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73

  ..續本文上一頁“深”空“理”,修學菩薩“廣”大行,即可成就如佛的功德,所以說“當得此功德”。

  丁二 化身事業

  戊一 總明

  佛得不動身 化重來叁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轉靜輪 世有種種行

  爲多受索縛 佛以大悲心 鹹導至涅槃

  上來已說法身功德,今當更說化身事業。說到佛的化身,大小乘又有不同的看法。小乘說:出現于王宮的釋尊,具有種種相好,是佛的真身,亦即是報身,其余示現他方國土,乃至變化種種異類,方是佛的化身。大乘說:在這人間八相成道的釋尊,是化身而非真身,因在他方國土以及十方國土所示現的,既是化身,在這南贍部洲所示現的,當然亦是應化人間而度生的化身,一切都是化身,可以說爲真身的,是佛的法性身,不是凡小所能見得到的。

  “佛”陀證人寂滅空性,而“得不動”法“身”,本來是可安住佛境界中的,但爲了“化”度衆生,乃又“重來叁有”生死中。法身所以稱爲不動,因這不是叁界系身,沒有生死起滅相可得。化身既是出現在叁有中,當爲叁界所系,亦有生死相可見。

  佛陀重來叁有,依于向來所說:佛未來這人間以前,原住兜率內院,名爲護明菩薩,嗣以智慧觀察世間,了知此土衆生根熟,乃乘六牙白象,二不”現從兜率“天”,下生“降”臨人間,投入聖母胞胎,並如常人在胎中住一個時期,然後“出胎”,出家,修行,乃至于“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爲諸衆生“轉靜”法“輪”。靜輪又名梵輪。轉靜*輪,這是象征佛的說法,乃是爲欲衆生斷惑而證寂靜涅槃。

  “世”間衆生,“有種種行”,因有貪嗔等煩惱之所驅使的緣故。不過大“多”數的衆生,還是“爲”貪“愛”的繩“索”,纏“縛”得緊緊的,始終不得出離生死。“佛”見衆生受諸生死痛苦,乃“以大悲心”的驅使,重來叁有,示受生死,欲“鹹”引“導”衆生,“至”于無余“涅槃”。金剛經說:“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此意。

  本來佛的說法,是有五乘差別,但最終的目的,是欲每一衆生,出離生死而得解脫。對于涅槃,在大小乘間,每有诤論,謂大小乘的分野,就在對涅槃的觀默不同。法華玄論卷二,對此共有叁說:一、本性寂滅非本性寂滅的差別:小乘的涅槃,是由離生死而得的,不是即生死的本性空寂爲涅槃;大乘的涅槃,是即生死爲涅槃,離生死沒有涅槃可得,如法華方便品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二、界內界外斷惑的差別:小乘所澄的涅槃,是唯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得的;大乘所證的涅槃,不但斷界內的分段生死,且更斷界外的變易生死。叁、具衆德不具衆德的差別:小乘證得涅槃,是所謂灰身泯智的,無具衆德可言;大乘證到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脫的叁德。這樣說來,大小之分,是在所得涅槃,其實不是如此,佛陀說法,完全是爲適應衆生根性而說的,雖有叁乘五乘的差別,而佛的本懷,是欲令諸衆生,同坐解脫床,同入法性海的。

  戊二 別論

  己一 轉*輪--一乘或叁乘

  離知真實義 余無除衆垢 諸法真實義 無變異差別 此證真實慧

  亦非有別異 故佛爲衆說 無等無別乘 衆生有五濁 能生諸過失

  故世間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發誓願

  度盡諸有情 以是如智者 導衆赴寶洲 爲除衆疲乏 化作可愛城

  佛合諸弟子 念趣寂減樂 心修遼離已 次乃說一乘

  佛爲衆生轉*輪,究竟是說叁乘,還是說一乘,亦是佛法永遠料缇不清的老問題。不過于此首要知道的,就是佛爲衆生說法,旨在除去衆生煩惱,而煩惱的能否斷除,問題在于能不能如實了知諸法真實義,能夠了知諸法真實義的,就一定可以斷除煩惱,反之足不可能的,所以說:“離”了了“知真實義”,其“余”不論是用什麼辦法,都“無”法“除”去煩惱“衆垢”的。所謂“諸法真實義”,就是“無變異”無“差別”的諸法空性,亦即心經說的“是諸法空相”。這是絕對平等的究竟真理,在聖沒有增加絲毫,在凡沒有減少絲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所體悟的真理是如此,能體見的智慧亦然,所以說:“此證真實”的般若智“慧” ,“亦非”是“有”差“別”變“災”的,假定不是平等無差別,那就不能見到諸法真實。經說:“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是即顯示智理一如,不可說有差別。能蹬智所證理,既是一體無別,則于徹兒真理以後,而爲衆生聽說教法,當然亦是無差別而平等一味的了,所以說:“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無等,是顯所說之理的究竟,再也沒有可以與之相等的;無別乘,是顯唯有一乘,沒有所謂叁乘、五乘的差別。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有的經中說有叁乘,當知那是佛的方便引導,最後終歸要會于一乘的。成佛唯有一道,解脫唯有一路,不應說有諸乘差別的。

