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之依據,則爲菩提心是否仍傳揚不息爲依歸。
菩提心主要之意涵有二:一、利他。二、證得正等正覺的圓滿菩提果位。其中,證得圓滿菩提的果位,乃是由小乘行者希求證得寂靜涅槃的精神衍生而來。由于希願能證得圓滿菩提,故大乘行者與小乘行者皆不住于輪回,然而,大乘行者除了努力使自己得以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之外,尚能以利他的精神,竭盡所能協助一切有情衆生皆能脫離輪回的苦痛,由于此種由菩提心所生起利他的精神,使大乘行者能斷除僅求自利的心念,此與聲聞、緣覺聖衆安住于寂靜涅槃之中,時間長達數劫的情形,具有極大的差異。
大乘行者由于思惟佛陀所證得色身的圓滿功德,能應一切有情衆生之因緣,示現各種化身以度化有情衆生,因此,大乘行者既不住于輪回,亦不住于涅槃,此爲大乘教法遠勝于小乘教法之處。大乘行者除能不安住于輪回與涅槃之外,尚須思惟:除非自己證得佛的圓滿法身與色身,否則將不能圓滿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的功德。以此發心,從而令自己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由利他的精神而發起,而利他的精神必須不斷修持慈心與悲心,淨除有情衆生的一切痛苦,使其能獲致一切安樂。衆生所面臨的痛苦與所悉求的安樂,並非僅止于眼前短暫的痛苦與安樂,而是必須協助有情衆生能淨除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進而去除業障,斷除心續中一切煩惱習氣的種子,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從而證得究竟的圓滿佛果,若非如此,則利他的精神將流于片面而短暫,無法圓滿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的功德。
行者欲使一切有情衆生能獲致暫時與究竟安樂的功德,首先必須去除自身的一切過患,從而證得佛的圓滿法身的功德,方能達致。行者欲應一切有情衆生的因緣,而示現各種應化身,必須證得佛的圓滿色身的功德,方能如願。此爲行者發起菩提心之次第。
行者若安住于涅槃寂靜之中,將無法圓滿利他的功德,故由于利他的精神,行者不住于涅槃;複因行者願能證得圓滿佛果,故不住于輪回。大乘行者由于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故能同時舍離輪回與涅槃,不住于兩者之中。
大乘佛法之精神必須同時包含利他與證悟正等正覺,二者缺一不可,行者若僅求自己能證悟正等正覺,並不能成爲一位大乘行者。小乘的聲聞、緣覺聖衆,亦執持自己所修持的方法與證得的果位,均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然而彼等所證悟之果位,並非是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故,唯有結合利他的精神與希求證悟正等正覺而修持,方能成爲一位大乘行者。彌勒菩薩曾開示:「由利他而求菩提。」精辟地闡述菩提心的內涵乃是利他與希求證得圓滿菩提,行者由發起利他的強烈動機,希求自己能證得圓滿佛果的心願將隨之産生,願自己能證得佛果,以具足能力利益一切有情衆生。
貳、七重因果教授
一、教法的傳承
導師釋迦牟尼佛傳下無數修持菩提心的方法,主要的傳承可略分爲: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換。其中,七重因果教授是由彌勒菩薩開示于「攝大乘論」一書中,傳與無著菩薩,複由無著菩薩授與阿底峽尊者。
自他相換教授則是記載于「華嚴經」之中,由文殊菩薩傳與龍樹菩薩,複由龍樹菩薩授與寂天菩薩。行者無論采用何種修心的方法,最終所欲生起的菩提心,其本質皆相同。二種修心方法的目的雖然相同,但自他相換教授適合心續中已累積修持菩提心習氣的利根行者,此種修心方法較七重因果教授艱深。亦有人認爲自他相換教授包含七重因果教授的內涵,然而若詳加比較其修心的次第,仍可發現兩者存在些許差異,此一觀點說明二種修心方法可合而爲一。
吾輩修行人過去未曾聽聞修持菩提心的教授,心續中亦未曾留有修持菩提心的習氣,若于修行之始,即以自他相換作爲修心的方法,恐將難以生起覺受,故初次修學菩提心的行者,應以七重因果教授作爲修心的方法較爲適宜。
二、教法名稱之由來與次第之安立
七重因果教授的名稱,來自于此教授有七項修心次第,前項次第爲後項次第之因,後項次第爲前項之果,由此命名爲七重因果教授,其次第分別爲:一、知母。二、念恩。叁、報恩。四、慈心(悅意慈)。五、悲心。六、增上意樂。七、菩提心。
大乘教法的精髓在于菩提心,而大乘教法的根本在于悲心,行者修持大乘教法,必須由悲心開始修起,而修持悲心的方法即爲知母、念恩、報恩、慈心。
