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極法依止:行者由觀修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的義理,了知于面臨死亡時,唯有平日所修習的正法能對自己産生殊勝的利益;因此,將所有心念皆轉爲依止于正法之上。
二、法極窮依止:行者認爲若自己將所有的心念皆專注依止于正法,對世俗的營生事業不努力求取,如何能確保衣食無虞?是故,行者應下定決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資具維持生活所需,即使極爲貧窮,所有心念仍專注于正法,絲毫不受動搖。
叁、窮極死依止:行者由于極爲貧窮,因而心中産生如是疑惑:我若不准備生活所需的資具,如果不幸餓死或凍死,即失去精進修持正法的機緣。然而行者卻可反思所有衆生均須面臨死亡,無論生活貧窮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難逃一死,與其爲求積聚財富造作深重惡業而死,毋甯爲了精進修持正法累積功德而亡,兩者的意義有天壤之別。
行者于無止盡的輪回流轉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爲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而死,此生若能有機緣爲精進修持正法而亡,內心當深感欣慰。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由于已完全淨除我執之故,有許多世是將自己的生命布施與衆生而圓寂;因此,行者爲證得圓滿佛果,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亦當毫不吝惜,持用以行布施。
四、死極荒溝依止:行者或許認爲自己因專注修習正法貧窮而死,則自己的後事須交給何人處理?然而,吾人的身體只是四大和合的不淨之身,死後骨肉腐壞還歸大地,何足珍惜!若因精進修持正法導致貧窮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屍荒野,亦當一心堅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無牽累金剛:由于行者以前述四種依止立下堅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時,知悉行者心念的親友,必然以種種動聽的言語,勸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須抛棄財富受用與親眷,獨自至僻靜之處,過著閉關修行孤苦艱辛的生活,甚至以種種手段要挾行者,不可離家修行。此時,行者仍如金剛一般心志堅定,不爲所動,一心堅定專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無牽累金剛的意涵。
六、事後無愧悔金剛:行者以堅定的決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嶺之中閉關修行,他人或許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行者。見到行者四處爲家、衣衫褴褛、蓬頭垢面、飲食粗粝,或許會批評行者癫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徑,不斷冷嘲熱諷;或將行者視爲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衆人口耳相傳而崇拜不已。凡此種種譏、稱、毀、譽,對行者均無任何意義與影響,內心絲毫不生任何慚愧與後悔的心念,此即事後無愧悔金剛的意涵。
七、與智慧金剛同行:行者既已開始閉關修行,應當下定決心堅持下去,不因閉關修持的艱辛而退轉。往昔于藏地,曾有一位官員于閱讀
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深爲尊者堅定苦修的精神所感動,于是下定決心效法
尊者的苦行,將家産全部布施與他人,然後前往深山閉關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堅,無法承受修行的艱苦而退轉,叁日之後,即返回家中,且向他人訴說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傳爲笑談。
八、出于人群:行者由于已能與智慧金剛同行,心念已然完全專注于正法的修持,因而行爲舉止與一般熱衷追逐榮華富貴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差異,甚至完全相反。人們可能將行者視爲瘋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樂于與人群同處。
九、入于狗伍:由于行者舍棄一切財富受用的追求,樂往僻靜之處閉關虔修,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飲食亦極爲粗陋,僅求能延續色身即可。此種生活在世人看來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卻無法動搖行者精進苦行的決心。
十、獲得聖位:由于行者舍棄世間一切財富受用與無益之事,精進修持正法,因而能證得解脫成佛的果位。
密勒日巴尊者往昔開始閉關修持時,生活極爲艱辛,經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後來,由于他精進苦修的情形逐漸爲他人所知曉,並爲人所崇敬,于是許多施主紛紛供養衣物與飲食,數量多到無法完全穿戴與吃完。
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
阿底峽尊者、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均貴爲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富與權勢,但祂們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種苦行。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雖擁有衆多的弟子,然而由于
文殊菩薩的教誡,縱然弟子們不斷懇求
大師講授更多的經論,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請
大師前往北京接受供養與弘法,
大師仍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圖克圖」爲代表奉诏進京,自己卻與八位弟子閉關苦修,此因大師了知若未能精進修持,從而生起證量,對于衆生的利益將有所缺憾。
修持十秘財的關鍵,並非須舍棄一切,前往深山閉關苦修方可;而是必須于心中對此生的貪著生起極大的厭離,如此,方能于心續中生起證量。若未能厭離對此生的貪著,縱然將所擁有的一切財富受用完全布施與他人,獨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無法生起真實而深刻的體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開示:「世間的一切財富受用,于臨終時,無法帶走分毫;既然終究均須放下,爲何不于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謀求更爲殊勝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須修正意念與動機,以前講授禅定止觀時,曾提及可以數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別心。其它修正意念動機較爲常用的方法,則是觀想面前虛空有釋迦牟尼佛爲主尊的皈依境,了知
