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P11

  ..续本文上一页心极法依止:行者由观修自己必定须面临死亡且死期无定的义理,了知于面临死亡时,唯有平日所修习的正法能对自己产生殊胜的利益;因此,将所有心念皆转为依止于正法之上。

  二、法极穷依止:行者认为若自己将所有的心念皆专注依止于正法,对世俗的营生事业不努力求取,如何能确保衣食无虞?是故,行者应下定决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资具维持生活所需,即使极为贫穷,所有心念仍专注于正法,丝毫不受动摇。

  三、穷极死依止:行者由于极为贫穷,因而心中产生如是疑惑:我若不准备生活所需的资具,如果不幸饿死或冻死,即失去精进修持正法的机缘。然而行者却可反思所有众生均须面临死亡,无论生活贫穷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难逃一死,与其为求积聚财富造作深重恶业而死,毋宁为了精进修持正法累积功德而亡,两者的意义有天壤之别。

  行者于无止尽的轮回流转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为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死,此生若能有机缘为精进修持正法而亡,内心当深感欣慰。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时,由于已完全净除我执之故,有许多世是将自己的生命布施与众生而圆寂;因此,行者为证得圆满佛果,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亦当毫不吝惜,持用以行布施。

  四、死极荒沟依止:行者或许认为自己因专注修习正法贫穷而死,则自己的后事须交给何人处理?然而,吾人的身体只是四大和合的不净之身,死后骨肉腐坏还归大地,何足珍惜!若因精进修持正法导致贫穷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尸荒野,亦当一心坚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无牵累金刚:由于行者以前述四种依止立下坚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时,知悉行者心念的亲友,必然以种种动听的言语,劝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须抛弃财富受用与亲眷,独自至僻静之处,过着闭关修行孤苦艰辛的生活,甚至以种种手段要挟行者,不可离家修行。此时,行者仍如金刚一般心志坚定,不为所动,一心坚定专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无牵累金刚的意涵。

  六、事后无愧悔金刚:行者以坚定的决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岭之中闭关修行,他人或许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行者。见到行者四处为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饮食粗粝,或许会批评行者癫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径,不断冷嘲热讽;或将行者视为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众人口耳相传而崇拜不已。凡此种种讥、称、毁、誉,对行者均无任何意义与影响,内心丝毫不生任何惭愧与后悔的心念,此即事后无愧悔金刚的意涵。

  七、与智慧金刚同行:行者既已开始闭关修行,应当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不因闭关修持的艰辛而退转。往昔于藏地,曾有一位官员于阅读

  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之后,深为尊者坚定苦修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下定决心效法

  尊者的苦行,将家产全部布施与他人,然后前往深山闭关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坚,无法承受修行的艰苦而退转,三日之后,即返回家中,且向他人诉说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传为笑谈。

  八、出于人群:行者由于已能与智慧金刚同行,心念已然完全专注于正法的修持,因而行为举止与一般热衷追逐荣华富贵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人们可能将行者视为疯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乐于与人群同处。

  九、入于狗伍:由于行者舍弃一切财富受用的追求,乐往僻静之处闭关虔修,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饮食亦极为粗陋,仅求能延续色身即可。此种生活在世人看来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却无法动摇行者精进苦行的决心。

  十、获得圣位:由于行者舍弃世间一切财富受用与无益之事,精进修持正法,因而能证得解脱成佛的果位。

  密勒日巴尊者往昔开始闭关修持时,生活极为艰辛,经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后来,由于他精进苦修的情形逐渐为他人所知晓,并为人所崇敬,于是许多施主纷纷供养衣物与饮食,数量多到无法完全穿戴与吃完。

  人天导师

  释迦牟尼佛、

  阿底峡尊者、

  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均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富与权势,但祂们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种苦行。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虽拥有众多的弟子,然而由于

  文殊菩萨的教诫,纵然弟子们不断恳求

  大师讲授更多的经论,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请

  大师前往北京接受供养与弘法,

  大师仍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图克图」为代表奉诏进京,自己却与八位弟子闭关苦修,此因大师了知若未能精进修持,从而生起证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将有所缺憾。