行者欲生起菩提心,必須視救度其它有情衆生能離苦得樂,爲自己責無旁貸之大任,此種超越僅求自己能獲致解脫的心念(增上即超越之意),而將救度衆生視爲自己責任的精神,即爲增上意樂;欲生起增上意樂,必須對深陷于輪回無邊痛苦的衆生,感到極爲不忍,從而生起悲憫心;欲生起悲憫心,必須能以歡喜心觀待一切有情衆生,視一切衆生皆如自己摯愛的親友,從而生起慈愛心;欲生起慈愛心必須了知于吾人無數次的輪回之中,每一世均有一位母親,故每一位有情衆生皆可能曾經是吾人的母親,念及母親廣大無邊的恩澤,此刻卻深陷痛苦的漩渦之中,爲人子者,若袖手旁觀,則無恥莫此爲甚!故應當感念與報答母親的恩澤,從而生起慈愛心。
修心的要訣在于必須依循次第而修,唯有對前項次第生起覺受,方能修持其後的次第,終究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若未能依循次第而修,則所生起的慈心、悲心與菩提心,都將短暫而片面,無法隨時隨地對一切有情衆生任運生起慈心、悲心與菩提心,此乃由于未能對每一項修心次第如實生起覺受,由于基礎不穩固,故無法達致生起菩提心之目的。
行者過去未曾于心續中植下並串習修持菩提心的習氣,以致于此刻即使竭盡所能策勵自己能生起慈心、悲心與菩提心,仍感到十分困難,縱能生起時間亦極爲短暫。由于過去生未能串習修持菩提心,所以今日未能生起菩提心;若此生再不依循次第精進修持,則將來必定仍一事無成。故行者應下定決心,努力依循次第串習修心,使自己能于每一項次第皆能生起覺受,有朝一日,必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七重因果次第之安立,除將前六項次第安立爲生起菩提心之因,而菩提心爲前六項次第之果,此一方式之外;亦有將增上意樂與菩提心安立爲果,而將前五項次第安立爲因的方式。後者如是安立的根據,即是由于大悲心爲大乘教法的根本,以此精神而如是安立。
《入中論》嘗雲:「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大悲心爲行者修持大乘教法的前、中、後叁個時期的根本,亦爲大乘佛法的種子。行者爲何發心入于大乘之門?其原因即在于爲使一切有情衆生皆能離苦得樂,祈願自己能證得圓滿佛果,以具足能力度化一切有情。故于修行之初,行者對衆生正不斷承受著巨大痛苦之情形,感到極爲不忍,願能由自己承擔有情衆生的痛苦,此即于修行之初需生起大悲心的原因。行者唯有生起大悲心,方能入于大乘之門,成爲大乘種性之一員。
行者發起願菩提心之後,必須修學各種難行的菩薩行,證悟各種道次第,以證得圓滿佛果,過程中,存在著無數的艱難險阻必須加以克服,若無大悲心的驅使,行者將無法通過重重的考驗與試煉。
佛陀證悟圓滿菩提之後,由于悲憫無數的有情衆生,仍于輪回中漂流不止,因此,佛陀並未入于涅槃之中,而不斷行持各種利益衆生的菩提事業,直至輪回空盡爲止,吾人今日仍能受用佛法的利益,此即源自佛陀永無止盡的大悲心。
行者欲生起悲心,必須泯除將衆生區分爲親友、怨敵、中庸(不相幹)叁類的分別心,將一切有情衆生視爲自己最摯愛的獨子,以如是歡喜與平等之心觀待一切有情衆生,此即悅意慈心。
慈心可分爲「悅意慈」與「令具樂慈」(願衆生皆能具足一切安樂)二種,悅意慈必須于悲心之前生起,令具樂慈則可于悲心之前或之後生起,此爲慈心與悲心的因果關系。往昔,吾于國外演講時,曾有一位聽衆認爲悲心的生起較慈心容易,故其認爲悲心的次第應安立于慈心之前。彼能有如是之見解,表示曾深入思惟慈心與悲心,實屬不易!此見解即將令具樂慈安立于悲心之後,故令具樂慈與悲心之次第,並無決定,然而,悅意慈之次第必然須安立于悲心之前,行者唯有生起悅意慈能平等觀待一切有情衆生之後,方能進而生起真正的大悲心。
觀修悅意慈之前,必須修持知母、念恩、報恩叁項次第,而修持知母之前,必須修持平等舍心作爲前行。修持平等舍心猶如建築房屋之前,必須先將地面整平,土地整平之後,方能于其上堆砌建材。吾人皆貪愛自己所喜愛的對象與瞋恨所厭惡的對象,此種不平等的分別心,即爲修持平等舍心時,必須加以對治與去除的惡習。平等舍心可略分爲行舍、受舍、無量舍叁種。行舍即指吾人于行爲上,應遠離貪取、厭惡、漠不關心等分別;受舍即指吾人于感受上,應遠離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受)等分別;此處行者所要修習的是無量舍心。
(一)七重因果教法之前行---平等舍心
平等舍心不僅是一切道次第證量與功德生起的基礎,亦是去除痛苦與獲致安樂的根源。佛法的精髓是菩提心,欲生起菩提心必須先生起悲心,欲生起悲心則必須先具足平等舍心,因此,平等舍心乃是行者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與功德的基礎,且能證得究竟安樂的圓滿佛果。吾人由于未能生起平等舍心,任運生起的心念,皆是貪取自己所喜愛的對象與瞋恨自己所厭惡的對象,由此而造作種種惡業,導致須承受惡業的苦果,因此,行者若能生起平等舍心,則能遮止煩惱生起之門,免于繼續造作惡業,從而斷除一切痛苦的根源。
修持平等舍心的方法可略分爲二種:
1、
(1)首先觀想面前有中庸(非親非怨)的有情衆生,思惟若隨意傷害非親非怨的有情衆生,乃是極爲瘋狂的舉動,故不應對彼等造成傷害。複思惟彼等過去或許曾經對吾人具有深厚的恩德,故不應對其漠不關心。…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