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一禅修手冊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 入門初基 導言 所緣境

   所緣境

   通常,任何清淨的對象均可作爲禅修的所緣境。如果發覺:觀某一特別的所緣境時,我們的心變得越發平和歡愉,表明該所緣境是清淨的。反之即不清淨。此外,許多所緣境屬于中性,對我們的心並無特別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很多清淨的對象可以作爲禅修的所緣境。本書诠釋了其中最富意義的部分,比如第十六頁的佛菩薩衆會觀想,以及二十一禅修的觀境,含蓋了從依止善知識乃至空性等內容,空性即諸法的究竟本體。

   依止具格的善知識,我們開啓聖道之門。仰仗善知識的教授加持,我們才能生起誠敬與信心,甚至容易獲得菩提道次第的成就。基于此,我們必須參思依止善知識。

   我們必須參思人身的寶貴,以便認識到,我們當下擁有修行佛法的良機。如果珍視人身的巨大潛能,我們就不會將生命浪費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俗務上;我們必須參思死無常,以對治懈怠,克服對世間的追逐、保證修行的清淨。如果我們清淨修行,得到成就亦不難。通過參思惡道苦、皈敬叁寶、遮止不善法而修習善法,我們自保不墮惡道,且生生世世獲得圓具修行條件的寶貴人身。

   我們必須參思人與天人的痛苦,以生起永久解脫達涅槃的願望,此願即“出離心”。它強而有力地推動我們完成菩提道次第的修行,而菩提道次第即是得到圓滿解脫的真正方法。

   我們必須參思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以戰勝“我愛執”,生起並增長對衆生的善心。然後,我們必須參思“止”(梵文爲舍摩他)和“觀”(梵文爲毗婆舍那),以斷除無明,最終淨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成佛。

   此外,還有很多以其它爲所緣境的禅修。比如,如果修呼吸法,我們應當結合八十叁頁和八十九頁的“受與施”,放到一起來修。這樣禅修非常有意義。如果把大量的時間用于一般的呼吸上,那麼我們可能發現道次第主修功課的時間就不夠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