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剛才說過參出離心有兩種方法,一爲前述之依苦及集谛修,二爲依十二因緣教法而修。此二法中,依任何一法皆可。

  在印度及西藏的寺院外牆,有一種稱爲“五趣生死輪”的繪畫,這種畫開示了衆生因十二因緣流轉,而輪回在六道之中的景況及因果關系,同時也開示四谛。這幅圖是當初佛陀親自教王舍城頻毗娑羅王(Bimbisara)畫的。王舍城國王把畫送予鄰國的優填王(Udrayana),優填王在看畫後,細思十二因緣,沒多久便證得羅漢境界了。自此以後,佛陀還命弟子必須把畫繪于寺院外牆上,讓人可以透過觀視而思維十二因緣教法。由此可知,十二因緣是極爲深妙的教法。大家以後有機會見到這種壁畫,不妨仔細觀賞及研究(注:有關此圖之釋義開示,見法師著作《生死之輪》)。

  

  十二因緣教法,是一套濃縮地描述衆生如何被煩惱及業所控製、無奈地在六道中經曆無數生死的教義。這十二支因緣互爲因果,環環相扣,一支引發另一支,周而複始。明白十二因緣後,我們便會了解生死流轉的運作方式及懂得如何切斷這種循環。

  五趣生死輪

  依傳統講說十二因緣必須分四支講解,一爲十二支的個別說明,二爲其功能分別,叁爲其流轉周期,最後講其流轉之運作方式。

  

  十二因緣之個別說明

  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這十二支運作如輪旋轉,並無始末或首尾。把無明放在十二支之首,是爲了解釋一生之初而已,並非指它是十二因緣之最初起源。大家對這十二支的名字可能感到茫然無頭緒,但在聽完講解後,它們便並不陌生了。

  

  (1) 無明

  一切生死皆源出于無明。“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爲實有的我執。自無始輪回以來,無明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從沒一刻相離。這種影響便似一塊黑布,把我們的眼睛蓋著了,令我們不知事物的真相。

  (2) 行

  由于無明,我們便會造作種種善惡不同之業,這便稱爲“行”。

  (3) 識

  “識”是業之載體。由無明所引致之任何行,會被紀錄在識之中。無明、行及識就如播種人、種子及大地之相互關系及組合。如果把生死輪回比作一座房子,無明、行及識便是其最主要的叁根柱頭。

  (4) 名色

  “名色”是指衆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蘊身。這一身體是負載識的容器,亦是後來發展出之各支的基礎。如果沒有這蘊身,識便沒有附托的對象,亦無從發展出後來之視覺及聽覺等。如果把前叁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則好比牆及屋頂等。

  (5) 六入

  在名色蘊身存在後,並不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沒多久後,它便發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備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功能,這便稱爲“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門。透過這些窗及門,房內的人便能與外界有所接觸。

  (6) 觸

  由于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們便藉此媒介與外境發生關連,這便是“觸”的意思,譬如說我們有了眼根,而又有視覺功能,現在面前有一朵花,我們的視覺感官便透過眼根與這外境發生關連了。

  (7) 受

  有了感官等與外境的接觸,我們便生樂、苦或不樂不苦之中性感受,這是“受”支的意思。舉些例子:當眼睛與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時,眼識便生起作用,我們便會有樂的感受;當鼻根與臭味相遇時,嗅覺便生起作用,我們生出苦的感受。

  (8) 愛

  因爲有了前一支 —— 受,我們便會有所貪愛,眼喜歡見美麗的事物,耳愛聽悅耳的音樂。不願與好事物及感受分離,又不願與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這是“愛”支的意思。

  (9) 取

  因爲有上一支,我們便有強烈的欲望,這便是“取”。

  (10)有

  由愛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 —— 行,我們便具足了以後再受生的因緣了,這是“有”的意思。前面講過無明、行及識好比播種人、種子及大地,而愛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則是長出之幼苗。

  (11)生

  因爲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

  既有生、其必然後果是有“老死”。

  

  十二因緣之功能分別

  無明、行及識稱爲“能引支”,它們是能牽引結果的因。被牽引出之結果是名色、六入、觸及受,這四支稱爲“所引支”。衲再解釋一下∶由于過往生之無明、行及識,牽引出今生之名色、六入、觸及受,所以前叁支是能引發的因,後四支是被它們所引發出之果。愛、取及有這叁支是“能生支”,因爲它們能導致“所生支” —— 生及老死。

  如以因及果來分類,無明、行、識、愛、取及有屬因,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屬果。

  以四谛來分類的話,無明、行、愛、取及有屬于苦的來源 —— 集谛,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爲苦谛。無明、愛及取屬煩惱,行及有則屬業。

  前面已談過,苦乃由業而生,業乃由煩惱所引發。如果想斷苦及生死,必須把它從根上斷除,所以必須斷除無明。

  