佛陀爲佛、法、僧的總集。
由思惟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叁根本、九因相、叁決定)的內涵,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進而以十秘財的要訣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于善念與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臨終時,必然爲惡業所牽引,而墮入叁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對輪回心生極大的厭離與畏懼,此時以虔敬的信心,祈求叁寶攝受,觀想資糧田諸尊放出無數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將自己所有的惡業與煩惱完全淨除,此爲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師所講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使行者獲得殊勝的利益,冀望諸位能將教法付諸實修,如此,始能獲致佛法殊勝的利益,講經說法方能具足意義。
貳、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聖道叁要的內涵爲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其中出離心的修持,可分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與斷除對來生(輪回)的貪著。吾人由于累世所串習的習氣,總是認爲若不去追求財富受用,如何能衣食無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種觀念是謬誤與似是而非的。
因爲對此生的貪著,而竭盡心力追求名利,雖費盡心思努力追求,卻不一定皆能如願,並且于追求的過程中,由于貪、瞋、癡煩惱習氣的影響,而衍生巨大的痛苦,從而造作了深重的惡業,導致吾人不斷于輪回中流轉,乃至墮入叁惡道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苦楚。
反之,若能舍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除能獲得此生的圓滿之外,尚能使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于墮入叁惡道之中。因此,對此生的貪著乃是造成吾人無法獲致安樂,且須承受無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當派祖師曾開示道:「吾人于輪回中所承受的各種痛苦,均肇因于對此生的貪著;唯有停止繼續造作惡因,方能免于承受痛苦的結果。」然而,世人卻常反其道而行,盡管畏懼惡業的果報,卻不斷造作與積集惡因,並且除了自己親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與見作隨喜。如此顛倒的觀念與行爲,如何能免于承受惡業的苦果。是故,唯有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避免繼續造作惡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對此生的強烈貪著,易使自心經常處于不安與混亂的狀態。由于都對此生的貪著,希求此生的財富受用皆能圓滿;因此,當財富受用因惡緣而衰損時,當遭遇橫逆與災厄時,當自己所擁有的種種圓滿有所缺陷時,內心隨即陷入不安、混亂與恐懼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世間的一切事物既然均爲因緣和合而成,即離不開成、住、壞、空的變化過程;是故,行者應舍棄對此生的貪著。由于舍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反而能成辦此生的幸福,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脫成佛的大門,亦因此而敞開。
舍棄對此生的貪著並非須將工作辭去、將財富散盡、過著孤苦無依的日子;而是須將貪求與執著此生榮華富貴的心,予以斷除。當吾人以強烈貪著的心念去追求榮華富貴時,往往不能如願,甚至適得其反;例如,當吾人竭盡心力欲獲得美好的名聲時,卻反而形成自己獲得美好名聲的障礙;反之,若能舍棄對名聲的貪著,卻能獲得他人誠摯的贊歎。因此,舍棄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造成此生的不幸與苦難,反而能成辦此生乃至來世的幸福與安樂。
如同將濕軟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會生起舒服的覺受,但當皮革逐漸幹燥變硬,緊黏著皮膚時,卻令人覺得極爲不適,而須借助刀子將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間的榮華富貴時,會有短暫的安樂産生;然而當短暫的安樂消失,隨之而來的卻是種種的痛苦,此時唯有倚仗智慧的寶劍,辨別諸法的正確與否?將無益之事徹底斬斷,方能從痛苦中解脫。
行者可曾思惟:是誰令我們此生承受著巨大的苦楚?是誰令我們墮入叁惡道?是誰令我們受到鄙視?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于對此生的貪著,令我們造作諸如殺生、偷盜…種種惡行,甚至弒害對自己具足大恩的雙親,將具足恩德的師長當成仆役一般使喚,如此種種深重的罪業,皆由于對此生的貪著而造作。職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將自己系縛于無邊的痛苦之中,此等行爲實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貴爲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寶、權勢、宮殿、妃眷、臣子與軍民,然而
佛陀卻對之心生厭離,毅然舍棄對此生的貪著,出家修持苦行,最後,證得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所傳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萬的菩薩與阿羅漢,證得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衆弟子不可勝數,且擁有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最美好的名聲,佛陀證得聖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來自于王族,由于斷除對此生的…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