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智心滴》祈竹仁寶哲開示集 皈依要略▪P3

  ..續本文上一頁大。陸上的動物中,或許大象的體積是最大的,殺象的業報就比殺牛的業報更重。爲甚麼有這樣的分別呢?因爲動物的身體越大,被殺時所受的痛苦就越大,而你給衆生的痛苦越大,你殺生的業報就越大。所以我們要注意不要殺生,也不要指著甚麼說:「我要牠死!」,或指著某個對象讓人去殺,比如說我們去海鮮餐廳,指著一條魚叫人幫你殺了牠,作爲一個皈依了叁寶的佛教徒,我們不能這樣做。昨天已經死了、不是爲你殺的魚、肉等等,如果我們不吃素的話,吃這些是可以的。牠們已經被殺,且不是直接爲你而殺,你雖然去吃牠,但並不是你令牠死的。所以我們如果不吃素的話,買肉時不能叫人幫你現殺活物,只可以買現成的、過夜的肉類。比如說有八個人去吃飯,點了一條魚而導致牠被殺。雖然死的只有一條魚,但因爲每個人都有動機,其行爲也是完整的,所以每個人單獨都累積了殺一條魚的業報,而非殺八份之一條魚的業報。八個人加起來總共累積了殺八條魚的業報,而實際上死的只有一條生命。這是很微妙的。我們要很注意,這一點很重要。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自己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動物當然也很珍惜牠自己的生命,我們這樣去想就會明白了。人最珍愛、最怕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難道我們以爲動物不是這樣的嗎?比如我們去公園裏觀察昆蟲,雖然我們不能跟牠們溝通,但牠們的反應會怎樣,我們能猜得到。我們可以推論出牠們跟我們是一樣的。比如我們拿一片樹葉去碰一個正在移動的昆蟲,牠馬上會一動不動地裝死。過一分鍾後,牠覺得好像沒人留意,牠又會突然逃生。雖然彼此無法溝通,但如果你觀察,很明顯動物也是很怕死的。牠們跟我們一樣,最珍惜的是自己的生命。當你碰牠的時候,牠不知道你想做甚麼,牠可能會以爲這個人要殺牠,所以會裝死保護自己的生命。這跟我們人是一樣的。爲甚麼我們要不殺生,或者說放生是一種很大的善行、有很大的力量?這是因爲殺生是把牠最珍惜的東西奪走了,而放生則是把牠最珍惜的東西留給牠。殺生是一種很重的罪業。有些佛教徒說:「我是佛教徒,不能殺生,我付錢你來幫我殺。」,這樣是最糟糕的。這樣的業報比自己殺的業報更重。如果你要這樣做的話,甯可自己親手去殺。命人代殺不但不算你沒殺生,而且比你自己殺生更糟糕。真的有這樣的人,有些佛教徒聘人回家幫他殺,說:「我是佛教徒,不能殺生,我要守戒,所以我付點錢你來我家幫我殺。」他以爲這樣就是戒了殺生,這是很可笑的。這一點我們不應視爲有很多規矩,讓我們這個不能幹、那個不能幹,而應該想是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好處,因爲不殺生或放生是在爲自己積累長壽的因緣。不僅只是今生,如果我們下一生轉世爲人,那一生也會長壽,因爲長壽就是不殺生或放生的果報。

