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骧陸居士全集 金剛經義隨說

  金剛經義隨說

  稽首世尊善賜護念

  今我發願隨說是經

  普願衆生信心清淨

  深解義趣不樂小法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荷擔菩提即爲如來

  不取于相即生實相

  通達無我是名莊嚴

  如來于第四時,說般若經。計十六會,六百卷,《金剛經》乃其一也。以金剛喻般若者,又百喻之一也;或以大火聚喻般若,言無物不遭其焚燒;或以大日輪喻般若,言無幽不照等等,計有百喻。而如來說法,不外八識、二無我、五法、叁自性。所言五法者,乃名、相、妄想、正智、如如是也。《大般若經》具八十一科,色爲八十一科之首。《金剛經》說一句“不住色布施”,言以一赅八十一科。自五蘊、六根、十八界、十二緣、四谛、六度、叁十七助道品、以至菩提涅槃等,盡不可住是也。

  經只一卷,文約義深,難于解釋。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法見。以衆生迷妄之習,在根爲見,在境爲相,一切相乃一切見之根本也,終不離我、人、憎、愛四種情妄。最後言叁際心不可得,雲何于不可得之心中,執縛諸見而滯四相耶?行者欲明叁心不可得,自非修證不可,尤非認識透澈者,不能信心不逆也。

  此經注釋,當依無著菩薩十八住說,則如是住,方不生法相。又天親菩薩二十七疑各解,前已略表,合印一冊。非分段細講不可,且俟異日,今則隨說其義,不分片段,一知半解願與諸君參究之。

  古德雲:“諸佛說空法,爲度于有故”。無上甚深微妙,原不應以凡夫之見,去測度思量。世尊本意,在“滅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但不是佛可以度生,只是衆生自己滅度。佛不過借一切幻法,使衆生自己去波羅蜜。原因衆生顛倒,不得不度,故爲“說波羅蜜”。若明衆生本來是佛,不必定取滅度,故曰“即非波羅蜜”。但亦不舍此法,不妨立一假名,故曰“是名波羅蜜”。反複叁義,類皆如此。波羅蜜者,言到彼岸也,由迷岸到覺岸。明心見性,明自己之金剛般若,悟自己之常住真心。本來如如不動即是佛性,此佛性不是佛所獨有、衆生所無,不是佛單有一個金剛菩提,給衆生去荷擔,還自衆生自己荷擔者這本有金剛菩提。荷擔即是承當,直下承當,自己本來具足是佛,即是第一波羅蜜,故曰“彼非衆生”。然以煩惱習氣顛倒而論,又不能說不是衆生,故曰“非不衆生”。因爲是衆生,佛所以說法。佛與佛更有何法可說。佛憫衆生迷而不覺,不知自家寶藏,不敢承當自己本來是佛,佛設種種方便,權說實說,無非要衆生去承當,勿自放棄。但一時口授者曰言說,傳于文字者曰章句,集章句者曰經。

  “金剛經”者,一切如來悟心之門也。了無明之妄心,即妙慧之真心,故曰悟心。十方國土中,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惟有一乘法,只是一心。但所以說法,經是文字,不回向到自性上去,般若何由放光?故曰是經不過“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經不過是幻筆幻文,表此幻法,如筏喻者,皆不可取、不可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不取不舍,故曰“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豈但不住,並不住亦不住,以“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雖果成羅漢道,我不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雖如來自己在燃燈佛所,成佛授記,亦雲“于法實無所得”。要如是生心,始是無住生心。無住非是不住,直是無物可住。幹幹淨淨,是名清淨。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如是莊嚴自性淨土,故曰莊嚴佛土,卻又說“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表示一切法,都是假名,妙用在我。我即非我,妙亦不有。故曰“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又曰“如來無所說”,以如是妙蓮金剛寶覺,只四句偈,已可盡其微妙。般若爲諸佛之母,諸佛之所自出,豈有相福德所可較量?故叁千七寶布施不能比,恒沙七寶布施不能比,恒沙身命布施不能比,乃至每日叁時以恒沙身命布施,經無量萬億劫,亦不能比。功德較量,凡夫原要驚怖不信,不知一爲有相,有生滅,終不足恃。一爲無相無生滅,恒常不變;一爲可奪,一爲不可奪;一爲有量,一爲無窮;一爲入生死,一爲出叁界;一爲增添惱苦,樂不永久,一爲究竟清淨,得大自在;所以不能並論。