  修持十秘财的关键,并非须舍弃一切,前往深山闭关苦修方可;而是必须于心中对此生的贪着生起极大的厌离,如此,方能于心续中生起证量。若未能厌离对此生的贪着,纵然将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受用完全布施与他人,独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无法生起真实而深刻的体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开示:「世间的一切财富受用,于临终时,无法带走分毫;既然终究均须放下,为何不于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谋求更为殊胜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须修正意念与动机,以前讲授禅定止观时,曾提及可以数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别心。其它修正意念动机较为常用的方法,则是观想面前虚空有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

  佛陀为佛、法、僧的总集。

  由思惟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的内涵,观修自己死亡时的相貌,进而以十秘财的要诀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让自己的心念能专注于善念与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临终时,必然为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对轮回心生极大的厌离与畏惧,此时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宝摄受,观想资粮田诸尊放出无数的光与甘露进入自身,将自己所有的恶业与烦恼完全净除,此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师所讲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能使行者获得殊胜的利益,冀望诸位能将教法付诸实修,如此,始能获致佛法殊胜的利益,讲经说法方能具足意义。

  贰、如何断除对来生的贪着

  圣道三要的内涵为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其中出离心的修持,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吾人由于累世所串习的习气,总是认为若不去追求财富受用,如何能衣食无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种观念是谬误与似是而非的。

  因为对此生的贪着,而竭尽心力追求名利,虽费尽心思努力追求,却不一定皆能如愿,并且于追求的过程中,由于贪、瞋、痴烦恼习气的影响,而衍生巨大的痛苦,从而造作了深重的恶业,导致吾人不断于轮回中流转,乃至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着难以忍受的苦楚。

  反之,若能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除能获得此生的圆满之外,尚能使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于堕入三恶道之中。因此,对此生的贪着乃是造成吾人无法获致安乐,且须承受无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当派祖师曾开示道:「吾人于轮回中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均肇因于对此生的贪着;唯有停止继续造作恶因,方能免于承受痛苦的结果。」然而,世人却常反其道而行,尽管畏惧恶业的果报,却不断造作与积集恶因,并且除了自己亲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与见作随喜。如此颠倒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能免于承受恶业的苦果。是故,唯有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避免继续造作恶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对此生的强烈贪着,易使自心经常处于不安与混乱的状态。由于都对此生的贪着,希求此生的财富受用皆能圆满;因此,当财富受用因恶缘而衰损时,当遭遇横逆与灾厄时,当自己所拥有的种种圆满有所缺陷时,内心随即陷入不安、混乱与恐惧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事物既然均为因缘和合而成,即离不开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是故,行者应舍弃对此生的贪着。由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反而能成办此生的幸福,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脱成佛的大门,亦因此而敞开。

  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并非须将工作辞去、将财富散尽、过着孤苦无依的日子;而是须将贪求与执着此生荣华富贵的心,予以断除。当吾人以强烈贪着的心念去追求荣华富贵时,往往不能如愿,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当吾人竭尽心力欲获得美好的名声时,却反而形成自己获得美好名声的障碍;反之,若能舍弃对名声的贪着,却能获得他人诚挚的赞叹。因此,舍弃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造成此生的不幸与苦难,反而能成办此生乃至来世的幸福与安乐。

  如同将湿软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会生起舒服的觉受,但当皮革逐渐干燥变硬,紧黏着皮肤时,却令人觉得极为不适,而须借助刀子将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间的荣华富贵时,会有短暂的安乐产生;然而当短暂的安乐消失,随之而来的却是种种的痛苦,此时唯有倚仗智慧的宝剑,辨别诸法的正确与否?将无益之事彻底斩断,方能从痛苦中解脱。

  行者可曾思惟:是谁令我们此生承受着巨大的苦楚?是谁令我们堕入三恶道?是谁令我们受到鄙视?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于对此生的贪着,令我们造作诸如杀生、偷盗…种种恶行,甚至弒害对自己具足大恩的双亲,将具足恩德的师长当成仆役一般使唤,如此种种深重的罪业,皆由于对此生的贪着而造作。职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将自己系缚于无边的痛苦之中,此等行为实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

  人天导师

  释迦牟尼佛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宝、权势、宫殿、妃眷、臣子与军民,然而

  佛陀却对之心生厌离,毅然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出家修持苦行,最后,证得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所传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万的菩萨与阿罗汉,证得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众弟子不可胜数,且拥有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最美好的名声,佛陀证得圣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来自于王族,由于断除对此生的…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共修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