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P12

  ..续本文上一页贪着而证得圣位。以此为例,可说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遭致痛苦与不幸,且能成办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圆满与善好的结果。

  世人多汲汲营营于追求此生的安乐,然而或无法如愿,或侥幸得以享受数年的安乐,但却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恶业,导致此生须承受种种痛苦。临终时,亦受此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更为巨大与可怖的痛苦,与当初追求安乐的目的有天壤之别。是故,行者欲从无止尽的轮回苦海中获致解脱,应当思惟其关键在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藉由不断的思惟与串习(修道)将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断除,方能免于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须以皈依与发心为基础。皈依三宝为一切修行的基础,藉由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令自己发起与增长广大的菩提心,此为皈依发心的意义。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应先观想皈依境,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侧有

  文殊菩萨与甚深见派的传承祖师,右侧有

  弥勒菩萨与广大行派的传承祖师,周围复有无数的诸佛菩萨、罗汉圣众与空行护法所围绕,本师

  释迦牟尼佛为佛法僧三宝与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的总集。

  其后,对资粮田诸尊作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养,供养毕,作虔敬的祈请,观想自身周围有无量的众生围绕,无数的众生皆如同自己过去生的母亲一般,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苦楚,且心续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证量,行者祈请释迦牟尼佛放出无数的五色光与甘露,进入自身与有情众生的顶门,净除有情众生一切的烦恼业障与所有生起道次第证量的障碍,从而于心续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的证量。以此积资净罪的修持为前行,其后,进入正行的修持。

  对于圣道三要乃至

  佛陀所开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仅将其视为佛学知识,认为只须了解其义理即已足够,而不思努力修持与串习,使心续中能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如此,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种种的障碍。如同猎人所设下的陷阱,若未能将猎物一举成擒,则下次猎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经知道须避开陷阱以免为猎人所擒获,欲再捕捉此猎物已不可能。

  于「暇满难得寿不留」偈颂中,观修暇满难得为观修死无常的前行,观修寿不留则为观修死无常的正行。行者无论修诵任何法门,必须于内心生起觉受,使心识转化,从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切不可仅止于口头念诵,应付了事,此等作为将不具有任何意义。

  「业果不爽轮回苦,数思能断来世欲。」此句偈诵的意涵,乃是讲述修持死无常的第二部分----断除对轮回(来世)的贪着。藉由思惟与修持「暇满难得寿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暂与死期无定,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

  然而,若人死后即灰飞烟灭,则不须在意来世将往生何处。但意识牵引行者往生来世却是极为明确的事实,至于来世往生何处?则由过去生与此生所造作的业力所决定。业力可分为善(白)业、恶(黑)业与无记业,其中,善业又可分为福德业与不动业,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业力量较强,则来世将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动业力量较强,则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恶业的力量较强,则往生地狱、恶鬼、畜生等三恶道。

  行者观照此生的种种际遇,即能发现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痛苦,导致痛苦产生的根源,乃是由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只要牵引行者继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的原因----烦恼与业障尚未净除,纵使来世再投生为人,依然须继续承受万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仅止于了知三恶道无量无边的痛苦,而对于人、天的诸般苦楚视若无睹,认为来世只须能往生人天善趣,获得天身或人身,不堕入三恶道,即无须担心继续受苦,且能享受荣华富贵所带来的种种安乐,若执持此种谬误的见解,即是对于轮回中的种种盛事仍有所贪着。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并非为了受用种种安乐。行者即使生为天人,没有现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着过去生造作的善业所累积的善报,然而,当善报受用竭尽之后,则必须承受由过去生造作的恶业所牵引的苦果,与堕入恶趣的众生相较,仅止于受苦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并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逃脱。是故,上至无色界最高的「有顶天」(「有」即轮回),下至欲界最底层的「无间地狱」,所有众生均须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无人得以幸免!

  如同监狱中的犯人,须忍受种种的不自由、为他人所使唤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缓的机会,然而,纵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系牢狱之中,不得解脱。行者于过去生或曾生为天人,具足极大的神通与禅定的力量;或曾生为国王,拥有无量的权势与财富,此刻却依然于轮回中流转不止,或沦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乃至此生获得人身,依然须继续承受诸般苦楚。因此,行者当了知痛苦是轮回的本质,除此之外,毫无任何安乐可言!

