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6· 鼓勵聽聞

  6.鼓勵聽聞

  第叁,勸請聽聞。即本文第二頌:

  (二)“于叁有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

  志依勝者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

  [勸請聽聞]就是請您來聽的意思,這體現了大師的悲心,就像母親哄娃娃聽話時一樣。

  [于叁有樂不貪著][叁有樂]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回之樂,叁有樂都是刹那、刹那在變化著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要去貪著。由于它在不停的變化,是不可保證的,我們有什麼可貪著的呢?叁有之樂隨時可以變苦,假若叁有是恒常的樂,我們還可以去“貪著”,比如證了空性,成了佛,那就是常樂,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那些不停變化的東西,別看現在是好的,轉眼之間就可能變成壞的,有什麼可值得貪著的呢?

  [爲暇滿義而精進][暇滿]就是八有暇,就是沒有了障礙,具足圓滿的學佛條件。爲了使暇滿不要空過,我們應該努力精進學修佛法。

  [志依勝者所喜道]:[志依]就是立志發心,[勝者]在這裏指的是佛和菩薩,諸佛菩薩喜歡的這種道,我們立志發心依此道而行。

  [諸有緣者淨意聽]意爲各位有緣的人應該淨意去聽。這裏有更進一層的意義:這裏所指的[有緣]並不是我們這些初業有情,而是指的那些有出離心證量的修行人,是勉勵那些修行人的。因爲他們的解脫道、菩薩道還處于修行的階段, 還沒有證到最圓滿的階段。我們大家要好好發心,等菩提心生起了,我們也可以攝度那些沒有成佛的人,不要將自己看得很低。雖然我們現在是初業有情,將來生起了菩提心,有了功能之後,我們同樣也可以攝授二乘人。他們現在上面高得不得了,我們在下面十分渺小,但是只要我們生起了菩提心,等我們的種性變了之後,將來就可以生起他們所得不到的功能,那時我們就可以幫助他們成佛。所以大家不要將自己看得太低了,應想到:賢劫千佛未必沒有我啊?要有這個心![諸有緣者淨意聽],有緣是指菩薩,連菩薩都還要聽,我們聽不聽呢?[淨意聽]就是聽法時不要有世間雜念,不要有求名求利之心,或是想聽了以後可以依此反駁他人等等不幹淨的心來聽,要一心一意爲自己解脫,爲衆生解脫的心來聽。

  宗喀巴大師的意思是說:“凡是對叁有樂一刹那也不貪著,欲求解脫的人,爲使所獲的暇滿身具有意義,欲取心要者,應該遠離邪道、歧道及支分不圓滿道,而依非邪、非歧、圓滿佛陀所喜悅的究竟道精進修學。想學如是之道的弟子,應像《四百論》所說的那樣:“正直,具慧,求法者,是名聽法之根器。”是個合格的弟子。勸請諸抉意依止正法的有緣化機,應遠離聽聞法違緣叁過,具足順緣六想,以澄淨心聽受之。”

  這是帕邦喀大師對《叁主要道》第二頌的解釋。

  [邪道]就是不爲解脫生死、爲衆生成佛的道路。[歧道]就是走歪門邪道,走到岔路上去了。[支分不圓滿的道]就是所修之法雖然是清淨的,但不是缺這樣就是缺那樣地不圓滿,就像我們人的身體,缺一只手或是缺一只腳、缺一只眼睛,都是不圓滿的。

  我們不能什麼都學,如果凡是佛法都要學,將來我們就會學成找不到道次第的本事:說這樣自己也懂、說那樣自己也懂,就是心裏生不起一點功能。要依道次第才能生起功能,沒有道次第怎麼能夠生得起功能?那麼我們應該走什麼樣的路呢?這才是重點:我們不走邪路,就是不走那些不斷叁惡道、不解脫生死、不爲衆生成佛而去幹其他事情的路,那些事情不管是好、壞、善、惡,只要不是求解脫、成佛所急需的,在我們看起來就是邪道。爲什麼說是邪路呢?因爲耽誤了我們的正修嘛!走歧路那就更不要說了,看起來修得很好,拐了彎就走到別處去了,走這樣的路,這輩子看起來沒什麼,但是未來生就要出麻煩了:一錯就不知道要錯出多少萬萬年去了,那怎麼得了呢?賢劫千佛都過完了,我們還在叁惡道裏面沒出來,那怎麼得了呢?

