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导言 所缘境

   所缘境

   通常,任何清净的对象均可作为禅修的所缘境。如果发觉:观某一特别的所缘境时,我们的心变得越发平和欢愉,表明该所缘境是清净的。反之即不清净。此外,许多所缘境属于中性,对我们的心并无特别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很多清净的对象可以作为禅修的所缘境。本书诠释了其中最富意义的部分,比如第十六页的佛菩萨众会观想,以及二十一禅修的观境,含盖了从依止善知识乃至空性等内容,空性即诸法的究竟本体。

   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我们开启圣道之门。仰仗善知识的教授加持,我们才能生起诚敬与信心,甚至容易获得菩提道次第的成就。基于此,我们必须参思依止善知识。

   我们必须参思人身的宝贵,以便认识到,我们当下拥有修行佛法的良机。如果珍视人身的巨大潜能,我们就不会将生命浪费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俗务上;我们必须参思死无常,以对治懈怠,克服对世间的追逐、保证修行的清净。如果我们清净修行,得到成就亦不难。通过参思恶道苦、皈敬三宝、遮止不善法而修习善法,我们自保不堕恶道,且生生世世获得圆具修行条件的宝贵人身。

   我们必须参思人与天人的痛苦,以生起永久解脱达涅槃的愿望,此愿即“出离心”。它强而有力地推动我们完成菩提道次第的修行,而菩提道次第即是得到圆满解脱的真正方法。

   我们必须参思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以战胜“我爱执”,生起并增长对众生的善心。然后,我们必须参思“止”(梵文为舍摩他)和“观”(梵文为毗婆舍那),以断除无明,最终净除烦恼、所知二障而成佛。

   此外,还有很多以其它为所缘境的禅修。比如,如果修呼吸法,我们应当结合八十三页和八十九页的“受与施”,放到一起来修。这样禅修非常有意义。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一般的呼吸上,那么我们可能发现道次第主修功课的时间就不够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