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P15

  ..续本文上一页在之依据,则为菩提心是否仍传扬不息为依归。

  菩提心主要之意涵有二:一、利他。二、证得正等正觉的圆满菩提果位。其中,证得圆满菩提的果位,乃是由小乘行者希求证得寂静涅槃的精神衍生而来。由于希愿能证得圆满菩提,故大乘行者与小乘行者皆不住于轮回,然而,大乘行者除了努力使自己得以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之外,尚能以利他的精神,竭尽所能协助一切有情众生皆能脱离轮回的苦痛,由于此种由菩提心所生起利他的精神,使大乘行者能断除仅求自利的心念,此与声闻、缘觉圣众安住于寂静涅槃之中,时间长达数劫的情形,具有极大的差异。

  大乘行者由于思惟佛陀所证得色身的圆满功德,能应一切有情众生之因缘,示现各种化身以度化有情众生,因此,大乘行者既不住于轮回,亦不住于涅槃,此为大乘教法远胜于小乘教法之处。大乘行者除能不安住于轮回与涅槃之外,尚须思惟:除非自己证得佛的圆满法身与色身,否则将不能圆满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功德。以此发心,从而令自己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由利他的精神而发起,而利他的精神必须不断修持慈心与悲心,净除有情众生的一切痛苦,使其能获致一切安乐。众生所面临的痛苦与所悉求的安乐,并非仅止于眼前短暂的痛苦与安乐,而是必须协助有情众生能净除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进而去除业障,断除心续中一切烦恼习气的种子,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从而证得究竟的圆满佛果,若非如此,则利他的精神将流于片面而短暂,无法圆满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功德。

  行者欲使一切有情众生能获致暂时与究竟安乐的功德,首先必须去除自身的一切过患,从而证得佛的圆满法身的功德,方能达致。行者欲应一切有情众生的因缘,而示现各种应化身,必须证得佛的圆满色身的功德,方能如愿。此为行者发起菩提心之次第。

  行者若安住于涅槃寂静之中,将无法圆满利他的功德,故由于利他的精神,行者不住于涅槃;复因行者愿能证得圆满佛果,故不住于轮回。大乘行者由于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故能同时舍离轮回与涅槃,不住于两者之中。

  大乘佛法之精神必须同时包含利他与证悟正等正觉,二者缺一不可,行者若仅求自己能证悟正等正觉,并不能成为一位大乘行者。小乘的声闻、缘觉圣众,亦执持自己所修持的方法与证得的果位,均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然而彼等所证悟之果位,并非是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故,唯有结合利他的精神与希求证悟正等正觉而修持,方能成为一位大乘行者。弥勒菩萨曾开示:「由利他而求菩提。」精辟地阐述菩提心的内涵乃是利他与希求证得圆满菩提,行者由发起利他的强烈动机,希求自己能证得圆满佛果的心愿将随之产生,愿自己能证得佛果,以具足能力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贰、七重因果教授

  一、教法的传承

  导师释迦牟尼佛传下无数修持菩提心的方法,主要的传承可略分为: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换。其中,七重因果教授是由弥勒菩萨开示于「摄大乘论」一书中,传与无著菩萨,复由无著菩萨授与阿底峡尊者。

  自他相换教授则是记载于「华严经」之中,由文殊菩萨传与龙树菩萨,复由龙树菩萨授与寂天菩萨。行者无论采用何种修心的方法,最终所欲生起的菩提心,其本质皆相同。二种修心方法的目的虽然相同,但自他相换教授适合心续中已累积修持菩提心习气的利根行者,此种修心方法较七重因果教授艰深。亦有人认为自他相换教授包含七重因果教授的内涵,然而若详加比较其修心的次第,仍可发现两者存在些许差异,此一观点说明二种修心方法可合而为一。

  吾辈修行人过去未曾听闻修持菩提心的教授,心续中亦未曾留有修持菩提心的习气,若于修行之始,即以自他相换作为修心的方法,恐将难以生起觉受,故初次修学菩提心的行者,应以七重因果教授作为修心的方法较为适宜。

  二、教法名称之由来与次第之安立

  七重因果教授的名称,来自于此教授有七项修心次第,前项次第为后项次第之因,后项次第为前项之果,由此命名为七重因果教授,其次第分别为: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慈心(悦意慈)。五、悲心。六、增上意乐。七、菩提心。

  大乘教法的精髓在于菩提心,而大乘教法的根本在于悲心,行者修持大乘教法,必须由悲心开始修起,而修持悲心的方法即为知母、念恩、报恩、慈心。

  行者欲生起菩提心,必须视救度其它有情众生能离苦得乐,为自己责无旁贷之大任,此种超越仅求自己能获致解脱的心念(增上即超越之意),而将救度众生视为自己责任的精神,即为增上意乐;欲生起增上意乐,必须对深陷于轮回无边痛苦的众生,感到极为不忍,从而生起悲悯心;欲生起悲悯心,必须能以欢喜心观待一切有情众生,视一切众生皆如自己挚爱的亲友,从而生起慈爱心;欲生起慈爱心必须了知于吾人无数次的轮回之中,每一世均有一位母亲,故每一位有情众生皆可能曾经是吾人的母亲,念及母亲广大无边的恩泽,此刻却深陷痛苦的漩涡之中,为人子者,若袖手旁观,则无耻莫此为甚!故应当感念与报答母亲的恩泽,从而生起慈爱心。

