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諸多不便與痛苦,母親仍不以爲意,胎兒誕生的那一刻,母親如獲至寶,所有的痛苦皆一掃而空,滿心喜悅地迎接胎兒的到來。
胎兒平安出生之後,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教導孩兒吃、喝、走路、講話…等各種生活技能,擔心孩兒的身體健康,一旦孩兒身體不適,即四處求醫,廢寢忘食地照顧著孩兒,將最好的食物留給孩兒,如是廣大的恩澤,不勝枚舉,此爲中期之母恩。
孩兒逐漸成長之後,母親若僅爲自己謀求溫飽,則無須奔波勞碌,然而爲了提供孩兒更爲良好的生活條件,遂必須勤奮工作,與他人競爭逐利,縱使造做諸多惡業,來世須墮入叁惡道受苦,亦在所不惜!僅求能積攢更多的財富,使孩兒能過著優渥舒適的生活,爲孩兒犧牲自己的青春,甚至背負了諸多罪業,亦不以爲苦,此爲後期之母恩。
然而,子女長大成人之後,或因事業有成,擁有財富、權勢、地位,遂認爲自己很了不起,完全不感念母親養育的恩澤,此種觀念謬誤甚深。試想吾人今日所擁有的能力,乃是後天逐漸培養而成,而非與生俱來,若無母親的養育之恩,吾人如何能擁有今日的能力?不僅人類的母親如此,即使是其它動物的母親,雖然彼等因軀體、能力等種種條件與人類不同,而無法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呵護,但對于子女的慈愛之心,與人類並無二致,此種情形可由拍攝動物日常生活的紀錄像片中得知。行者觀修念恩時,最初應以自己的父母親爲觀修的對象,思惟父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然後,逐步擴及周遭的親友,次則擴及中庸的有情,最後,觀修的對象擴展至怨敵,此爲念恩的觀修方法。
(四)報恩
行者若能于「知母」的修心方法,如實生起覺受,則容易趣入「念恩」的修持;若能于「念恩」的修心方法,如實生起覺受,則容易發起報恩之心。
衆生由于受無明的蔽障與煩惱業障的折磨,身心均備受煎熬,且衰弱不堪!猶如喪失心智(意識受貪、瞋、癡的役使無法自主,在輪回中流轉不止)、眼盲(看不見、認不清往生人天善趣的道路)、身罹重病(受煩惱與業障的摧折,承受著身心惱熱的痛苦)、怒火(瞋心)與饑渴之火(貪心)中燒、肩負重擔(造做了深重的惡業)、缺乏拐杖作爲支柱(沒有衆生協助其遠離痛苦)、無人導引方向(沒有善知識導引其自輪回中出離)的老婦,步履蹒跚地向著懸崖(叁惡道)顛顛倒倒、跌跌撞撞(如母有情不知行善止惡,所作所爲皆是惡業)地跛行而去,身陷險境而不自知,眼看即將自懸崖頂端墬下,當此危急的時刻,即使是與老婦非親非故的陌生人,尚且能生起恻隱之心,而伸出援手,爲人子女者,豈能坐視而不設法營救?行者此生能獲致暇滿難得的人身,且能值遇善知識宣說正法,使自己能有緣修學大乘乃至顯密圓融的教法,猶如一位雙眼明亮能看清周遭事物的補特伽羅,因此,是最適合承擔救度身陷險境的如母有情的人選。
觀修「報恩」時,行者除了協助如母有情遠離短暫的痛苦(遇有衆生飲食、衣物、醫藥匮乏時,對其布施)之外,尚須思惟如何幫助有情衆生能徹底自痛苦中解脫,獲致究竟的安樂?除非自己能證得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否則即無法圓滿如母有情求樂不能得、厭苦卻不能離的痛苦,如是令自己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
(五)悅意慈心
悅意慈心能否生起的關鍵,在于行者能否反複串習「知母」、「念恩」與「報恩」,若能藉由反複串習而生起覺受,即能任運自然地生起以慈愛之心觀待一切如母有情的「悅意慈心」。修持悅意慈心可分爲叁項次第,一、何不使有情衆生得到安樂?二、願一切有情衆生具足安樂。(願心)叁、使衆生獲致安樂的重任由我承擔。(增上意樂)
(六)大悲心
行者觀修平等舍心之後,猶如將土地整平,此時必須將一切功德的種子---大悲心,播入土中,且不斷以慈悲的水與養分加以灌溉,以此譬喻說明大悲心是一切功德與菩提心的種子。
