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何佛陀不直接開示大乘道呢?此一疑問,佛經之中,以譬喻說明:例如,有一個孩童(有情衆生),于著火的房屋之中(叁界如火宅)非常高興地玩著心愛的玩具(衆生所貪著的榮華富貴),在屋外的大人(佛陀),欲勸他趕快逃出屋外,然而,由于孩童絲毫未察覺房屋已經著火,仍然繼續玩著玩具,不理會大人的勸告,此時,大人必須善巧地告訴他:「屋外有更好的玩具(涅槃寂靜),趕快到外面來。」待他走出屋外,再引導他至真正的目的地。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記載:菩提心是成就自他一切善好的根源,亦爲去除一切衰損的良藥,任何一位士夫均能趣入修持,無論親見、聽聞、憶念、接觸菩提心,皆能利益其它有情衆生,而吾人的利益,亦在利益其它有情衆生的過程中圓滿,故菩提心是最善巧的方便。
噶當派的祖師格西「博德瓦」曾以毒物、食物、藥物叁種物品,比喻叁士道修行的內容。當一位身罹重病的病患,接受醫生的診治,醫生首先給予毒物(嘔吐藥或瀉藥),使其服食之後,能將身體中所有的毒素排出;其次給予各種適合的食物,以滋養身體;最後,給予藥物(無死甘露),使其完全恢複健康。毒物比喻思惟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叁惡道苦,使行者厭離對此生安樂的貪著,誠心發露忏悔,將往昔造作的惡業,完全予以淨除;食物比喻思惟輪回的過患,使行者斷除對來世的貪著,修持各種善行,得以往生人天善趣,長養各種善果;藥物比喻執持菩提心,將一切事物轉化爲無死甘露,使自他一切有情皆能成就無死、圓滿的佛果。是故,行者不應只希求自己能證得涅槃寂靜,而應努力修持利他的菩提心,終究證得自利利他的圓滿佛果。
《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中,法慧菩薩曾對善財童子開示發菩提心所具有的不可思議功德。善財童子于文殊菩薩跟前發起菩提心之後,文殊菩薩爲其授記:你將來必需參訪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最後,當你朝彌勒菩薩的處所方向看去,將會看到與毘盧遮那佛相同的宮殿,當你來到彌勒菩薩跟前,你將會親見彌勒菩薩往昔所行諸如布施頭、手、身體等各種菩薩行,而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善財童子遵循文殊菩薩的授記,逐次參訪善知識,向每位善知識學習一種菩薩行,直至來到彌勒菩薩跟前,方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成就圓滿佛果的種子,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即使是聲聞乘亦因聽聞佛陀的教法而證得涅槃寂靜,而佛陀乃是由菩薩修持而來,菩薩則是衆生發起菩提心而入于菩薩道,故菩提心爲一切佛法的根本。月稱菩薩于「入中論」中嘗雲:「行者應禮敬新月,而非禮敬滿月。因爲滿月是由新月所成;當吾人以藥王樹的果實治愈病苦時,須了解藥王樹是由幼苗長成,對于幼苗應更加細心照顧。」
菩提心是衆生長養一切善法的良田,是帶給衆生一切利益與安樂的根源,猶如承載世間的大地,亦如能去除一切貧困的財寶天王,衆生由于心續中累積了深厚的煩惱與業障,欲趣入善法的修持,顯得極爲困難,故衆生真正的貧困,乃是對于善法的缺乏。菩提心是菩薩的守護者,如同呵護愛子的慈父,菩薩由于發起菩提心而成爲佛子,若其菩提心衰減,即不名爲菩薩。菩提心是圓滿衆生一切心願的如意寶。佛經中記載:善男子,雖然我們已經講述了許多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但菩提心真正的功德利益,卻是超越語言文字所能形容,善男子,你們對于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應當生起強烈的希求心。故行者應殷重修持菩提心,只要能生起菩提心,無論資質如何驽鈍,甚至投生爲畜生,均能獲致如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寂天菩薩于《入菩薩行論》中嘗雲:「猶于烏雲夜,剎那耀閃電,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吾人微不足道的善行,在充滿業障與煩惱的心續中,猶如微弱的星光難以照亮烏雲密布的夜空,惟有如閃電般耀眼的菩提心,方能破除烏雲,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佛經中嘗雲:過去數劫的諸佛,聚集討論能淨除心續中所有的煩惱業障、成就一切善行、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的根源,獲致的結論爲:舍菩提心之外,別無他途!衆生欲去除一切的痛苦,獲致究竟的安樂,唯有依靠菩提心,亦唯有生起菩提心方能克服所有的困難。此因行者欲證得佛果,唯有依靠菩提心,修持能迅速成佛的密法,亦必須以菩提心爲基礎。顯密教法皆須以菩提心作爲修持的中心與基礎,然而,密乘(金剛乘)行者須生起較顯教(波羅密多乘)更爲強烈的菩提心。
密乘行者若無菩提心,縱能生起本尊觀、觀想壇城,然亦與遊客前來大殿參觀、禮佛無異;縱能修持氣脈、明點,亦與對著皮球打氣無異,沒有任何意義!往昔于藏地,曾有一位修習無上瑜伽「喜金剛」密續的行者,由于僅生起出離心而未能生起菩提心,最後,僅證得小乘的果位。密乘行者未生起菩提心,尚能獲得小乘的果位,而未産生極大的過患,實屬幸運!密乘行者若僅以自利的動機,修持戒、定、慧叁增上學,而未能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容易産生種種過患。
《入菩薩行論》嘗雲:「欲除叁有苦,及除衆不安,欲享福樂者,恒莫舍覺心(菩提心)。」行者欲去除輪回中所有的不安與痛苦,欲受用暫時與究竟的安樂,除了依止菩提心之外,別, 無他途可循,此爲菩提心所能圓滿的無量功德。
又雲:「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即使行者仍于生死輪回中流轉,尚未獲得解脫,但只要能剎那生起菩提心,即超越于人天之上,入于菩薩(佛子)之列,而爲人天所應禮敬。六座上師本尊瑜伽修持法中,關于修持菩提心的偈頌亦曾提及:「如今我生有果利,善得人身之利益,今日生于佛種姓
即是菩薩佛之子。今後我當盡自力,發起隨順種姓業,于此無過淨種中,不作玷汙如是行。」如同轉輪聖王喜獲麟兒,由于王政已有子嗣作爲繼承人,內心感到無比歡喜!一旦行者起菩提心,入于佛子之列,諸佛亦十分欣喜,此因諸佛在世間的利他菩提事業,須由菩薩作爲代表,故行者生起菩提心,諸佛立即知悉,且感到極爲欣喜!
