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骧陸居士全集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略說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略說

  茲逢佛天歡喜之節,正回都複國之時,寰宇騰歡,得未曾有。本會同人佥謀有以慶祝勝利,謹請王骧陸居士略說仁王護國般若經旨,以明護國因緣之勝。回憶民國十八年秋,大愚師尊曾傳授仁王護國法儀式,指定于十九年先在漢口修法,其余次第舉行,冀挽浩劫。乃以各方誤會,未能如法,師爲太息。從此國家多故,禍亂相循,以至于今。各大都會,災禍之慘,無過于漢口者。先遭大水,後逢轟炸,可見衆生業力,佛亦無可如何也。茲者萬事更新,百端待舉。護國因緣,在正人心。非依般若,將何所資敬祝世界和平國運昌隆、一切衆生同成佛道、先烈忠魂永離惡趣者?

  天津上海印心精舍同人謹志。  

  《仁王經》者,佛爲叁界帝釋人王國主所說之護國法也。故不付比丘等四衆。此護國法者,有因地果地二門。因地重自修,果地賴法施。凡身爲一國之主,因緣定非偶然。不仁者不能護持其國。徒有仁心而無般若智慧,亦不能護持其國。必仁智兼備,威德足孚,引導人民,鹹歸正道,其國自安如磐石矣。

  國有大小,王亦不同,亦福德智慧之不同也。佛言必具何種德行者,方堪居于何種王位。如最高之四禅大梵天王,爲叁界主,其人必具十地菩薩之功行。下至此世界爲轉輪聖王,亦必具初地菩薩之威德。即小至數百裏之小國王,亦必具叁賢位,乃能少分化諸衆生也。

  一國之主,莫不欲愛護其國者。佛不待波斯匿王之請,而先告以因地護國之法。護國以道爲資,故先言如何護佛果,及護十地行,暢演金剛般若義谛,更說五忍法,表十四忍位之次第。

  一伏忍(叁位)。習種性(修十住忍),性種性(十行忍),道種性(十回向忍)。此爲叁賢位,尚得退轉。

  二信忍(叁位)。初地歡喜忍(化四天下),二地離垢忍(忉利天王),叁地發光忍(夜摩天王),初地起爲登地。

  叁順忍(叁位)。四地焰慧忍(兜率天),五地難勝忍(化樂天),六地現前忍(他化天)。

  四無生忍(叁位)。七地遠行忍(初禅王),八地不動忍(二禅王),九地善慧忍(叁禅王)。

  五寂滅忍(二位)。十地法雲忍(四禅大梵天王),佛地又名正覺忍(常遍法界)。

  以上共十四忍位,由初發心至佛地,乃必經之階段。初地起爲不退位,至叁地爲能空境,四至六地爲能空心,七至九地能空其余習,至十地上與佛齊,下與菩薩等。般若義味深邃,固非語言文字可盡。即語言文字,亦非萬億偈不可。此在自修自證,且無定法,茲從略。

  佛再說果地護國之法。言國土亂時,先起災難,後來賊擾。即如過去帝釋,尚被頂生王,傾軍侵擾,欲滅帝釋。帝釋依過去諸佛所教,敷百高座,請法師,說般若經,頂生即退,天衆安樂。又昔天羅國王班足,因信外道師,令取千王頭以祭天神。最後有一小王,名曰普明。求一日禮敬叁寶而就死,班足許可。王乃敷百高座,請法師講般若波羅密多偈,大旨謂“世界一切,無不生滅。即須彌山大海水,梵王帝釋,一切衆生,均隨劫火而磨滅無余。況我幻身,我身且滅,國于何有。是以生老病死,喜樂悲歡,均自作受。須知叁界無安,盛衰如電,有爲不實,一切皆空。徒因業識茫茫,無明愛縛,不久業盡識還,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此偈辭意深嚴,無不感動。後班足王聞此偈語,亦即悔過,自承爲外道邪師所誤,釋諸王返國,以國付弟而亦出家。故未來諸國,欲護國者,亦應如此依法解化雲。

  于是波斯匿王等更白佛言,如是甚深無量般若波羅密多,又將如何覺解,爲人演說耶?佛言必依止于師,當如佛而供養之。彼法師者,或僧尼或男女居士。其人從初習忍修至金剛定前,共十叁觀門,即至十地止,皆爲法師。而位位果德不同,要皆名爲伏一切煩惱者。即能教人以生滅心,得無生滅。此心即滅,即無明滅。又在金剛定前,所有知見,尚不得名爲佛知見也。諸大菩薩必依此受持解脫後,方堪往十方刹土,利樂有情,通達實相,如我無異。若言越此法門而得成佛者,是魔所說雲。