   第叁點是我們既然皈依了僧寶,就不應該常與惡知識在一起。僧寶可分爲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佛、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既然已經皈依了僧寶,依戒條來說,我們不應該常與惡知識在一起。依傳統的規矩衲必須這樣說,但現在這樣的年代,這一點可能無法避免。我們不能壞了傳統,所以衲必須如此講,但實際操作上可能比較難。甚麼叫「惡知識」呢?比如說不信因果、不信叁寶,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損友就是惡知識,他們是對我們有不良影響的一些人。爲甚麼皈依後要遵守這一點呢?因爲新皈依的佛教徒,跟惡知識或惡友在一起,很容易受他們的不良影響,結果自己也變得退失皈依心,不再皈依叁寶了。這一點的原意是爲了杜絕這樣的情況,所以並不是說皈依後就絕對不能和惡知識在一起,等到你對叁寶有足夠的信心和依止的量,不再能被任何人所影響時,跟惡知識在一起是沒有問題的,並不違犯這一點。怎樣才算有依止的量呢?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伊斯蘭教的國王把你抓去了,他知道你是依止叁寶的佛教徒,他說:「如果你繼續依止叁寶,我就判你死刑。如果你願意放棄依止叁寶,就不用被處死。」如果這時你選擇放棄依止,那你就沒有依止的量。如果你這時想都不想就回答:「死就死吧!」,也就是說放棄對叁寶的依止根本不在你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樣的情況就可說是有了依止的量。有了這樣的依止的量,你自然不會受別人的影響以致不信叁寶。有了這樣的資格,你跟誰在一起都行。爲甚麼要小心不良的影響呢?因爲我們是新的佛教徒、新的叁寶弟子,我們對叁寶的依止心好像紙一樣薄,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會因爲怕死而不加思索地選擇放棄依止。別說放棄生命了,如果你現在失業了,沒有錢,生活非常貧苦,這時有個不信佛教的老板說:「我不喜歡佛教徒,只要你不當佛教徒,我就給你錢和工作。」,你想都不想就會答:「好!我就放棄佛教,沒甚麼大不了的!」我們的依止心就只是這樣的程度,所以這一點才是關鍵的問題。

  第四點,既然已經皈依了佛寶,我們不能以世俗的價值來看待佛像。比如說我們有一些佛像,有鑲了鑽石的,有金造的,有泥造的,有木頭造的,我們不能說:「這是金佛像,應該放在佛壇上比較好的地方;這是泥的,要擱在次要的地方......」這樣想是把佛像看成世俗的財物,這就違犯了第四點。我們不能這樣想。哪怕我們有一尊鑽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非常值錢,我們也不能把它賣掉。我們也不能把佛像放在地上,或放在門口、跟鞋子放在一起等等。這樣不恰當的情況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舉。簡單來說,我們對佛像要視爲真佛,不能如前面所說的方法對待。

  第五點,既然皈依了法寶,我們必須視佛經等爲法寶。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的法寶,這只是一本書,但我們必須要把它視爲真正的法寶。佛經是很殊勝的,就算用它壓在佛像的頭上,也沒有犯甚麼錯誤;而把佛像壓在佛經上卻是不對的。跟佛像相比,佛經更殊勝。我們念完經後必須很尊敬地用幹淨的布包起來,重新放回佛壇上,不能像對待報紙那樣把它隨便擱在一邊。如果佛經太殘舊,實在無法看了,我們又有了新的,也不能把它當垃圾扔掉,但可以去高山等幹淨的地方很恭敬地燒掉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待任何經書都必須如此。佛經或佛的本生故事、傳記等,我們都應以這樣的心來尊敬。我們尊重的話,得益的是我們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既然皈依了僧寶,我們要視僧、尼爲真正的僧寶,乃至于他們的袈裟上有一塊破布掉在地上,我們看到後都要恭敬地撿起來,視爲是真正的僧寶的衣服,很恭敬地把它收好。我們看到僧、尼要視爲真正的僧寶。能這樣想,得益的是我們自己,對他們並沒甚麼好處。

   這六點到此就說完了。這六點是比較重要的,必須很謹慎,同時也必須避免十惡業。不論對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來說,行十善業及戒除十惡業,是最低的標准。同時,早晚各念皈依文叁次並禮佛,是必須保持的習慣。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用飲食等等作供養。如果家裏有佛壇,我們可以把供品放在佛壇上;沒有佛壇的話,在吃東西前心裏想著佛法僧叁寶而供養,這樣供養也行,不一定要放在佛壇上才算是供養,因爲叁寶並不只存在于佛像裏面,你起念的時候祂就在面前了。佛陀不需要我們的飲食,祂是從定中得到滋養的,不存在肚子餓的情況,所以我們不是爲了佛陀而做供養的。供養叁寶是爲了我們自己得到功德,我們不要以爲佛陀像世間的神靈一樣會肚子餓。

  關于皈依今天就說到此爲此。希望大家從此好好地皈依叁寶。

  

  

《《悲智心滴》祈竹仁寶哲開示集 皈依要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