  不缺支分才是圓滿的,比方說《菩提道次第》所指出的修出離心,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的,都是圓滿的,是利己利人的,都統一從顯密而來。由顯教我們才有資糧,由密教才能夠很快地成就。也就是說我們要走佛喜歡的,能夠最終究竟成佛的道路,並且要精進修學。爲什麼要用[精進]這兩個字?我們在修學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有外面的幹擾,有自身的幹擾:外面的幹擾就是來自于與外界各方面的接觸而幹擾我們的修行;自身的幹擾就是來自于自身疾病、身體不堪忍等等的幹擾。還有最秘密的幹擾就是密教的密障礙,密障礙是什麼呢?比方說我們修顯法時,什麼條件都具足,身體等各方面都沒有問題,沒有人打岔,氣候又好、很舒服,沒人幹擾自己,但就是自己不想修,這樣的人就容易遭遇密障礙。大家(包括我在內)修行的時候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今天各方面的條件都很清淨,就是自己不想修,想坐一會兒、玩一會兒、甚至想睡一會兒,就是不想修。在修顯教的時候是這樣,在修密教的時候還有什麼風息脈絡等等的障礙。我們希望能將內、外、密叁種障礙都去除,才能夠清淨修學。

  [精進修學]就是要不斷地思維法義,還要克服前面所說的叁種障礙,這才是精進修學。不要對自己說:“我的腰都痛了,靠一下、睡一會兒吧。”只要自己的正修沒有完成就要忍住,這是屬于忍辱度裏面的法忍,不管有多惱火,兩只腳都盤痛了可以暫時放一下再接著修,總要將這一座該修的修完。上座雙盤裏面有法忍,是修行人都會遇到的,腳盤不起了可以放下來一下,總放下來也不好,還是要盡量盤腳而坐。雙盤不起可以先盤一只腳,左腳盤不起了可以換到右腳盤,慢慢習慣了以後上座就可以雙盤了。雙盤不行是可以換成單盤,只要腳能夠聽話的都要雙盤。學會了雙盤身體各方面才能端正,觀想時才不會心裏想的是這裏,結果落到外邊去了。因爲我們是以人身在修,所以要發揮人身應有的功能,需要這種功能我們就要用。講氣功的人就拿這部分來修,他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禅密功,這個也是我們需要的。對于青年人來說我有個希望:你們上座時要先雙盤,盤到承受不住了的時候再改成單盤,單盤坐不住了的時候再隨意坐。老年人實在盤不住了的時候就放下腳來,這不是我說的,大吉活佛說這叫彌勒坐,彌勒菩薩就是這樣坐的。我們身上要練堪忍,重點還是在好好修心,假如腳都已經痛得不得了,心還想得起所修的法義嗎?大家要不斷地鍛煉、慢慢地養成習慣,才能達到如法地坐。到了最後修密的時候,那就必須金剛跏趺坐,必須兩只腳都盤起。大家現在要練,要做准備,爲修密做准備。

  [正直]就是爲了達到成佛的心,沒有其他的雜念,心始終都是端端正正的。比如在上師面前求法時,不能讓其他人去求法,自己在旁邊等現成的,這些都是不正直的。

  [具慧]就是自己要有智慧,善與判別他人所說的法是否是爲斷叁惡道?是否是爲解脫生死?是否是爲衆生成佛?如果不是爲了這些就不白費冤枉氣力去修。這個話是誰說的呢?是佛說的,佛說要鑒別是法、非法。我們可以簡單地判別他人所說的法是不是符合學佛的叁個目的。