  佛再告波斯匿王言,我滅度後,法欲滅時,一切衆生,造惡業故,其諸國土,種種災起。約有七難:一者日月失度,日色靡定,或薄蝕,或重輪多輪。二者星辰失度,彗星盡現。叁者籠火鬼火,人火天火,焚燒萬物。四者時節變易,寒暑失常,夏霜冬雷,大水爲災。五者暴風時興,拔樹走石。六者天地亢陽,五谷不登。七者四方來侵,兵戈競起,國土不安,百姓喪亡,于是地震天災,邪怪百出。其所以如此者,皆由人民作惡,戾氣所感而致:第一不孝父母。第二不敬師長。第叁輕慢僧尼,遠離善道。第四上下不合,政治不良,不行正法,因此聖賢退隱或不生其國,所謂小人道長,而災難競起矣。何也,王及人民,其福已盡而惡報至也。

  佛言所謂般若波羅密多法者,妙用無盡,能成佛智,能使菩薩解脫,能治理國家,能使一切人民離諸苦惱,能製伏毒龍惡神,能令降甘露雨潤澤大地,智慧如日月朗照大千。故當以此經恭敬供養,寶函盛飾,所獲福利,不可言喻。後世國王,如有建立正法、護持叁寶者,我當令五方菩薩,往護其國:東方金剛手菩薩,即普賢大士;南方金剛寶菩薩;西方金剛利菩薩,即文殊大士;北方金剛藥叉菩薩;中方金剛波羅密多菩薩。各各領其眷屬,放各色光,來護其國,當立形象而供養之。

  爾時金剛手菩薩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本願,承佛神力,若十方國土,有受持此經之處,我等于一念頃,即往守護。令無災難,及刀兵疾疫。並有陀羅尼加持擁護,以法威力,常令國界永無衆難。即說陀羅尼曰(其咒甚長可持心咒如下)

  阿啰乃喀啰乃阿啰那喀啰乃姆哈蔔啰幾尚怕啰密達司哇哈

  佛最後告波斯匿等言,此經名爲《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付諸國王守護流傳,令我四部弟子,解其義理,廣爲衆說。但當正法滅時,國王大臣,即破滅佛教,明作製法,不令善信男女,出家修道非理役使,大小僧統,與兵奴無異。複有惡比丘,自身破壞佛製,交接有勢施主,貪求名利。並于國王前,自說佛門過患,作破法因緣,其王不辨,信受其語,橫立製法,不依佛戒。當知爾時,不久法滅。于是人民漸惡,福壽日減,無複孝子,六親不和,災害競起。國以破滅,此皆身作受報,非佛法咎也。

  十六國王等,聞佛說法已,各各發心,受持佛語,不製四部出家修行,當如佛教。于是一切天衆人衆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仁王經》之大略也。佛說此經,在說摩诃般若,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及大品般若諸經之後,要知般若無有定義,歸于寂滅,無一經不同此性體。論其妙用,穿衣吃飯,一舉一動,何一處不是般若。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何一事能離般若。般若者,見性後能起有主宰之幻心妙用也。但在未有佛出世之時,各國豈無仁王?雖未具甚深般若智,要亦有無上福慧,故能統治其衆。即耶回各教中,亦自有其仁愛世智與夫正義之國主,以護其國。惟有獨夫,專一己之私欲,不顧萬民之疾苦,其國必亡。所謂專欲難成,衆怒難犯。能悟此理,即是般若。至于此經大旨,言在王位者,宜仁慈愛民,通達般若,以護其國。在佛教四衆,宜守護正法,切勿貪圖名利,變更佛製。在民衆方面,宜各孝敬父母,禮敬師長,尊崇佛教。如是上下一心,努力建設,以護其國,自得天龍護持。如有國難,即可轉危爲安,轉敗爲勝矣。故知佛力不可思議,即衆生之力亦不可思議。國有仁王,其人民之福德,豈可量哉。際此國土重光,開始建設,前途遠遠,苦難正多,一切未可樂觀。望我國人,毋驕毋怠,力圖振作,上以報佛恩與仁王之恩,下以忏悔自身夙業。須知世界既已和平,雖無人禍,尚有天災。惟此經妙用,爲無盡藏耳。略說竟。

  (本文載《覺有情》半月刊第147、148期合刊1945年10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