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骧陸居士全集 悟前悟後心境略說

  悟前悟後心境略說

  衆生佛性本體,與佛不二,惟無慧照力,隨業流轉,是名曰迷。迷覺□若叁途,性相則不二也。是以迷在心,覺亦在心,惟心不可得,迷覺同成爲幻。□□境者,亦依幻離幻,冀依幻滅幻而已。

  心境非是二物,所言滅者,仍心中幻起之影像也。此□在迷謂識,在覺名智,□□本覺名曰悟,悟□悟曰心□。悟自心與外境相接時,究如何景象,是隨波流轉耶?抑有所□耶?今與昔比,其力如何?能不被八風所動否?

  行者自覺,譬如登高而下視,但能覺知其下于我者,稍高則不及矣。今悟自心亦然,冷暖自知,若稍高于我者,不能知也,故初地不知二地。今略分四時:未悟時、正悟時、已悟時、非悟時。行者取以□覺而□省□可也。

  一、未悟時

  如人□□物往□,心只在物,一味外馳,遍執于物。失之則憂,得之則喜,喜憂隨物,自無主宰。不絕知心□□□何物,法□何事,□執于有,見物則有物,說心則有我,完全處于被動。縱□心□所起,自立我見,亦依境而生,亦依境而生,仍爲被動。故不能轉境而隨境,久久轉成內習。複有隨習而轉,□隨外境,既隨內習,被動于不自覺知,此名業才,又名□浪□流,生生世世,不離貪瞋癡叁毒,反視本覺爲怪事,及□感覺,則又因習氣而畏難,天道輪轉,□自己時,遂接近善友,稍盡人道,亦只惡善二途,仍屬比量,認有漏之天□爲極則,于修心一門,則遠之遠矣。

  二、正悟時

  言開始覺佛光,初知自性法身,與佛不二;知非除無明,不能成覺;亦知學佛必得求心。成佛無非開□,慧有定發,定以戒得。但終日誦經禮佛、念佛求佛,不知內求明心、痛改習氣者,不在開悟之列。此時意境半信半疑,忽明忽昧,懂得理解,未臻事相。說滅,則偏于事相;說定,則執于死定;說密,則染禅門口習。于習氣前來,真實際地,仍努力與之對抗。如登山已見山巅,身居山下可望而不可及,惟不再退轉而已。

  叁、已悟時

  言已居明悟之後,識得本來時之境也。

  (一)知外境本無是非美醜、順逆之分,原來空寂,以自心分別故,起諸幻像,乃假立爲法,我心仍不被搖惑。

  (二)知此分別者,乃我緣起之幻心,□成幻法。而我以慧照力,空此幻法,明心自不可得,當體叁輪體空。叁輪者,一能起之幻心,二所緣之幻境,叁中□之幻法。此非明心者,不能如此。

  (叁)覺知叁輪雖空,而我覺知之本能,非屬斷滅,仍由不生滅之藏性中流出。此性本來湛寂,恒常不變,故真如性,妙用恒沙,空有齊資,故名真如。行者明悟無生,不落歸空,深具妙用,不執于有,此名見性成佛。

  (四)于自己習氣,□□□□:一由重轉輕,二由長轉短,叁由大事轉小事,四由後覺轉先覺,五由無力轉有力,六由勉強轉自然,七由著意轉不覺,八由濃厚轉平淡,九由偏小轉廣大。總之,昔時堅固執持者,根已□矣。

  (五)能于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以境破則心空,心空則法亡。一切平等觀,自無比量分別諸見,卓然不動不揺。

  (六)其見解能更進一步,透過一關,自亦不覺其何以如此。

  (七)日有□喜,以挂礙日少故。

  (八)只見進而不見退,有沛然莫之能禁之勢,此亦誠有自己覺知。

  (九)定慧力日強,□□□我相,自然□合,不取于相,與不□惡,□思慕善。

  (十)□思精進,踐最上乘,皇皇惟恐不及。

  四、非悟時

  言徹悟後,翻□未悟時事,□意境完全非人可測。不知者驚爲退轉,或指爲□,不知其□動超□,無□無進,此名非悟,非□指所悟也。正悟到悟亦同幻,覺亦非真,其□□□,真□亦圓,乃真本來□□。

  一□□與都有心心既空□,則分別□複□□。

  二知叁輪體空,□□不空。不妨立此幻法,以應常□之想。

  叁知明心見性乃當然事、平常事,毫無奇特處。

  四于自己習氣,在在圓照,時時成覺,力量勝于習氣,□□□勝于境,□屬于心,則心又渾然如同木石。□如木石,則又了了覺知,不同死物,活潑潑無可名狀。于習氣來時,一轉即了不可得,無捉摸處。凡□捉不著,聖亦摸不到,但如是而已。及正如是時,如是時亦不可得,頓超于思議之外,是名□覺。

  五能一切作平等觀,常亦起比量分別,與□不平等之□□事,盡能隨順□圓。

  六六根互起,□□心自湛寂,若存若亡。存則一切處遍□,亡則□□□染,即色即空,了無挂礙。

  七□不疾惡,亦不慕善。

  八前之皇皇惟恐不及,今則不然,如東流之水,一任其滾滾而已。

  凡此四種境界,非身曆其境,決不能親證覺相,故修行人只有問己,不可疑他。所雲破無明□實相完全□□于自己事,與人何關?所謂師者,亦不過以自己之經過,爲他印證。乃至能自覺之時,即深入而又深入,是在自己之痛切體□也。

  (本文登載《佛化新聞》第238期1942年6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