..續本文上一頁 知諸根勝劣智力
循計等利說名勝 處中鈍下說名劣 眼等互生皆了達 種智無礙說名力
此釋第五力:“遍計”,是指虛妄分別,亦即貪瞋癡的叁不善根;“等”是等于無貪無瞋無癡的叁善根。衆生由此善不善根,而有勝劣處中叁根的差別:“利”根者“說名”爲“勝”根性的衆生,“處中”或“鈍下”者,“說名”爲“劣”根性的衆生。還有這樣說的:善惡俱強的名爲利根,善惡參半的名爲中根,善惡俱弱的名爲下根。根有依此而生起的意思,即一切法以此爲依,亦依此而起。這是就衆生根機上下以及種種作用而分別的。另外,佛法還有二十二根的宣說:即“眼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等五受根、信等五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二十二根,包括一切雜染清淨諸根,即一切雜染清淨諸法,皆是以此爲所依而“互”相“生”長的。不論是衆生的根性差別,或者是二十二根的染淨,佛陀以其智慧,皆悉“了達”無余。雖說衆生種種根性不同,而佛卻能以其善巧,方便一一予以救度。此“種智”以能“無礙”了達諸根自性及互爲因果的關系,所以“說名”知諸根勝劣智“力”。
庚六 知遍趣行智力
有行趣佛有行趣 獨覺聲聞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獄等 智無障礙說爲力
此釋第六力:所謂行,就是所行的種種不同行門,所謂趣,就是向自己所要到達的目的地進趣。行趣,簡單的說,就是向那兒去,這要看各人所行所爲來決定的,不是任何別人可以代爲做主的。現在略爲分別如下:“有”的專修大乘“行”門,而以“趣”向最高“佛l果爲其目的;“有”的專修二乘“行”門,而以“趣一向“獨覺聲聞二菩提”爲其目的;有的專修五戒十善以及四禅四空定的行門,而以趣向叁界諸“天”及“人”的果報爲其目的;有的因爲無知的造了五逆十惡的重罪,爲此惡行所牽,而趣向于餓“鬼、畜”生、“地獄等”的叁惡道中去。諸佛如來以其如實“智”慧,“無障”無“礙”的了知得清清楚楚,所以“說爲”遍趣行智“力”。
庚七 知靜慮等智力
無邊世界行者別 靜慮解脫奢摩他 及九等至諸差別 智無障礙說名力
此釋第七力:謂“無邊世界”中,由修“行者”的差“別”,其所修的行門,也就有無邊差別。不過這裏說的修行者,主要是指修瑜伽行者,亦即是修定的人,行者的根性既有差別,適應其根性的禅定,當然亦有種種不同。于此略說幾種:第一是四“靜慮”定,即初二叁四四禅;第二是八“解脫”定,即前說的八背舍;第叁是“奢摩他”,此譯爲止,即止心心念念于一境上轉;第四是“九等至”,即九次第定,謂四禅、四空,再加一滅受想定。前八是共世間的,後一是出世間定。佛對如上所說的“諸差別”定,不特了知它們各自性質,就是以何爲修禅定之因,運用怎樣的方便修此諸定,入定是怎樣的,住定是怎樣的,出定是怎樣的,什麼是世間定,什麼是出世定,如何修是得法,如何修是不得法,在定境中有些什麼魔障等,佛陀以其般若妙“智”,一切皆能“無障”無“礙”的通達,所以“說名”知靜慮等智“力”。
庚八 知宿住隨念智力
過去從癡住叁有 自他一一有情生 盡情無邊並因處 彼彼智慧說爲力
此釋第八力:此宿命智力,與宿命通類似,不過比宿命通的功用更爲殊勝而已。一切衆生所以在生死中輪回不得解脫,病根無不是由于過去無明的作祟,所以說“過去從癡住叁有”。過去是如此;,現在亦如此,未來還是如此。無明迷夢未覺醒前,總是不得出離生死的。然在叁有中受生,不論是“自”己,不論是“他”人,乃至“一一有情”的出“生”,必有他的種姓,或婆羅門種姓,或刹帚利種姓等;必有他的壽命,有的壽命很長,有的壽命極短;必有他的受用,有的受用豐富,有的受用貧乏;必有他的眷屬,有的眷屬很多,有的眷屬極少;必有他的事業,有的是做這樣的事業,有的是做那樣的事情……“盡”諸有“情”界,或說盡其“無邊”衆生,過去是種了什麼因,現在就感得什麼果,所以說“並因處”。如是于“彼彼”一切宿住並因緣、處所、行相,諸佛世尊以其“智慧”,皆悉通達無礙,所以“說爲”知宿住隨念智“力”。
庚九 知死生智力
盡虛空際世界中 一一有情死生時 于彼多境智逼轉 清淨無礙說名力
此釋第九力:此死生智力,類于天眼通,亦功用較爲殊勝而已。諸佛了知衆生的此死彼生,不但知一衆生或少數衆生,而是“盡虛空際”無量無邊的“世界中”,所有“一一有情死生時”的情形,“于彼多境”,佛的“智”慧“遍轉”,而且“清淨無礙”的通達,所以“說名”知死生智“力”。此種功用,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亦具有。但在我們凡夫肉限當中,于叁世的時間中,所知道的僅是現在,而且還不能詳知;,對于過去未來,當然更談不上有所認識了;于十方的空間中,所知道的僅是一隅,而且還不一定了解正確,對于他世界他國土,乃至盡虛空的十方國土,當然更是一無所知的了。這不但顯示了凡夫知識的有限,亦複顯示了衆生的渺小可憐!
