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著而證得聖位。以此爲例,可說明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遭致痛苦與不幸,且能成辦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圓滿與善好的結果。
世人多汲汲營營于追求此生的安樂,然而或無法如願,或僥幸得以享受數年的安樂,但卻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此生須承受種種痛苦。臨終時,亦受此惡業所牽引而墮入叁惡道之中,承受更爲巨大與可怖的痛苦,與當初追求安樂的目的有天壤之別。是故,行者欲從無止盡的輪回苦海中獲致解脫,應當思惟其關鍵在于舍棄對此生的貪著,藉由不斷的思惟與串習(修道)將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斷除,方能免于繼續于輪回中流轉不止,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須以皈依與發心爲基礎。皈依叁寶爲一切修行的基礎,藉由叁寶不可思議的功德,令自己發起與增長廣大的菩提心,此爲皈依發心的意義。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應先觀想皈依境,主尊爲釋迦牟尼佛,左側有
文殊菩薩與甚深見派的傳承祖師,右側有
彌勒菩薩與廣大行派的傳承祖師,周圍複有無數的諸佛菩薩、羅漢聖衆與空行護法所圍繞,本師
釋迦牟尼佛爲佛法僧叁寶與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空行護法的總集。
其後,對資糧田諸尊作禮敬、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養,供養畢,作虔敬的祈請,觀想自身周圍有無量的衆生圍繞,無數的衆生皆如同自己過去生的母親一般,此刻正承受著巨大的苦楚,且心續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祈請釋迦牟尼佛放出無數的五色光與甘露,進入自身與有情衆生的頂門,淨除有情衆生一切的煩惱業障與所有生起道次第證量的障礙,從而于心續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的證量。以此積資淨罪的修持爲前行,其後,進入正行的修持。
對于聖道叁要乃至
佛陀所開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僅將其視爲佛學知識,認爲只須了解其義理即已足夠,而不思努力修持與串習,使心續中能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不但沒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種種的障礙。如同獵人所設下的陷阱,若未能將獵物一舉成擒,則下次獵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經知道須避開陷阱以免爲獵人所擒獲,欲再捕捉此獵物已不可能。
于「暇滿難得壽不留」偈頌中,觀修暇滿難得爲觀修死無常的前行,觀修壽不留則爲觀修死無常的正行。行者無論修誦任何法門,必須于內心生起覺受,使心識轉化,從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切不可僅止于口頭念誦,應付了事,此等作爲將不具有任何意義。
「業果不爽輪回苦,數思能斷來世欲。」此句偈誦的意涵,乃是講述修持死無常的第二部分----斷除對輪回(來世)的貪著。藉由思惟與修持「暇滿難得壽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暫與死期無定,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
然而,若人死後即灰飛煙滅,則不須在意來世將往生何處。但意識牽引行者往生來世卻是極爲明確的事實,至于來世往生何處?則由過去生與此生所造作的業力所決定。業力可分爲善(白)業、惡(黑)業與無記業,其中,善業又可分爲福德業與不動業,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業力量較強,則來世將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動業力量較強,則往生色界與無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惡業的力量較強,則往生地獄、惡鬼、畜生等叁惡道。
行者觀照此生的種種際遇,即能發現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痛苦,導致痛苦産生的根源,乃是由于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只要牽引行者繼續進取獲得有漏蘊身的原因----煩惱與業障尚未淨除,縱使來世再投生爲人,依然須繼續承受萬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僅止于了知叁惡道無量無邊的痛苦,而對于人、天的諸般苦楚視若無睹,認爲來世只須能往生人天善趣,獲得天身或人身,不墮入叁惡道,即無須擔心繼續受苦,且能享受榮華富貴所帶來的種種安樂,若執持此種謬誤的見解,即是對于輪回中的種種盛事仍有所貪著。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並非爲了受用種種安樂。行者即使生爲天人,沒有現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著過去生造作的善業所累積的善報,然而,當善報受用竭盡之後,則必須承受由過去生造作的惡業所牽引的苦果,與墮入惡趣的衆生相較,僅止于受苦時間的先後不同而已,並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逃脫。是故,上至無色界最高的「有頂天」(「有」即輪回),下至欲界最底層的「無間地獄」,所有衆生均須承受各式各樣的痛苦,無人得以幸免!
如同監獄中的犯人,須忍受種種的不自由、爲他人所使喚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緩的機會,然而,縱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系牢獄之中,不得解脫。行者于過去生或曾生爲天人,具足極大的神通與禅定的力量;或曾生爲國王,擁有無量的權勢與財富,此刻卻依然于輪回中流轉不止,或淪入叁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乃至此生獲得人身,依然須繼續承受諸般苦楚。因此,行者當了知痛苦是輪回的本質,除此之外,毫無任何安樂可言!