  [求法]同樣要依止叁個條件,要有求法的意樂,想求法就需要有意樂,一切都要有欲心,沒有欲心諸事不成,要有求法的心。具備了正直、智慧和求法的意樂這叁個條件,才是合格的弟子。

  上師當然不同,上師要具備十種德,假使沒有具足十德,也要具足戒、定、慧叁德,要能夠通達真實,要具有悲憫之心,這是起碼的。現在到了末法時代,尋找具足上述這些條件的上師都很困難,那麼我們至少要看他是重現世還是重後世;重個人還是重衆生;重名利還是重佛法。怎麼才能看得到上師的功德呢?決不能直接問他具備什麼功德,只能從側面觀察和從他的弟子那裏去打聽才知道。有的人跑到上師那裏去直接問其法源是什麼,這是大不敬事情,決不准這麼做!只能在側面去了解。例如阿底峽尊者見金洲大師,不是過去直接問:“你老人家懂不懂菩提道?懂不懂菩提心?”。他不是馬上就去見金洲大師,而是在大師所居住的地方周圍打聽,在他的弟子處仔細了解,經過了十幾天的時間才得出決定。然後阿底峽尊者帶領追隨他的五百多很有修學的人,一齊去見金洲大師,他走在前面,地藏班智達走在他的後面。金洲大師聽到阿底峽尊者來了,立刻穿好法衣,率弟子列隊親自迎接。從這裏可以看到傳法者與求法者之間是彼此多麼尊重,不是說:“我是大師,你來嘛!”不是這樣的,都是相互尊重。簡單來說不管是阿底峽尊者還是金洲大師,都是佛菩薩,他們自己是知道這種情形的。

  [有緣化機]是指我們大家。[違緣叁過]就是《菩提道次第》上說的:不要器皿倒置,不要器皿有裂縫,不要器皿有汙垢。什麼是器皿倒置?就是弟子聽法時心裏不能想別的事情,並沒有認真聽,就像倒扣過來的碗不能裝法露一樣。什麼叫器皿有裂縫?就是上師講法時弟子感到講得很好,回去之後想都不想,記都不記,就像是器皿有裂縫,裝入的甘露都漏掉了。還有就是器皿有汙垢,那就更要不得了。弟子聽法是來看是否稀奇;是來看你說的有沒有什麼缺點,以後好來批判、攻擊你,這些就是有汙染的。我們學佛法時一定不要有這叁種心,就像前面說的要正直,要能鑒別是法、非法,要有求法的意樂。這是我們聽法者決定要注意的。

  [具足順緣六想]就是《菩提道次第》上說的:將說法者視爲醫生;視自己是犯了重病的人;上師所說的方法就是藥;我們用來殷重修就是治病;出家人正在這麼做就是我們的修法伴侶;同時我們願意這種正法能夠長久住世。我們學修佛法之人都應該有這順緣六想。能離叁過而且具有這六想的人,我想即使出錯也有限,不會不如法的,可以說都是圓滿聽法之人。能離叁過且具有六想有什麼好處呢?一個是順緣具足,另一個是違緣去盡,這樣我們學佛法就能順利。

  盡管是講《叁主要道》,帕繃喀大師很慈悲,他將《菩提道次第》上開始學法應該怎樣做的都詳說了。

  另一解是,【于叁有樂不貪著】指出離心;【爲暇滿意而精進】指菩提心,因爲修菩提心定能取暇滿心要;【志依勝者所喜道】指正見,如《叁主要道》根本頌後面所說:“凡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絕不虛,普滅一切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這段話是對《叁主要道》第二頌的另一種解釋。厭離世間的安樂自然就是出離心;不空過暇滿,立志成佛來報母恩,這就是菩提心,沒有暇滿的條件,菩提心是修不起的。

  我們現在能不能苦行?不可能嘛!佛告訴我們苦行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六年苦行都沒有成就,還要重新再來。中國過去有過苦行的人,我並不是說他的修行不對,而是覺得他的做法不對。中國曆史上有八指頭陀很出名,他燒自己的一個手指頭拿來供佛,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在我們看起來走的不是正途。我們是有情的身體,十指連心,手指頭拿來燒好痛苦,能解決什麼問題?痛得心裏發慌還能想變心?不能變心又能解決什麼問題?這很難說沒有求名利的心。你的手指燒焦了,心變了沒有?燒手指的時候心裏除了有痛還有其他的心念嗎?能起變心的作用嗎?你爲什麼要這樣做?是爲了求名,還是爲了佛法?

