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禅修
二十一禅修的每一種均包含五部分:前行、觀察修、安住修、回向、下座修。前行是爲禅修順利所做的准備,包括淨除過往惡業的障礙、集聚功德資糧、祈請佛菩薩的加持。與後面章節的略軌結合修每座禅修的前行,是極爲有用的。對于大家感興趣的儀軌開示、如何布置佛堂、禅修的正確坐姿,在隨後的章節中均有介紹。如果禅修似無進展,我們應把重點放在清淨虔誠地修前行上。
第二部分是觀察修,是令我們的心專注于安住修的所緣境,這要通過幾個方面來實現,比如思維各種邏輯關系、類比分析、並對經典所說生起覺受等,這麼做也有助于我們憶念起每一座禅修的內容,從而不用借助書本來參思。本書所述之禅修僅是引導,我們應利用任何有助益的推理、例子來補充和豐富禅修。
當通過觀察修,所緣境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就抛開觀察修而專注于該點。這種專注一點的修行就是第叁部分——真正的安住修。
我們起初安住修,精神很難集中,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離開所緣境。所以開始階段,我們在每座禅修期間就要多次串修觀察修和安住修。例如,修慈悲,我們要先參思衆生的種種苦,直至內心生起強烈慈悲的感情。當這種感情生起時,我們就進入安住修。如果感情減退,或者思想偏離到別處時,我們就要重新進行觀察修以再次生起慈悲的感情。慈悲的感情一旦恢複,我們再次離開觀察修而抓住這種感情進行安住修。
這兩種修法幫助我們熟習清淨的所緣境,對所緣境越熟習,我們的心越安詳。禅修同時開發我們的洞察力與處理事務的能力。通過禅修訓練,我們能夠擁有安詳的心態,乃至終身身。關于大體的觀察修和安住修的詳細開示,可參閱《功德樂道》、《同體大悲》,及其它道次第的書籍。
第四部分是回向。回向是將我們禅修的功德引向證得佛果。如果不回向,那麼功德容易遭到嗔煩惱的破壞。每座禅修結束時,虔誠地念誦回向文,從而保證禅修功德不被浪費而轉爲成佛之因。
第五部分是下座後的修持。它指導我們將禅修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牢記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只有坐在禅修的坐墊上才是修持佛法,而要貫穿到我們全部的生活。並不是有一道溝壑將禅修和日常生活隔開,這一點很重要,因爲禅修的成就依靠座上禅修以外的清淨操行。我們應隨時小心、謹慎、精進地防護自己的內心,並盡力屏棄過去一切的壞習氣。經過座上、座下的漫長修持,我們才能深刻地證悟佛法。不要急著看結果,我們要紮紮實實、安穩地修行。
概括說來,我們的心好比一塊田;前行如同種田前的准備,它淨除過去不善業的障礙;積聚功德資糧如同給田施肥;聖者的加持如同灌溉;觀察修和安住修如同播下好種子;回向和座下修則是令我們豐收悟道碩果的良方。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不只爲了讓我們了解菩提道次第的知識,而是要我們付于實踐,並幫助我們的內心生起深刻覺受。通過每天的禅修訓練,我們終會獲得所有菩提道次第的圓滿證德。至此,我們都不應對聽聞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或者閱讀相關釋義有絲毫的厭倦,然後對這些教授進行觀察修和安住修。我們必需加強對這些重要章題的深廣理解,並將新的理解用來增長我們平日的修持。
如果我們真地希望獲得道次第的覺受,那就應當每天努力禅修。第一天,可以禅修依止善知識,第二天修寶貴的人身,就這樣二十一天完整地修一遍菩提道次第。然後重新再來。在每座禅修之間,我們應注意有關座下修持的教授。一旦有機會,我們就應當進行菩提道次第的閉關修持,附錄二有建議的日程周期安排。這樣,我們的整個生命在證悟菩提道次第的路上走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