  佛說種種法,叁藏十二部,無非要衆生得慧眼,明心見性,啓發金剛寶覺,認清這要緊東西。可憐世人迷至今日,好容易走到修行覺路上來,百千萬劫難遇之機,難得之身,尚在盲修瞎練,不知本地風光,處處皆是,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時,何嘗離開本心地?在在金剛回露,處處般若放光。自己終日是如來,終日不見自己是如來,卻終日去尋如來。以爲密宗即生成佛,禅宗徹悟是佛,淨土花開見佛,我修了一、二十年,何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竟不見半點影子,神通變化、頂上放光,也不見有何憑據,可見即生成佛,真是欺人之談,我尚且做不到,何況初學之人?末法時代,原無上乘根器,只要令伊聞思,且談不到修證,所以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自然能成佛。如此顛倒思量,真是夢中說夢。經上明明說見性成佛,不說是變相成佛,先把這要緊東西明白,便是見性成佛,密宗即生成佛,即是此理。惟因自家力量不夠,上仗毗盧遮那佛神變加持之力,使我速證菩提,開此覺慧,歸到元來本覺。至于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此是相上成佛,要把習氣除淨,必經過阿僧祗劫,斷無此生辦到之理。世人不察,妄計便宜,顛倒貪得,遂分兩派:一派是求即生得神通,知過去未來,以爲可以成佛度衆,世人譏爲狂魔;一派是謹慎小心,老實念佛,一切不管,只求生西,世人又評爲自了。門戶水火,各不相讓,兄弟阋牆,自稱孝子。何況叁十二相,終是妄相,八十種好,甯非幻景?故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又曰“轉輪聖王亦是如來”,“若色見聲求,是人行邪道”等等。

  哀哉衆生,自家寶藏無量,卻向外面求乞,還要引導衆盲同入火炕。佛故特地表演入舍衛大城乞食。城中一段,正是不開口說法。須菩提應機而請,世尊亦應機而酬。

  先表衆生一切業障生死之根,在一“我”字。以有我,遂有執,以執取名相,遂入顛倒。開首先破四相,故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相不單指有色諸相,凡一切法、非法、相、無相,都屬于相,都屬于名,都屬于幻。只因衆生病根在執見,先執一個我,故曰“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我”字是衆迷之根。有我相,即立人相;人我對立,合之曰衆生相;此見不除,堅固執持如壽命,是壽者相。仁者勿執人相便當作“人”解,凡一切外境,形形色色都屬人相。我是心的代表,心境相對,不依般若無由解脫,根塵鎖縛,縛于人我,我與我所,生死之根。“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就是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非菩薩即是凡夫,凡夫心量窄小,要廣大比喻,遂借四維上下虛空以形其大。又言福德性,亦等虛空之大,非有形之福德相可比。

  又如“身如須彌山王”、“人身長大”等句,亦是表此法王身,點到金剛般若。是故發菩提心者,明此妙心本來周遍法界,恒沙妙用終不離這個東西,故曰“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經,即指常住真心,即此真心不異諸佛,當尊重若弟子,當如塔廟,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此並非僭妄自大,以佛所親許故,當仁不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無非勸世人要通達無我法,做個真實菩薩。乃凡夫自甘劣小,不堪承紹,故曰“若樂小法者,即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若能發廣大心,視一切衆生與我皆可成佛,聖凡之別不在形體,乃在心量,自無驚怖之理。《大日經》雲:“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堪”。其所以狂亂狐疑,都由不信上來,不信由夙世少種善根上來,故曰“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又曰“信心不逆,其福勝彼”,甚爲希有。“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要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如來,言即與如來不二。佛在他經上屢屢說過,要人承當荷擔,毋庸驚怖,此義卻是難信,故曰“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原不是凡夫意境所可思議得到。所以要通達經義,不單是解釋文字,此經義是上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下至遍法界各類衆生,同此平等一義。所謂阿耨菩提,所謂大圓覺,本是生佛平等,覺了便同佛,迷了是衆生,不迷即覺,不覺即迷。

  “若心有住”,即住于六塵外境,“即爲非住”,言即不能住于無上菩提矣。迷則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覺則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故不著一切法,處處是般若作用。然人忽迷忽覺,般若非隱非顯,要其本體,毫無殊別。根本即不生不滅,所以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都無所立,畢竟平等,所以謂之堅固不壞,具堅利明體相用叁德之金剛般若。

  第此金剛般若,雖生佛平等,以業力習氣各有差別,妙用亦各各差別,故曰“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況悟雖頓悟,修屬漸修,根本雖明,習氣仍在,終不廢持戒修福。布施是檀波羅蜜,即總攝六波羅蜜。世事紛纭往來,無非人對人,但人只知利己,不知利他。布施是個對治法門,不一定以七寶等爲布施,乃一切人事往還,都包括在布施之中。惟布施而立人我之相,即有來去之酬、厚薄之分、得失之見、恩怨之辨。不知世事根本無常,豈能一一均等如願。種種煩惱,隨之紛起,往往爲德不卒。怨因恩起,翻善爲惡,所以世善不圓。然非世善之不圓,乃行善人無般若以融通,故不徹底,遂不雲大。能明此義,則布施少至一文,有般若即無量無邊功…

《王骧陸居士全集 金剛經義隨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