欲從輪回中獲致解脫,唯一的方法即是須將心續中所累積的福業與惡業完全淨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業,而造作業障的根源,乃是心續中強烈的我執,因此,行者必須了知業果的意涵,藉由思惟業果的意涵,從而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業果歸攝于下士道的範疇之中,藉以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聖道叁要則藉由觀修死無常,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而將業果歸攝于中士道的範疇,藉以斷除對來生(輪回)的貪著。因此,欲斷除對此生乃至來世的貪著,均須深入思惟與了知業果的意涵,從而將心續中所累積的業障淨除,如此,方能免于受業力的牽引,繼續于輪回中流轉不止。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宗喀巴大師于聖道叁要中,嘗雲:「出離若無淨發心,執持修習終不成。無上正覺圓滿因,智者當發菩提心。」行者思惟此生能獲得暇滿人身,是極爲殊勝難得且具足極大義利,然而死亡卻隨時可能降臨,故此生的執著與貪求不具有任何的意義,行者至少須生起希求獲得來世利益的出離心。
行者複深入思惟,來世縱能往生人天善趣,卻依然無法擺脫善業與惡業的流轉,故應惕勵自己生起能從輪回中解脫的堅定出離心。然而,行者若僅止于生起出離心,則僅能使自己一人從輪回中解脫,如此,將無法盡除一切過患,遑論成就廣大究竟的圓滿與功德,故行者應進而生起能成就一切圓滿與功德的菩提心。
出離心爲小乘佛教修持的重點,行者若欲具足修持大乘教法之因,入于大乘佛教之門,除需生起出離心之外,尚需生起以慈心與悲心爲基礎的菩提心,若行者未能生起菩提心,縱然擁有強大的禅定力與神通力,依然無法入于大乘之門。唯有修持菩提心,方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且具足能力度化一切有情衆生,將其安置于究竟的安樂之中。
小乘的聲聞、緣覺(獨覺)聖衆,已然證悟空性,甚至能安住于叁摩地禅定之中,長達數劫的時間。然而,諸聲聞、緣覺聖衆無法成佛的原因,即在于其未能生起菩提心。
行者于修持共下士道與中士道之後,應視叁界如火宅,堅切地希求自己能從輪回中解脫。進入上士道的修習之後,行者應觀待叁界中一切的有情衆生,皆同處于火宅之中,承受著無數痛苦的煎熬,故應戮力協助一切有情衆生,皆能從輪回無邊的痛苦中解脫。例如,自己與父母、兄弟、姊妹同爲一家人,若僅關心自己的安樂,棄家人于不顧,此實爲可恥的行爲。吾人既與一切有情同處于叁界之中,自不應坐視有情衆生繼續于輪回中沈淪受苦,而須救度一切有情衆生皆能自輪回中解脫。
小乘行者由生起出離心,進而修持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終能擺脫煩惱的糾纏,從而證得涅槃寂靜。然而,即使已證得涅槃,對于自利而言,亦僅能斷除煩惱障,而未能斷除所知障,無法現證法身。由于未能現證法身,因而無法圓滿一切功德,故僅能獲致少分自利,自利尚且未能圓滿,遑論利他。
複因小乘行者耽于涅槃寂靜之樂,猶如服食迷幻藥或吸毒(楞嚴經中將其形容爲服食發瘋藥水的人),使自己生起短暫安樂幻覺,待藥力消退,方能清醒的人一般,欲再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極爲困難,必須由佛陀賜予加持,使其出于涅槃寂靜,並經由佛語或佛身的放光加持,使其生起菩提心,入于大乘之門。法華經中,即記載了佛陀勸請羅漢聖衆,發起菩提心,入于大乘菩提道的開示。
此外,于《寶性論》中,亦記載佛陀曾如是勸請羅漢聖衆:你們當下所止息的涅槃寂靜,並非是你們所認知的究竟涅槃,唯有方便與智慧雙運修持,方能了知法性的真實義,入于大乘之門。若就成就佛果的時間先後而言,最初即能發心利他的大乘行者,雖然發心之後,未能精進修持,而使菩提心衰減,甚至因違犯戒律、造作惡業,使自己墮入叁惡道之中,但由于羅漢聖衆安住于涅槃寂靜之中的時間,長達數劫,故大乘行者于業報受盡,自惡趣中出離之後,繼續發起菩提心,修持大乘菩提道,其成就佛果的時間,仍較羅漢聖衆爲先。
且由于涅槃寂靜的境界已沒有任何的痛苦(苦苦、壞苦、行苦),羅漢聖衆欲生起慈悲心,極爲困難,縱然能經由佛陀勸請入于大乘菩提道,但其修持大乘道的過程,仍然充滿了各種障礙。《華嚴經》中,記載了目犍連尊者曾對佛陀如是啓白:佛陀所開示的大乘道,極爲殊勝,吾等願意忍受各種的困難與痛苦,努力修持大乘道。尊者如是啓白,即說明了羅漢聖衆安住于涅槃寂靜的安樂之中,時間長達數劫,由于不複有任何的苦受,難以生起慈悲心。反觀初發心修持的修行人,由于生活中仍然時常感受到許多的痛苦,對于慈悲心的生起,遠較羅漢聖衆容易許多。是故,行者于修行之始,須謹慎抉擇,不應入于僅求一己解脫的小乘道,而應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入于大乘之門,以能圓滿自利與利他的佛果,作爲自己修行的目標。
或許會有人質疑,既然羅漢聖衆欲再發心入于大乘道,是如此地困難…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