悲心可略分爲叁類:一、對自己的子女所生起的悲心,稱爲一般的悲心。二、經由修持禅定所生起的悲心,稱爲具量的悲心。叁、七重因果教法中,作爲生起菩提心的近取因之悲心,稱爲大悲心。此外,以生起悲心所緣對象的不同,亦可將悲心分爲叁類:一、由觀待衆生所承受的各種痛苦而生起的悲心,稱爲緣于衆生的悲心。二、由觀待衆生皆是無常(法)而生起的悲心,稱爲緣于法的悲心。叁、由了知緣起性空的真實谛,觀待衆生皆無自性而生起的悲心,成爲緣于谛實的悲心。
觀修悲心的方法,可由觀想周遭乃至叁惡道的衆生所承受的痛苦,令自己生起悲心。例如觀想人們遭人殺害或因犯法而即將被執行死刑的時候,驚恐萬分、哀憐無助的情形;或觀想地獄道的衆生,承受著各種冷、熱的殘酷刑罰,痛苦呻吟、哀嚎的情形;或觀想餓鬼道的衆生,不斷承受饑渴之苦的煎熬,即使費盡心血獲得少許飲食,送至嘴邊之時,即爲喉中所噴出的猛烈火焰所燒毀…,從而令自己生起悲心。
叁惡道衆生的處境至爲悲慘,所承受的痛苦至爲巨大。然而,此刻尚未墮入叁惡道的衆生,由于不斷造做惡業,累積了無數墮入叁惡道的因,將來必然淪墮惡趣,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行者如是反複思惟與串習,令自己猶如慈母不忍愛子受苦,亟思如何盡一切所能援救愛子遠離痛苦一般,生起欲協助有情衆生遠離一切痛苦及苦因的悲心。
(七)增上意樂
大悲心的生起,意指行者已然生起救度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及苦因的意念;增上意樂則是由于不斷地串習、強化此一意念,而能任運自然地生起,由自己荷擔救度衆生遠離痛苦及苦因的重任之決心,兩者的差別,在于大悲心屬于意念,增上意樂則是決心。
增上意樂系由不斷的串習大悲心而産生,行者能否藉由修持密法而迅疾獲致成就?其關鍵仍在于能否生猛利的悲心,悲心的廣大與否?決定行者獲致成就的遲速。往昔殷重修持悲心而獲致成就的大德,曾開示可經由某些現象省察自己是否生起大悲心?例如,行者只要思惟叁惡道的痛苦,隨即寒毛倒豎;思及有情衆生此刻正承受著如此巨大的苦楚,不禁悲從中來,淚水奪眶而出;自己猶如孤立無助的幼童,僅能呆坐于地,口中不斷地呼喊著母親一般,此爲行者判斷自己是否生起大悲心的依據。
行者若能生起大悲心,經由不斷串習,即能發起承擔救度衆生遠離痛苦及苦因的誓願與決心。行者修持增上意樂時,須任運自然地生起救度衆生遠離痛苦及苦因的誓願與決心,即使須替代如母有情于地獄中受苦長達數劫,亦甘之如饴,如此,方能如實生起增上意樂的覺受。
(八)菩提心
發起增上意樂之後,行者複思惟自己縱然具有強烈希求救度衆生的誓願,然而此刻卻連救度自己的能力亦不能具足,如是思惟唯有證得正等正覺的佛陀,方能具足救度一切衆生的能力。四聖衆之中,聲聞、緣覺由于僅希求自己的解脫,故彼等救度衆生的能力與功德,不及初地菩薩的千分之一;初地菩薩救度衆生的能力與功德,亦不及十地菩薩的千分之一;十地菩薩雖已具足極爲殊勝的能力與功德,然而其救度衆生的能力與功德,仍不及佛陀的千分之一。
如是思惟,令自己生起「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唯有以利他的動機,發起希求自己證得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如此,行者方真正發起菩提心,契入大乘教法的精髓,從而使自己入于大乘之門,成爲一位受人天禮敬的菩薩。由于行者已然發起菩提,故能藉由修持密法,迅速成就圓滿佛果,菩提心的生起與否?爲金剛乘行者能否藉由修持密法獲致成就的關鍵,故行者于此須殷重修持。
行者雖處于五濁惡世之中,充斥著各種痛苦,然而,此生能獲得暇滿人身,且能值遇大乘教法(特別是顯密圓融的金剛乘教法),應深自慶幸自己是如此幸運,能擁有如此善好的因緣,必須珍惜此生難得的機緣,不斷于心續中串習與累積生起真實菩提心的善因與資糧,切莫虛度光陰,甚至造做惡業,如此,方能不負此生。
以上叁主要道系由果碩仁波切講授
地點:果碩仁波切駐錫的白馬山菩提講堂
因爲當時安排的講經行程已結束,果碩仁波切還有其它行程,因此聖道叁要的講授就講到勸發菩提心這部份就結束了,期待下次因緣具足時再請果碩仁波切繼續講授以下的偈頌。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