  修心的要诀在于必须依循次第而修,唯有对前项次第生起觉受,方能修持其后的次第,终究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若未能依循次第而修,则所生起的慈心、悲心与菩提心,都将短暂而片面,无法随时随地对一切有情众生任运生起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此乃由于未能对每一项修心次第如实生起觉受,由于基础不稳固,故无法达致生起菩提心之目的。

  行者过去未曾于心续中植下并串习修持菩提心的习气,以致于此刻即使竭尽所能策励自己能生起慈心、悲心与菩提心,仍感到十分困难,纵能生起时间亦极为短暂。由于过去生未能串习修持菩提心,所以今日未能生起菩提心;若此生再不依循次第精进修持,则将来必定仍一事无成。故行者应下定决心,努力依循次第串习修心,使自己能于每一项次第皆能生起觉受,有朝一日,必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七重因果次第之安立,除将前六项次第安立为生起菩提心之因,而菩提心为前六项次第之果,此一方式之外;亦有将增上意乐与菩提心安立为果,而将前五项次第安立为因的方式。后者如是安立的根据,即是由于大悲心为大乘教法的根本,以此精神而如是安立。

  《入中论》尝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大悲心为行者修持大乘教法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的根本,亦为大乘佛法的种子。行者为何发心入于大乘之门?其原因即在于为使一切有情众生皆能离苦得乐,祈愿自己能证得圆满佛果,以具足能力度化一切有情。故于修行之初,行者对众生正不断承受着巨大痛苦之情形,感到极为不忍,愿能由自己承担有情众生的痛苦,此即于修行之初需生起大悲心的原因。行者唯有生起大悲心,方能入于大乘之门,成为大乘种性之一员。

  行者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必须修学各种难行的菩萨行,证悟各种道次第,以证得圆满佛果,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艰难险阻必须加以克服,若无大悲心的驱使,行者将无法通过重重的考验与试炼。

  佛陀证悟圆满菩提之后,由于悲悯无数的有情众生,仍于轮回中漂流不止,因此,佛陀并未入于涅槃之中,而不断行持各种利益众生的菩提事业,直至轮回空尽为止,吾人今日仍能受用佛法的利益,此即源自佛陀永无止尽的大悲心。

  行者欲生起悲心,必须泯除将众生区分为亲友、怨敌、中庸(不相干)三类的分别心,将一切有情众生视为自己最挚爱的独子,以如是欢喜与平等之心观待一切有情众生,此即悦意慈心。

  慈心可分为「悦意慈」与「令具乐慈」(愿众生皆能具足一切安乐)二种,悦意慈必须于悲心之前生起,令具乐慈则可于悲心之前或之后生起,此为慈心与悲心的因果关系。往昔,吾于国外演讲时,曾有一位听众认为悲心的生起较慈心容易,故其认为悲心的次第应安立于慈心之前。彼能有如是之见解,表示曾深入思惟慈心与悲心,实属不易!此见解即将令具乐慈安立于悲心之后,故令具乐慈与悲心之次第,并无决定,然而,悦意慈之次第必然须安立于悲心之前,行者唯有生起悦意慈能平等观待一切有情众生之后,方能进而生起真正的大悲心。

  观修悦意慈之前,必须修持知母、念恩、报恩三项次第,而修持知母之前,必须修持平等舍心作为前行。修持平等舍心犹如建筑房屋之前,必须先将地面整平,土地整平之后,方能于其上堆砌建材。吾人皆贪爱自己所喜爱的对象与瞋恨所厌恶的对象,此种不平等的分别心,即为修持平等舍心时,必须加以对治与去除的恶习。平等舍心可略分为行舍、受舍、无量舍三种。行舍即指吾人于行为上,应远离贪取、厌恶、漠不关心等分别;受舍即指吾人于感受上,应远离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等分别;此处行者所要修习的是无量舍心。

  (一)七重因果教法之前行---平等舍心

  平等舍心不仅是一切道次第证量与功德生起的基础,亦是去除痛苦与获致安乐的根源。佛法的精髓是菩提心,欲生起菩提心必须先生起悲心,欲生起悲心则必须先具足平等舍心,因此,平等舍心乃是行者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与功德的基础,且能证得究竟安乐的圆满佛果。吾人由于未能生起平等舍心,任运生起的心念,皆是贪取自己所喜爱的对象与瞋恨自己所厌恶的对象,由此而造作种种恶业,导致须承受恶业的苦果,因此,行者若能生起平等舍心,则能遮止烦恼生起之门,免于继续造作恶业,从而断除一切痛苦的根源。

  修持平等舍心的方法可略分为二种:

  1、

  (1)首先观想面前有中庸(非亲非怨)的有情众生,思惟若随意伤害非亲非怨的有情众生,乃是极为疯狂的举动,故不应对彼等造成伤害。复思惟彼等过去或许曾经对吾人具有深厚的恩德,故不应对其漠不关心。…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共修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