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22種發心
多識仁波切講解
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爲普度衆生立志成佛之心。生起的階段分願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願望,後者是行爲舉動--指以度衆成佛爲目的的六度實踐行爲。
從性質上分爲事心和理心兩種菩提心。
“事心”指見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見道以上的利衆行爲,“理心”指見道以上的智慧正見。
按菩提發心的特點和次序可分其爲二十二種。這二十二種發心在《般若現觀莊嚴論》中是以比喻表示的:
1.如大地;
2.如黃金;
3.如新月;
4.如火;
5.如寶藏;
6.如寶石礦;
7.如大海;
8.如金剛;
9.如大山;
10.如妙藥;
11.如良師;
12.如如意寶;
13.如陽光;
14.如音樂;
15.如帝王;
16.如寶庫;
17.如陽光大道;
18.如車船;
19.如噴泉;
20.如奏樂;
21.如江河;
22.如雲。
二十二種比喻的意義如下:
與向往相應的發心是諸善生長之源,因而比作“大地”;
與意志相應的發心,永不蛻變,故喻爲“黃金”;
與增上心相應的發心比作“新月”,表示逐步圓滿。
以上叁種發心屬于資糧道。
與加行相應的發心比作“火”,喻意爲能燒毀見性障蔽,此發心屬于加行道。
與施舍度相應的發心,能滿足衆生的需求,故比作“寶藏”;
與戒度相應的發心能産生寶貴的功德,故比作“寶石礦”;
與忍度相應的發心,能抑止煩躁,變得寬宏大量,故比作“大海”;
與精進度相應的發心,能堅忍不拔地進取向上,故比作“金剛”;
與定度相應的發心能使心住一境,不受散亂之風的動搖,故比作“大山”;
與智度相應的發心能醫治煩惱、知識障蔽症,故比作“妙藥”;
與方便度相應的發心能産生應機利衆的方便法,故比作“良師”;
與願度相應的發心能使利衆之願如願以償,故比作“如意寶”;
與力度相應的發心,能使救度對象受益成熟,故比作照射萬物成長的“陽光”;
與慧度相應的發心能使慧心圓滿,以美妙動人的法音啓迪衆生的心扉,故比作“音樂”。
以上十種發心屬于一至十地。
與神通相應的發心能發揮更大的利衆作用,故比作掌握大權的“帝王”;
與福慧圓滿相應的發心具備無量功德,故比作“寶庫”;
與叁十七道品相應的發心能使人直達佛地,故比作“陽光大道”;
與悲智相應的發心能使人不墮世俗和寂滅二邊,順達佛地,故比作“車船”;
與記憶力和辯才殊勝相應的發心能使人廣記善法,辯說無礙,故比作“噴泉”。
以上五種發心屬于十地的殊勝道。
與說法盛會相應的發心能使衆生享用法樂,故比作“奏樂”;
得一行道,以無爲悲智力行利衆諸事,如滾滾不息的河流,故比作“江河”;
與法身相應的發心能使其身居叁界之外,居高臨下,化現無數應身,與世長存,度衆不息,因此比作“雲”。
最後的這叁種發心屬于佛地。當然佛地發心是無意識的無爲發心,是學道階段的願力和菩提心行的慣性作用。
以上簡略介紹二十二種發心的目的是讓大家知道,菩提發心是從入道到成佛,貫通全部過程的一條主線,絕不能把它看作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