  十二因緣之循環周期

  十二因緣一支導致下一支,整個循環少則兩世完成,多則叁世完成。在叁世之間,極可能有許多世的間隔,因爲這些間隔是另外的業力循環。衲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因爲無明而作了某些惡業,這些業留在識中,在今世或以後的某一世死時,由于愛及取之引發,便感到下一世之名色、六入、觸及受,而且亦有生及老死。以此爲例,若于今生死時馬上有相應的愛及取支引發,下一世便會得到六支果,這便剛好完成了上述惡業之循環。但如果在今生死時未有相應的愛及取支,此個別循環中的無明、行及識便被擱置了,順數的下一生會是由另一個別、未完成之循環的六支果。在此循環中被擱置了的潛伏叁支能引支,始終亦會被引發,但這可能是許多世以後的事。在該世死時,由于各種因緣,這叁支突然被引發了,那一世的下一生便會有此循環的六支果。所以,這裏所說的叁世之間,可以間隔許多世,而這中間的許多世,又各是其它很多套十二因緣循環的果,與現在所說的這套循環並無關系。在每一世中,我們得到六支果,即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但同時亦造作了許多新的業,啓動了許多套新的循環。

  

  十二因緣之流轉方式

  十二因緣一環扣著一環,一支導致下一支,由叁支煩惱驅使而造作兩支業,由此起七支苦,又由苦再生叁支煩惱,一個循環又引發更多套之循環,令我們暈頭轉向,一次又一次地生、死、轉生、再死……無從出離,甚至還以此爲樂。我們對這種循環,根本找不到它的起點,所以龍樹祖師便說過一偈:“從叁生出二,從二而生七,從七複生叁,數轉叁有輪”

  如果從無明開始數下去,它直接導致行,行又載于識中……一支導致下一支,這便是輪回之本質 —— 苦谛。我們亦可以從老死開始反過來逆參,導致老死的因是生,導致生的因是有支……這樣便能明白苦之來源 —— 集谛。從斷除的方面來參思,若沒有無明支,便不會有行支……所以便沒有生支,亦沒有老死支。這樣地參便是參思無苦之境界 —— 滅谛。反過來推論,想斷除老死,便應斷除生支的發生,想避免生支,便應設法斷除有支……欲脫離行支,我們必須斷除無明。如此去參,我們便會明白如何達到無苦之涅槃解脫境界,這斷生死之方法便是道谛。最終來說,由于其它支均源出于無明支,故我們必須斷除的是無明。若沒有無明,便沒有十二因緣循環,所以便無生死輪回。

  參十二因緣之目的,是爲了修出離心及明白解脫之道,以打破無休止的生死循環。如果強調導致在叁惡道中轉生的十二因緣流轉,乃共下士道所修之法。若以六道之角度去參,則爲共中士道之法門,能培養出離心。若想如母衆生正在以這種公式不斷輪回受苦,而培養悲心及菩提心等,這是上士道的修法。所以,十二因緣在叁士道中各有不同功能及用途。

  判斷生起了出離心之准則

  我們由苦谛及集谛的方法參思,或由十二因緣流轉之角度參思,以求生起真正及堅定的出離心,意欲由生死輪回循環中解脫出來,不再貪求世間之富樂。可是,怎樣才知道我們的出離心是否合格呢?衲先說一個故事:從前在西藏有一戶窮家,家中並無其它食品,只余蘿蔔可吃。兒子在每天早上起床,便開始嚷著肚子餓,母親便爲他煮蘿蔔。過了幾天,兒子吃蘿蔔吃得很厭了,在又看到煮蘿蔔後,他心生厭惡,便說:“我不要蘿蔔,我要吃別的東西!”母親沒有別的東西可煮,便炸蘿蔔給兒子吃,但兒子仍然不肯吃。後來,母親分別做了炒蘿蔔、煎蘿蔔、蒸蘿蔔、蘿蔔湯,生的、甜的、辣的、酸的和鹹的都試過了,兒子卻看穿了、厭倦了,所以他說:“媽,我早已受夠了。您休想騙我再吃這鬼東西了。不論您怎麼弄花樣,蘿蔔不就還是蘿蔔嘛!我是絕對不再吃蘿蔔的了!”我們在修出離心時,漸漸便不希求世間福報,因爲我們知道六道本質乃苦,就算是最大福報之天界,其本質仍然不變、仍然是苦,所不同的只是其表面包裝而已,所以我們只一心希求出離。在修至某程度時,出離心較強烈了,我們便會徹底厭離六道,就算是六道內之最美好的東西,我們仍然能看透它的本質,知道它不外乎是苦的另一種包裝而已,就像是故事裏的小孩討厭蘿蔔、並不因它的花樣而被迷惑。同樣的道理,日日夜夜只一心欲求出離,此便可說是出離心生起了。

  

  破除有關共中士道之常見誤解

  有些人說:“四谛及十二因緣乃小乘教法,求解脫乃小乘發心,所以大乘行者不應修持!”,這是不正確的見解。正下士、小乘者固然必須修出離心及解脫道,但上士、大乘者亦需修此。我們在這裏所修的是共中士道,而並非正中士道,也即是說,這是上士亦需經過的道路。上士、大乘行者希求…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十二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