今日我有此機會講授菩提心,是非常值得慶幸之事,諸位能來此聽聞菩提心,亦爲十分殊勝之事,能于心續中植下菩提心的習氣。然而,僅止于聽聞菩提心並不足夠,行者尚需不斷思惟與觀修菩提心。
吾人于輪回中流轉不止的原因,即在于強烈的「愛我執」,只知貪愛自己的利益,不顧及他人的希求與感受,因而不斷造作各種惡業,將自己系縛于輪回大海之中。此生,吾人有幸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且能值遇佛陀的教法,特別是顯密雙修的金剛乘教法,應當運用此生難得的機緣,戮力對治「愛我執」,若未能把握此一機緣,一旦失去即難以複得,至爲愚昧與可惜!
聲聞、緣覺聖衆僅希求自己能從輪回中解脫,縱然彼等已證得涅槃寂靜,亦無甚偉大之處,其原因在于彼等僅求自利,而未能利他。導師釋迦牟尼佛能證得具足一切種智的圓滿佛果,其原因在于佛陀所思所念,皆以利他爲動機,絲毫不爲自利,且能不斷的修持與增長,此種只求利他的菩提心,正是佛陀的偉大之處。
佛陀的二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雖已證得阿羅漢果位,具有能安住于涅槃寂靜之中,長達數劫的定力,然而,佛陀並未曾向其禮敬,而佛陀卻願向諸位菩薩頂禮,由此可知,菩薩的功德遠勝于羅漢聖衆的功德。佛經中如是記載:禮敬菩薩即等同于禮敬叁世十方諸佛菩薩,而禮敬諸佛,則不等同于禮敬叁世十方所有的諸佛菩薩。
其原因在于,若吾人自果樹的幼苗長出開始,即加以細心照料,待幼苗長成大樹,結出櫐櫐的果實之後,即可說所有的果實均曾受吾人的照料;反之,若吾人僅照料果實,則所照顧的對象亦僅限于果實,而無法及于幼苗乃至果樹。複次,佛經中亦如是記載:當菩薩坐于沒有馬匹牽引的車上,受用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時,此時,若爲佛陀所見,佛陀願意將馬車的缰繩,置于頸上,親自爲菩薩牽引車子。佛陀如此禮敬菩薩,乃是由于菩薩能生起菩提心,曆經累劫修持各種難行難忍的菩薩行,去除衆生的痛苦,使衆生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終將證得圓滿佛果,是故,佛陀對菩薩十分珍視與禮敬。
所有的菩薩最初示現于世間的形象,亦與凡夫無異,爲何後來卻能成就如文殊菩薩一般,具足相好莊嚴等無量功德呢?其差別在于菩薩能生起菩提心,廣行各種菩薩行,故能具足如是殊勝的功德與莊嚴。
噶當派的祖師亦曾如是開示:行者雖能持咒、修法,然而,卻未能于心續中生起證量,其根源在于行者對菩提心未能用心觀修與體悟,未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阿底峽尊者當時在印度,已是通曉內外五明、顯密教法的大成就者,然而,爲了能親近金洲大師(菩提心七重因果修持法的傳承祖師)修學菩提心,尊者甘冒生命的危險,搭船渡海至現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以十余年的時間,追隨大師修學菩提心,雖然大師對于空性的見解,屬于有相唯識而非中觀,但尊者仍將大師奉爲他最尊敬的師長,其原因即在于尊者所獲得菩提心的教授是由大師而來。由此可知,尊者極爲珍視菩提心。具足如此偉大成就的尊者尚且如此,吾人更應努力觀修菩提心。
菩提心的觀修並非偶爾爲之即可,必須念茲在茲,如同供養諸佛菩薩必須數數爲之,甚至是累世不斷地串習、修持,方能成就。例如,阿阇世(未生怨)王于過去生中,即不斷串習修持空性,此生他以黃金製成的寶衣,供養文殊菩薩,菩薩接受之後,回贈與他,並請他穿上,當他穿上寶衣時,身體卻突然消失,從而現證空性。阿阇世王能現證空性,並非僅是由于此生供養文殊菩薩的功德所致,而是基于累世串習空性的力量,于此生行供養時,因緣成熟而成就。
是故,行者平時即需努力串修菩提心,或許將來某日以鮮花供養諸佛菩薩時,能于當下生起真實的菩提心。佛經中記載:行者若能生起菩提心…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