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P16

  ..续本文上一页

  (2)其次,观想面前有挚爱的亲友,思惟贪爱与执着,乃是将吾人系缚于轮回大海之中的枷锁。由于贪爱与执着所产生的过患,使吾人生生世世于轮回中流转不止,不得解脱。吾人对亲友产生贪爱与执着,并非全然由于亲友对吾人有任何利益,而是由于吾人过去所串习贪爱的习气,因而对彼等心生贪爱与执着,且此刻对吾人有饮食、医药、衣服、卧具等利益的亲友,过去或许曾经对吾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此刻仅对吾人略施小惠,吾人即对其心生贪爱,此为极不合理的行为,故应遮止与舍弃对亲友的贪爱与执着。

  (3)最后,观想面前有怨恨的仇敌,思惟由于瞋恨造成自己与他人皆须承受痛苦的巨大过患,入菩萨行论尝云:「莫如瞋恨罪业深。」故不应对其心生瞋恨,而应平等视之。吾人对怨敌心生瞋恨,并非完全由于怨敌对吾人造成伤害,其中有部分情形是他人并未伤害自己,而自己却由于过去所串习的烦恼习气,而对怨敌生起瞋恨心。

  例如,原先经济状况相近、和睦相处的两个家庭,若其中一家因为从商致富,两家之间出现贫富差距,原本和睦的邻居,可能逐渐冷淡,甚至不相往来。即使面临他人伤害自己的情境,亦应思惟此刻彼等虽伤害吾人,然而彼等过去或许曾经牺牲生命以保护吾人,如此难以回报的深厚恩德,如何能对其心生瞋恨呢?无论由吾人或其它有情众生的观点,对中庸、亲友、怨敌生起冷漠、贪爱、瞋恨的心念,皆属不智且不合理,此因众生受业力与习气的牵引,皆心性不定且身不由己,彼等并无法自主决定成为吾人的亲友或仇敌,犹如三位饥渴交迫、衣衫褴褛的乞丐同时向吾人乞讨,对吾人而言,彼等皆是亟需救助的对象;对彼等三人而言,皆渴求吾人施以援手,若吾人以分别心,仅对其中一位(亲友)布施饮食衣物,却对其他二人视而不见,甚至予以喝斥,此等心念与行为,乃极不合理!有情众生为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所驱使,此刻所处之悲惨情境亦与乞丐相去不远,故吾人应舍弃分别与不平等的心念,而能平等观待之。

  2、

  观想怨、亲、中庸三类众生同时现前,中庸者位于行者前方,亲友位于右方,怨敌位于左方,同样以前述的观修方法,修持平等舍心。

  行者可视何种方法较易观修与生起觉受,作为抉择观修方法的依据。

  如是观修之后,行者可进而思惟人生的过程中,利害无常(此刻利益吾人的众生,过去可能曾经伤害吾人;而此刻伤害吾人的众生,过去或许对吾人深具大恩,众生对吾人造作利益或伤害,实属不定)、怨亲无常(人生的过程中,常有亲友反目成仇或怨敌成为挚友之事)二种现象,怨、亲、中庸三者亦是变幻不定,以此思惟使平等舍心更加坚定。

  佛经中记载:佛陀曾教导一位极为悭吝的弟子,以左手拿起自己的财物,交给右手,并观想左手是自己,右手是其它众生,以此方法对治悭吝。作为一位佛法的修学者,对于所曾经听闻与思惟的教法,必须戮力实践,使心续能逐步产生体悟,此为获致成就的唯一途径。

  若未能努力实修,纵然博学多闻,所能产生的功德与利益,仍属微薄而有限!故行者当依四无量心所云:「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如满月一般毫无阙漏的平等观待一切众生,不弃舍任何一位众生。密法的修持常以圆满的月轮之上有一十字金刚杵为象征,圆满的月轮即代表世俗菩提心,唯有对一切有情众生具足平等舍心,方能生起各种瑜伽次第(生起、圆满次第)的证量,若未能具足平等舍心,则无法遮止贪爱与瞋恨等烦恼,如此,将对任何地道功德的生起形成障碍,使行者无法生起悲心与菩提心,故行者不应弃舍任何自己所不喜爱的有情众生,彼等正是行者能否生起平等舍心的关键,亦为能否生起各种瑜伽次第证量的根源。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于「无尽慧经」中,尝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跟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为大乘前导」大悲心犹如种子,能长出茂盛的枝叶与丰硕的果实,行者能否生起各种地道功德,使自他一切有情能获致安乐,其关键在于行者能否生起大悲心。

  「戒经」亦云:「广大教理法海中,若欲抉择最要者,恒以大悲心为最先。」大悲心是一切教法的精髓,行者若能于心续中如实生起大悲心的体悟与证量,即犹如手中持有「如意宝」能圆满所有的希愿一般,能通达一切的教法,行者若能精进修持大悲心,即犹如转轮圣王马车所到之处,百万雄军皆随侍在侧护卫一般,能获致菩萨与佛陀的证量与功德。

  菩提心是决定行者能否入于大乘之门的关键,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大悲心复由利他之心而来,故行者必须于起心动念之间,恒常不离利他之心。

