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P16

  ..續本文上一頁

  (2)其次,觀想面前有摯愛的親友,思惟貪愛與執著,乃是將吾人系縛于輪回大海之中的枷鎖。由于貪愛與執著所産生的過患,使吾人生生世世于輪回中流轉不止,不得解脫。吾人對親友産生貪愛與執著,並非全然由于親友對吾人有任何利益,而是由于吾人過去所串習貪愛的習氣,因而對彼等心生貪愛與執著,且此刻對吾人有飲食、醫藥、衣服、臥具等利益的親友,過去或許曾經對吾人造成極大的傷害,此刻僅對吾人略施小惠,吾人即對其心生貪愛,此爲極不合理的行爲,故應遮止與舍棄對親友的貪愛與執著。

  (3)最後,觀想面前有怨恨的仇敵,思惟由于瞋恨造成自己與他人皆須承受痛苦的巨大過患,入菩薩行論嘗雲:「莫如瞋恨罪業深。」故不應對其心生瞋恨,而應平等視之。吾人對怨敵心生瞋恨,並非完全由于怨敵對吾人造成傷害,其中有部分情形是他人並未傷害自己,而自己卻由于過去所串習的煩惱習氣,而對怨敵生起瞋恨心。

  例如,原先經濟狀況相近、和睦相處的兩個家庭,若其中一家因爲從商致富,兩家之間出現貧富差距,原本和睦的鄰居,可能逐漸冷淡,甚至不相往來。即使面臨他人傷害自己的情境,亦應思惟此刻彼等雖傷害吾人,然而彼等過去或許曾經犧牲生命以保護吾人,如此難以回報的深厚恩德,如何能對其心生瞋恨呢?無論由吾人或其它有情衆生的觀點,對中庸、親友、怨敵生起冷漠、貪愛、瞋恨的心念,皆屬不智且不合理,此因衆生受業力與習氣的牽引,皆心性不定且身不由己,彼等並無法自主決定成爲吾人的親友或仇敵,猶如叁位饑渴交迫、衣衫褴褛的乞丐同時向吾人乞討,對吾人而言,彼等皆是亟需救助的對象;對彼等叁人而言,皆渴求吾人施以援手,若吾人以分別心,僅對其中一位(親友)布施飲食衣物,卻對其他二人視而不見,甚至予以喝斥,此等心念與行爲,乃極不合理!有情衆生爲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所驅使,此刻所處之悲慘情境亦與乞丐相去不遠,故吾人應舍棄分別與不平等的心念,而能平等觀待之。

  2、

  觀想怨、親、中庸叁類衆生同時現前,中庸者位于行者前方,親友位于右方,怨敵位于左方,同樣以前述的觀修方法,修持平等舍心。

  行者可視何種方法較易觀修與生起覺受,作爲抉擇觀修方法的依據。

  如是觀修之後,行者可進而思惟人生的過程中,利害無常(此刻利益吾人的衆生,過去可能曾經傷害吾人;而此刻傷害吾人的衆生,過去或許對吾人深具大恩,衆生對吾人造作利益或傷害,實屬不定)、怨親無常(人生的過程中,常有親友反目成仇或怨敵成爲摯友之事)二種現象,怨、親、中庸叁者亦是變幻不定,以此思惟使平等舍心更加堅定。

  佛經中記載:佛陀曾教導一位極爲悭吝的弟子,以左手拿起自己的財物,交給右手,並觀想左手是自己,右手是其它衆生,以此方法對治悭吝。作爲一位佛法的修學者,對于所曾經聽聞與思惟的教法,必須戮力實踐,使心續能逐步産生體悟,此爲獲致成就的唯一途徑。

  若未能努力實修,縱然博學多聞,所能産生的功德與利益,仍屬微薄而有限!故行者當依四無量心所雲:「願一切衆生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舍。」如滿月一般毫無阙漏的平等觀待一切衆生,不棄舍任何一位衆生。密法的修持常以圓滿的月輪之上有一十字金剛杵爲象征,圓滿的月輪即代表世俗菩提心,唯有對一切有情衆生具足平等舍心,方能生起各種瑜伽次第(生起、圓滿次第)的證量,若未能具足平等舍心,則無法遮止貪愛與瞋恨等煩惱,如此,將對任何地道功德的生起形成障礙,使行者無法生起悲心與菩提心,故行者不應棄舍任何自己所不喜愛的有情衆生,彼等正是行者能否生起平等舍心的關鍵,亦爲能否生起各種瑜伽次第證量的根源。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于「無盡慧經」中,嘗雲:「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跟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爲大乘前導」大悲心猶如種子,能長出茂盛的枝葉與豐碩的果實,行者能否生起各種地道功德,使自他一切有情能獲致安樂,其關鍵在于行者能否生起大悲心。

  「戒經」亦雲:「廣大教理法海中,若欲抉擇最要者,恒以大悲心爲最先。」大悲心是一切教法的精髓,行者若能于心續中如實生起大悲心的體悟與證量,即猶如手中持有「如意寶」能圓滿所有的希願一般,能通達一切的教法,行者若能精進修持大悲心,即猶如轉輪聖王馬車所到之處,百萬雄軍皆隨侍在側護衛一般,能獲致菩薩與佛陀的證量與功德。

  菩提心是決定行者能否入于大乘之門的關鍵,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大悲心複由利他之心而來,故行者必須于起心動念之間,恒常不離利他之心。

  (二)、知母

  七重因果修心教授的第一項次第爲「知母」,「知母」可由教理與口傳二方面加以說明,此處以吾人的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過程,來論證衆生皆曾爲吾人之母親。