  有人間道:假定真的唯一大乘,可以直入涅槃妙門,爲什麼佛在經中,說有聲聞獨覺的人涅槃

  當知這是佛不得已的方便引導,因爲“衆生”具“有五濁”,“能生”起“諸”種“過失”,特別是貪著「世間”的欲樂,所以“不”能悟“入甚深”最甚深的“佛”之所“行境”界。事實確是如此,有了五濁過患,絕對不能通達佛的境界。

  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命濁,是約衆生的壽命短促說的,因爲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是很危脆的,隨時隨刻有喪身失命的危險,所以名爲命濁。衆生濁,是說衆生在叁有生死海中流轉,被說不盡的痛苦之所襲擊,而且似乎沒有了期的樣子,所以說名衆生濁。煩惱濁,是指種種的煩惱,而最主要的,是指貪瞋癡慢疑的五鈍使。衆生心中有了這五個搗亂分子,擾得一個人心煩意亂,終日沒有一刻甯靜的時候,所以說名煩惱濁。見濁者,就是思想上的錯亂,經中說有身邊邪見戒的五利使6衆生心中有了這五種錯誤思想,所行所爲一定也是不得正確的,所以說名見濁。紉濁者,規本指長時間說的,而時間亦無所謂混濁不淨可言,但因有了上面所說的四濁,于是也就造成時代的混濁,如現在這個時代的擾攘不安,可以作爲紉濁的最好說明。

  衆生爲這五濁之所覆障,不能見到諸佛境界,是不是就永遠的不得解脫?不!“然由佛善逝,具”有大“智”大“悲”以及善巧“方便”,加以“昔”“曾”經“發”過深弘“誓頤”,要想“度盡”一切“諸有情”,現在既然成佛了,爲了不忍有情的長期沈淪,爲了酬償自己的度生弘願,乃更尋求其余度生的方便,“以是,如”世間的“智者”——商主,領“導”一群“衆”商人,前“赴”一個“寶洲”去采寶,可是剛剛行到半途,衆商人感到路途的遙遠,行旅的艱險,能不能采到寶,還是個大問題,于是就生退心,不想繼續前進。正在這個時候,聰敏的大商主,“爲除衆”人的“疲乏”,並且不使前功盡棄,乃以極大方便,“化作”一個“可愛城”市,然後向疲乏的大衆說:你們趕快繼續前進,前面不遠的地方,有座很好的大城,我們進入該大城,就可享諸快樂了。衆商人聽到大商主這樣說,因爲信任商主誠實不欺,于是就很快的邁步進入化城。但入化城以後,衆商覺得這確是一個理想地方,就想在這城中住下來,不複想到寶洲去取寶了。商主知道衆商有這樣的心想,認爲這不是我帶他們出來的目的,等到大家休息好了,不複再有疲倦的時候,即滅化城而對衆說:剛才休息的那個大城,是我化作讓你們休息的,並不是可以取寶的寶洲,寶洲還在前面,大家應更精勤勇猛的前進,共同到達所要到的寶所!如法華經化城喻品頌說:“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當知這是譬喻:大商主是喻佛陀,衆商人是喻衆生,化城是喻二乘所得的涅槃,寶所是喻佛的大般涅槃。“佛”陀出現世間,本欲以無住大般涅槃化度衆生的,但因佛道遙遠難行,衆生一時不易接受,如對衆生說了,反使心生怯弱,甚至修學佛法都不敢了,乃不得不方便的,在五百由旬的中途,化一大城,“令諸弟子”,先“念趣寂滅”涅槃之“樂”,等到他們“心修遠離已”後,其“次乃”再爲之宣;“說一乘”,使得同歸無上佛道,趣入無住大般涅槃。如法華經化城喻品頌說:“諸佛方便力,分別說叁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爲汝實說……諸佛之導師,爲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這樣說來,可見法華經的思想,與本頌說的思想,是一致的,亦可說本頌思想,是從法華經來的。由于本頌所依,有華嚴,有般若,有法華,那我們亦就不妨說,這是綜合叁經思想的統一作品。

  佛法唯一乘法,固是後期大乘共同的思想,亦是中觀的一貫宗趣,不過般若大乘與真常大乘說法,又有不同,現姑不談。其實,不但大乘行者,是信一乘的,就是真正的阿羅漢,亦信一乘的,因爲彼此所證的諸法空性,是無二無別的,但增上慢者否定一乘,自是另一問題。一乘,是建立在平等法性與無二慧上的。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法華經說:“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除了否定法性平等,否則就不能不信受一乘。至于如來宣說叁乘,那完全是一種方便,不但法華經這樣說,楞伽經亦有同樣的意思說:“佛說叁乘,爲方便度生故”。所以不論站在什麼立場,我們都應堅信一乘是佛的究竟法門。

  己二 成菩提——今成或古成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皇數 佛證菩提劫亦爾 然此秘密未嘗說

  佛的成佛,是今生始成的

  抑久遠已成的

  這同是佛教徒間所…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