  在座的很多人都是受了密法的,密法要求修行者保護自己的身體,密戒裏有一條:“輕損自蘊不如佛”,燒自己的身體這本身就是犯了一條密戒了!沒有學過佛的另當別論,學佛之人不能自殺,受了密法的人就更不能自殺!既然受了密法就要保護自己的身體,修密法要天天想自己是本尊,怎麼能把本尊拿來隨便糟蹋?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都要好好愛護生命、保護自己的身體,不這樣就不對。不要說這是“保命哲學”,我們學修佛法是需要保命,多活一天就能多忏好多罪,多培好多福,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浪費自己的生命呢?真是閻王老子來接了我也要說:“慢點來嘛,我現在還有事情,不忙收我走,過幾天嘛!”

  我們學佛法就要從現世此身盡量地做好,這裏要附帶說一下:學佛的在家人大多有工作,既有工作也就要做好,不能說:我要學佛工作就不要了。如果我們不將工作搞好就會起障礙,就不能繼續修學了。學佛的人不敢說做個標准公民,至少應該做個優秀的公民,這樣才能滿足學佛的需要,我們說的話才有人聽,他們會覺得我們是可以被選爲先進的,總是有些與衆不同的優勝之處。

  我們決意依止正法,並且還要有因緣,才能值遇佛法。能夠值遇佛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要在過去生中曾經好好地聽佛的話,還要能夠如法修行,如果沒有這些等流習氣是不能遇得到的。比如在這裏的管理員,他們爲什麼不來這裏和我們共同學習?是他們沒有意樂來,是因爲他們沒有過去生中留下的潛伏意識,沒有和我們一樣的等流習氣,所以他們今生就值遇不到佛法。

  [凡見輪涅一切法]中的[輪涅]就是輪回和涅槃。[從因生果絕不虛]是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因果,因果是絕不會錯的,有因才能生果,沒有因就不會有果。[普滅一切所執境] 是說能夠普遍地將自己所執的一切境都全部消滅光。要能夠消滅光所執境是不容易的,除了煩惱障要斷盡,所知障也要斷盡,才能消滅一切所執境。所知障一天沒有斷盡,所執境就一天不能消滅得完,所知障斷盡了就是成佛了。大家要知道,只要能二障斷盡就是佛,雖然可以這麼簡單地說,但是斷盡二障的過程要經過千辛萬苦。爲什麼要經過千辛萬苦呢?因爲我們有無始以來積累的業力和煩惱,這些東西在我們身上起著障礙學修佛法的作用。修行之人就是要不怕苦,舊煩惱、舊觀念現起的時候不聽它的話,與它們脫離,也就是過去所說的“劃清界限”,外面的境界來了就不要再攀緣。[彼入佛陀所喜道]佛陀最喜歡的道就是菩提心,我們能夠生起勝義菩提心就肯定能夠成佛。

  至此,贊歎供養、立誓造論,鼓勵聽聞諸科已結束。如果按照道次第廣論與中論等的科判來講,【敬禮諸至尊上師】是說【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一科;【一切佛經】至【宣說】,是說【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一科;【于叁有樂】至【淨意聽】,是說【如何說聞之理】一科。接下來的【本論正文】是說【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一科。

  這裏所說的中論就是指《菩提道次第略論》。盡管帕繃喀大師在這裏是說《叁主要道》,但他老人家很慈悲,他是按《菩提道次第》的全圓道在開示,只不過開得很概略就是了。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6· 鼓勵聽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