  欲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唯一的方法即是须将心续中所累积的福业与恶业完全净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业,而造作业障的根源,乃是心续中强烈的我执,因此,行者必须了知业果的意涵,藉由思惟业果的意涵,从而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业果归摄于下士道的范畴之中,藉以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圣道三要则藉由观修死无常,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将业果归摄于中士道的范畴,藉以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因此,欲断除对此生乃至来世的贪着,均须深入思惟与了知业果的意涵,从而将心续中所累积的业障净除,如此,方能免于受业力的牵引,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宗喀巴大师于圣道三要中,尝云:「出离若无净发心,执持修习终不成。无上正觉圆满因,智者当发菩提心。」行者思惟此生能获得暇满人身,是极为殊胜难得且具足极大义利,然而死亡却随时可能降临,故此生的执着与贪求不具有任何的意义,行者至少须生起希求获得来世利益的出离心。

  行者复深入思惟,来世纵能往生人天善趣,却依然无法摆脱善业与恶业的流转,故应惕励自己生起能从轮回中解脱的坚定出离心。然而,行者若仅止于生起出离心,则仅能使自己一人从轮回中解脱,如此,将无法尽除一切过患,遑论成就广大究竟的圆满与功德,故行者应进而生起能成就一切圆满与功德的菩提心。

  出离心为小乘佛教修持的重点,行者若欲具足修持大乘教法之因,入于大乘佛教之门,除需生起出离心之外,尚需生起以慈心与悲心为基础的菩提心,若行者未能生起菩提心,纵然拥有强大的禅定力与神通力,依然无法入于大乘之门。唯有修持菩提心,方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且具足能力度化一切有情众生,将其安置于究竟的安乐之中。

  小乘的声闻、缘觉(独觉)圣众,已然证悟空性,甚至能安住于三摩地禅定之中,长达数劫的时间。然而,诸声闻、缘觉圣众无法成佛的原因,即在于其未能生起菩提心。

  行者于修持共下士道与中士道之后,应视三界如火宅,坚切地希求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进入上士道的修习之后,行者应观待三界中一切的有情众生,皆同处于火宅之中,承受着无数痛苦的煎熬,故应戮力协助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从轮回无边的痛苦中解脱。例如,自己与父母、兄弟、姊妹同为一家人,若仅关心自己的安乐,弃家人于不顾,此实为可耻的行为。吾人既与一切有情同处于三界之中,自不应坐视有情众生继续于轮回中沉沦受苦,而须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皆能自轮回中解脱。

  小乘行者由生起出离心,进而修持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终能摆脱烦恼的纠缠,从而证得涅槃寂静。然而,即使已证得涅槃,对于自利而言,亦仅能断除烦恼障,而未能断除所知障,无法现证法身。由于未能现证法身,因而无法圆满一切功德,故仅能获致少分自利,自利尚且未能圆满,遑论利他。

  复因小乘行者耽于涅槃寂静之乐,犹如服食迷幻药或吸毒(楞严经中将其形容为服食发疯药水的人),使自己生起短暂安乐幻觉,待药力消退,方能清醒的人一般,欲再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极为困难,必须由佛陀赐予加持,使其出于涅槃寂静,并经由佛语或佛身的放光加持,使其生起菩提心,入于大乘之门。法华经中,即记载了佛陀劝请罗汉圣众,发起菩提心,入于大乘菩提道的开示。

  此外,于《宝性论》中,亦记载佛陀曾如是劝请罗汉圣众:你们当下所止息的涅槃寂静,并非是你们所认知的究竟涅槃,唯有方便与智慧双运修持,方能了知法性的真实义,入于大乘之门。若就成就佛果的时间先后而言,最初即能发心利他的大乘行者,虽然发心之后,未能精进修持,而使菩提心衰减,甚至因违犯戒律、造作恶业,使自己堕入三恶道之中,但由于罗汉圣众安住于涅槃寂静之中的时间,长达数劫,故大乘行者于业报受尽,自恶趣中出离之后,继续发起菩提心,修持大乘菩提道,其成就佛果的时间,仍较罗汉圣众为先。

  且由于涅槃寂静的境界已没有任何的痛苦(苦苦、坏苦、行苦),罗汉圣众欲生起慈悲心,极为困难,纵然能经由佛陀劝请入于大乘菩提道,但其修持大乘道的过程,仍然充满了各种障碍。《华严经》中,记载了目犍连尊者曾对佛陀如是启白:佛陀所开示的大乘道,极为殊胜,吾等愿意忍受各种的困难与痛苦,努力修持大乘道。尊者如是启白,即说明了罗汉圣众安住于涅槃寂静的安乐之中,时间长达数劫,由于不复有任何的苦受,难以生起慈悲心。反观初发心修持的修行人,由于生活中仍然时常感受到许多的痛苦,对于慈悲心的生起,远较罗汉圣众容易许多。是故,行者于修行之始,须谨慎抉择,不应入于仅求一己解脱的小乘道,而应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入于大乘之门,以能圆满自利与利他的佛果,作为自己修行的目标。

  或许会有人质疑,既然罗汉圣众欲再发心入于大乘道,是如此地困难…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共修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