  (二)、知母

  七重因果修心教授的第一项次第为「知母」,「知母」可由教理与口传二方面加以说明,此处以吾人的意识最初入住母胎的过程,来论证众生皆曾为吾人之母亲。

  吾人由于意识入住母胎,而取得此世的生命,然而意识是相续不断如瀑流一般,此剎那的意识产生的近取因,无法从外在的色法(物质)产生,而是延续前一剎那的意识而产生,外在的色法只能做为意识产生的助缘,故目前有部分科学家声称人类有能力复制新的生命,此种说法并不正确。人类藉由科技的力量,能复制身体的器官,然而却无法由此途径,制造动物的意识,只因意识必须延续前一刻的意识而来,无法藉由科技创造出新的意识。

  佛经中,以新旧两盏烛火为譬喻,当旧的蜡烛燃尽,将烛火引至新的蜡烛之上,则新烛火是旧烛火的延续,然而却不能据此成立新烛火与旧烛火相同,吾人前世或许投生为畜生、或许生为天神,此生获得人身,不可认为此生的意识即是畜生或天神的意识,而仅能成立此生的意识是畜生或天神意识的延续。

  行者思惟意识能否突然产生?若能突然产生而不需近取因,则学习即丧失其意义。此因突然产生的意识是片段而不连贯的,此刻学习的成果无法累积至下一刻,此与事实相违背,故能成立意识是延续不断的过程,此刻的意识是延续前一刻的意识而来,今天的意识是延续昨天的意识而来,如是回溯至吾人最初入住母胎的意识(羯罗蓝位),亦是延续前一刻(前世)的意识而来,依此不断推演,能成立吾人有无数的过去世之结论。

  吾人既有无数的过去世,每一世皆有躯体,在四种出生型态(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中,胎生与卵生皆需要母亲,故吾人曾有无数的母亲,且每一世的母亲不可能皆是同一人,由此成立一切有情众生皆曾身为吾人的母亲,且可能不止一次身为吾人的母亲。以地球上的有情众生为例,地球处于成、住、坏、空的循环过程之中,当地球坏灭归空、尚未生成之前,原先存在于地球上的有情众生的意识,可能往生天界乃至其它三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意识是如此延续不断,一次又一次的入住母胎,取得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故佛经中提及:若以柏子(柏树的种子)计算吾人过去生母亲的数量,即使数尽如大地所有尘土的数目,依然无法穷尽。

  过去世的母亲与今生的母亲对于吾人的呵护、疼爱,没有丝毫的差别,吾人如何能以分别心观待对自己具足深厚恩泽的如母有情呢?即使此生无法认得过去世的母亲,仍无法改变有情众生皆曾不止一次身为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具足大恩的事实,故不应以分别心观待一切有情众生,视一切有情众生与此生的母亲无有差别,若未能如此,即与不认识此生的母亲的情形相同。

  行者修持「知母」时,应先由周遭容易令自己生起贪爱与瞋恨的众生作为修持的对象,然后由近而远逐步扩展,较为容易生起觉受;不宜由远而近,将心念专注于中庸的有情,却将与自己较为亲近的有情弃而不顾。依亲友、怨敌、中庸的观修顺序,作为观修「知母」的对象,视此三类有情众生的本质皆与此生的母亲相同。

  欲生起菩提心须先修持「知母」的原因,在于菩提心由大悲心而来,而大悲心由悦意慈心而来,悦意慈心是由念恩与报恩心而来。母亲是吾人所有亲眷中,最为亲近且恩泽最为深厚的人,故修持「知母」最易引发念恩与报恩心,从而逐步引发悦意慈心、大悲心乃至菩提心。

  (三)念恩

  观修「念恩」必须以「知母」的修持为基础,行者由认知一切众生皆曾不止一次身为自己的母亲,进而思惟一切众生皆与此生的母亲相同,对自己具足生育、教养的无尽慈爱,如是感念如母有情的深厚恩泽。观修之时,不宜将如母有情观想为具足极大力量之人,而应将其观想为饱受病苦煎熬而虚弱不堪的情形。无论观修何种教法,皆须使自己融入所观修的情境,犹如身历其境一般,生起真实的觉受,例如,观修三恶道的痛苦时,行者必须使自己如切身感受到烈火烧炙、寒冰冻裂、饥火中烧等巨大的苦楚,使自己对三恶道生起极度畏惧的心念,观修「念恩」时,亦须如此。使自己观修犹如处于母亲腹中、怀中,如是观修母亲的生育与养育之恩。切不可如观看壁画一般,境我二分,事不关己,如此将无法生起任何觉受,亦无法由此观修而生起任何证量。

  观修「念恩」的次第,可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初时,观修母亲怀胎之后,一举一动皆甚为不便,即使简单的行动(如翻身、入座、起身…),对怀孕的母亲而言,均是沉重的负担,然而,母亲却不以为苦。饮食起居亦须受到诸多限制,为了保护腹中胎儿,一举一动皆须和缓;许多过去喜爱的食物,惟恐对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皆舍弃不食,凡此种种,皆出于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吾人试想:若身体背负一、二公斤重的东西,莫说一日,仅数小时,吾人即感到疲倦、累赘而失去耐性,而母亲却须于怀胎的过程中(妊娠的最后三个月,负担尤其沉重),日日如此,若非母亲如此小心翼翼地保护胎儿,吾人今日如何能平安诞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乃至有缘修学佛法呢?纵使承受…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共修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