  吾人由于意識入住母胎,而取得此世的生命,然而意識是相續不斷如瀑流一般,此剎那的意識産生的近取因,無法從外在的色法(物質)産生,而是延續前一剎那的意識而産生,外在的色法只能做爲意識産生的助緣,故目前有部分科學家聲稱人類有能力複製新的生命,此種說法並不正確。人類藉由科技的力量,能複製身體的器官,然而卻無法由此途徑,製造動物的意識,只因意識必須延續前一刻的意識而來,無法藉由科技創造出新的意識。

  佛經中,以新舊兩盞燭火爲譬喻,當舊的蠟燭燃盡,將燭火引至新的蠟燭之上,則新燭火是舊燭火的延續,然而卻不能據此成立新燭火與舊燭火相同,吾人前世或許投生爲畜生、或許生爲天神,此生獲得人身,不可認爲此生的意識即是畜生或天神的意識,而僅能成立此生的意識是畜生或天神意識的延續。

  行者思惟意識能否突然産生?若能突然産生而不需近取因,則學習即喪失其意義。此因突然産生的意識是片段而不連貫的,此刻學習的成果無法累積至下一刻,此與事實相違背,故能成立意識是延續不斷的過程,此刻的意識是延續前一刻的意識而來,今天的意識是延續昨天的意識而來,如是回溯至吾人最初入住母胎的意識(羯羅藍位),亦是延續前一刻(前世)的意識而來,依此不斷推演,能成立吾人有無數的過去世之結論。

  吾人既有無數的過去世,每一世皆有軀體,在四種出生型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中,胎生與卵生皆需要母親,故吾人曾有無數的母親,且每一世的母親不可能皆是同一人,由此成立一切有情衆生皆曾身爲吾人的母親,且可能不止一次身爲吾人的母親。以地球上的有情衆生爲例,地球處于成、住、壞、空的循環過程之中,當地球壞滅歸空、尚未生成之前,原先存在于地球上的有情衆生的意識,可能往生天界乃至其它叁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意識是如此延續不斷,一次又一次的入住母胎,取得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故佛經中提及:若以柏子(柏樹的種子)計算吾人過去生母親的數量,即使數盡如大地所有塵土的數目,依然無法窮盡。

  過去世的母親與今生的母親對于吾人的呵護、疼愛,沒有絲毫的差別,吾人如何能以分別心觀待對自己具足深厚恩澤的如母有情呢?即使此生無法認得過去世的母親,仍無法改變有情衆生皆曾不止一次身爲自己的母親,對自己具足大恩的事實,故不應以分別心觀待一切有情衆生,視一切有情衆生與此生的母親無有差別,若未能如此,即與不認識此生的母親的情形相同。

  行者修持「知母」時,應先由周遭容易令自己生起貪愛與瞋恨的衆生作爲修持的對象,然後由近而遠逐步擴展,較爲容易生起覺受;不宜由遠而近,將心念專注于中庸的有情,卻將與自己較爲親近的有情棄而不顧。依親友、怨敵、中庸的觀修順序,作爲觀修「知母」的對象,視此叁類有情衆生的本質皆與此生的母親相同。

  欲生起菩提心須先修持「知母」的原因,在于菩提心由大悲心而來,而大悲心由悅意慈心而來,悅意慈心是由念恩與報恩心而來。母親是吾人所有親眷中,最爲親近且恩澤最爲深厚的人,故修持「知母」最易引發念恩與報恩心,從而逐步引發悅意慈心、大悲心乃至菩提心。

  (叁)念恩

  觀修「念恩」必須以「知母」的修持爲基礎,行者由認知一切衆生皆曾不止一次身爲自己的母親,進而思惟一切衆生皆與此生的母親相同,對自己具足生育、教養的無盡慈愛,如是感念如母有情的深厚恩澤。觀修之時,不宜將如母有情觀想爲具足極大力量之人,而應將其觀想爲飽受病苦煎熬而虛弱不堪的情形。無論觀修何種教法,皆須使自己融入所觀修的情境,猶如身曆其境一般,生起真實的覺受,例如,觀修叁惡道的痛苦時,行者必須使自己如切身感受到烈火燒炙、寒冰凍裂、饑火中燒等巨大的苦楚,使自己對叁惡道生起極度畏懼的心念,觀修「念恩」時,亦須如此。使自己觀修猶如處于母親腹中、懷中,如是觀修母親的生育與養育之恩。切不可如觀看壁畫一般,境我二分,事不關己,如此將無法生起任何覺受,亦無法由此觀修而生起任何證量。

  觀修「念恩」的次第,可分爲初、中、後叁個時期。初時,觀修母親懷胎之後,一舉一動皆甚爲不便,即使簡單的行動(如翻身、入座、起身…),對懷孕的母親而言,均是沈重的負擔,然而,母親卻不以爲苦。飲食起居亦須受到諸多限製,爲了保護腹中胎兒,一舉一動皆須和緩;許多過去喜愛的食物,惟恐對胎兒産生不良的影響,皆舍棄不食,凡此種種,皆出于無私而偉大的母愛。

  吾人試想:若身體背負一、二公斤重的東西,莫說一日,僅數小時,吾人即感到疲倦、累贅而失去耐性,而母親卻須于懷胎的過程中(妊娠的最後叁個月,負擔尤其沈重),日日如此,若非母親如此小心翼翼地保護胎兒,吾人今日如何能平安誕生、擁有健康的身體乃至有緣修學佛法呢?縱使承受…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共修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