庚十 知漏盡智力
諸佛一切種智力 速斷煩惱及習氣 弟子等慧滅煩惱 于彼無礙智名力
此釋第十力:“諸佛”不但有一切智、道種智,而且還有“一切種智力”,此之所以不同二乘與菩薩。依向來說:二乘只有知諸法空相的一切智,沒有後面的兩種智;菩薩不但有了空的一切智,且有知諸法假的道種智,但還未具最後的一切種智;佛則叁智具有。諸佛以其一切種智力,迅“速”的“斷”除“煩惱”以“及習氣”而得解脫。不但能斷,而且能知自己如此。至于聲聞“弟子”,以“等慧一力,雖能“滅”除“煩惱”,但還不能解決習氣,菩薩雖然能進而斷除習氣,但還未能徹底掃蕩幹淨,能夠斷盡煩惱習氣的,唯佛與佛,也就因爲如此,所以佛有一切種智。佛是斷惑除習的過來人,因而對于諸弟子們,以什麼智慧,斷什麼煩惱,到何等位次,除什麼惑障,“于彼”一切的一切,以其“無礙智”慧,于一念中無不了知,所以說“名”知漏盡智“力”。
十力中的後叁力,與六通中的天眼、宿命、漏盡叁通,可說是相通,而這在得六通的阿羅漢亦具有的,雖說如此,但以佛的智力與羅漢通力相較,其內容的詳略,作用的強弱,真是不可以道裏計。然不同而同的,就是所謂神通,都以定力或智力所得的,所以一般羅漢可得這叁通(當然亦得其他的叁通),而大阿羅漢則得這叁明。佛弟子的明與通,雖是智慧的力用,因爲是從定發的,外道修定亦可得前五通,但因其定是從有漏心發的,所以所見不正,未免落于邪見。佛的十力,是斷盡;煩惱及習氣而得的,是以能夠通達凡外及小乘所不能通達的境界。諸佛爲了要圓滿的度化自己所應度化的衆生,必須先要具有甚深的般若慧,了知衆生的根性和好樂,明白衆生煩惱的熾盛和消長,分別衆生過去未來的業報等,然後再運用善巧方便,針對衆生的所求,子以說法而化度之。其實,佛果功德是很多的,十力不過是無邊功德中的一分,其他如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真是所謂佛功德不可量,那裏可以說得完的!
戊叁 結贊勸學
妙翅飛還非空盡 由自力盡而回轉 佛德無邊若虛空 弟子菩薩莫能宣
如我于佛衆功德 豈能了知而讀書 然由龍猛已宣說 故我無疑述少分
甚深謂性空 余德即廣大 了知深廣理 當得此功德
這是結贊佛的功德而勸吾人修學的一文。爲使易于理解,特先舉一譬喻;如“妙翅”鳥,奮其豐滿的羽翅,複仗承風的威勢,得以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可是盡力飛到相當遠的地方以後,立即就又“飛還”。然爲什麼飛同
是不是虛空已經窮盡?這並“非”是由虛“空”窮“盡”而還,乃是“由”于“自力”已經窮“盡而回轉”的。妙翅鳥,即經中說的大鵬金翅鳥,其威力是很大的,可以到海中去吃龍,爲天龍八部之一。中國莊子說的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的鵬鳥,大概也是此類。當知“佛”的功“德”,無量“無邊”,猶“若虛空”一樣的無邊無際,不說我們凡夫、聲聞“弟子”,贊莫能窮,就是登地以上的大“菩薩”,亦“莫能”盡“宣”如來所有的功德,更進;步說,不但佛的諸大弟子無法宣說,即佛自己宣說,甚至十方諸佛,交相稱說,盡未來際,亦不能盡。虛空無邊,喻佛的功德無盡;妙翅鳥力盡而還,喻佛弟子贊佛有時而止。
月稱于此很自謙的說;證法性的地上菩薩,已經得到佛的氣氛,尚且不能盡宣如來所有功德,我是什麼人
不過是個無明所蔽的凡夫,“如我”這樣一個凡夫,于真理的消息尚未得到,“于佛”不可思議的“衆”多“功德,豈能了知而贊”一“言”?即使我有心稱贊如來,而實亦無法贊佛功德萬分之一。“然由龍猛”(即龍樹)大士,曾造很多論典,有的是發揮甚深空理的,如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回诤論等;有的是明菩薩利他的廣大行,以及佛果促上的無邊功德,如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釋華嚴十地品的十住昆婆沙論等。因聖龍樹“已”經二旦說”佛的功德,而我亦曾讀過龍樹這些論典,所以在我雖全不知佛德,但是依于龍樹所說,“故我”亦即“無”所“疑”惑的,深信如來有無邊功德,而亦略“述少分”而已。
佛有這麼多的功德,究是怎樣而得到的
大概不出兩大方面:一是由甚深慧、謂以、“甚深”般若空慧,通達諸法“性空”之理;二是由廣大行,謂發廣大菩提心,修學菩薩廣大行,經過累劫的修集;就可獲得其余的廣大功德,所以說“余德即廣大”。一個發心行者,如真“了知”甚…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