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道
對希求解脫的小乘行者來說,光靠下士及中士道的教法,便已經足夠了。小乘的行者,或稱“正中士”,依靠出離心及戒、定、慧叁學,便可達解脫六道之目標。可是,若以利己的角度來看,這未算達到了我們潛質之最高發揮。若從利他的角度來看,解脫之境界亦未具備最高能力來利益衆生。故此,有慧根及心量大者,不應止于共下士及共中士之行,而應發更大的心、作更高的修行,入于上士道的範圍,亦即大乘的部份。大乘分爲共道的顯部,或稱“經部”(Sutrayana)、“波羅密多乘”(Paramitayana)及“因乘”,及不共的密部,或稱“續部”(Tantrayana)、“金剛乘”(Vajrayana)、“咒乘”(Mantrayana)及“果乘”,但不論是大乘的顯法或不共密法,若無菩提心,則修亦無用,亦不算是入了大乘之列。故此,正如皈依是入于佛教之列的門坎、出離心是入于小乘之門坎,菩提心則是入于大乘的門坎。判別是否大乘,看的是有無菩提心。在座中有些或許會生出疑問:“我老早就是大乘佛教徒了,師父您不必說這些了!”事實上卻不一定如此。我們平時雖然常自诩爲“大乘弟子”,但大乘卻並非憑我們在嘴上說一說便能進入的。大乘的行者要發菩薩的心願、作菩薩的事業。如果沒有這樣的心,便不是大乘。縱使所修之法是大乘法、宗派屬于大乘、道場是大乘的、師父也是大乘的,這些都沒取決性的作用,我們的心必須是大乘心!如無大乘的心,則不是大乘行者。有些人會說:“但我的心也是大乘的呀!”這只是自欺欺人的幼稚話而已。別說對一切衆生發起真正的悲心及菩提心了,我們有時連一只蚊子也受不了!
在上士道部份,主要分爲發菩提心的部份及在發心後作菩薩行之方法兩大類。在科判上,《廣論》把它分爲叁大支,一爲講述菩提心與大乘的關系,二爲教授培養菩提心,叁爲作菩薩行的方法。現在,衲亦依這種科判而教授。
大乘與菩提心的關系
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指不忍見衆生受苦而發願成佛以利益衆生之心。這種崇高的發心,是大乘、上士之發心,亦乃成佛之必需。
前面亦已說過,解脫固然很好,但卻並非圓滿境界,所以我們宜于最初便向著菩提心的方向走。正下士及正中士是指以與該道相應之動機去修該道之法者,共下士及共中士是指以上乘之發心、動機去修該道內容者。以菩提心修下士道及中士道,是爲共下士及共中士,而並非正下士或正中士,我們對這分別必須搞清楚。有人會問:“如果我以中士的解脫心、出離心去修中士道,在自己解脫了以後,我才開始研究上士道,這樣不好嗎?”這不是不可行,可是卻不一樣。小乘行者在修至解脫時,便入于寂靜之境界中,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有緣遇佛放光令其出定,並勸發菩提心。況且,小乘解脫者由于自苦已退,在修悲心時會有很大困難。我們有能力者,于最初雖並無真正的菩提心,但宜在一開始時便朝著這方向走,並以這種心態去修下士及中士道內容。正如種豆絕不可能長出大米的道理,任何不以菩提心爲動機的行爲,斷無可能成爲成佛的因。若以菩提心爲動機,任何如布施等行爲,乃至修持殊勝的密法,皆變爲成佛之因。若只以出離心爲動機,則同樣的事只能成爲解脫之因。若以下士道層次之發心而行,則只會是再次輪回之因而已。在印度,曾經有一個行者修大乘的密法,後來卻只得了小乘的果,這正是因爲發心之分別而致。我們不能因此而作結論,認爲是該法不殊勝。這個人所修的法的確乃大乘的法門,但他的心不是,所以便有這樣的結果。反過來說,若以大乘的心修下士及中士道內容,則因心力大而極易成就。
大乘的心就似一把鋒利的刀,堪能有效地作許多事情,我們只需略用少許力即可成功。舉個例說:若以下士心布施一顆米予一蟻,則頂多只能得人、天之果,而且因爲所施物很小,布施之力量不大;若以中士心布施,則頂多只能成一解脫之因,其力量仍然不大;但若以上士心布施這同樣的一顆米,因心力故,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因,能令我們成佛。同樣的一件簡簡單單的小善行,由大乘心而作,力量則大有不同,而且果報會無盡地倍增。
若有人問:“佛從何出生?”,答案是“由菩提心而出生!”所以,菩提心被稱爲“佛父”。 有關這一點,衲作一些解釋說明:在世間上,我們固然必須有父、有母方能出生,但我們的種姓取決于父親,父爲王則其子爲太子,父爲貴族則子女亦爲貴族,父爲老百姓則子女只可能是老百姓。不論是佛或小乘羅漢,均由空性慧所生出。若無空性慧,固然不可能成就解脫或成佛。可是,單單看空性慧,它既可能生出佛境,也可能生出羅漢的境界,這是說不定的,所以空性慧並非取決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有空性慧再配上菩提心,所生出的則必定會是佛境,斷不可能生出小乘之果境。故此,空性慧及菩提心二者固然均爲成佛之必需,但菩提心才是具取決性的一方。因著這個原因,空性只堪被稱爲“佛母”,而菩提心則被尊爲“佛父”。
有了菩提心者,縱使他什麼別的成就都沒有,也堪受人、天之尊敬及頂禮,而且名爲“佛子”,身份比具神通及大成就的羅漢還要高許多。爲什麼呢?衲舉些譬喻:在世俗上,鑽石的價值最高。如果把一顆小小的鑽石與大的珍珠比,也仍是鑽石在價值上勝出。又或者以血統爲例:一位太子哪怕年齡再小和再不懂事,也仍然比最年長和最有能力的老臣子尊貴。同樣的道理,有菩提心者,在一開始便身份不同,其“光芒”能把羅漢等通通比下去。
衲已略說了菩提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仔細思維,方會生出希求得到它的強烈心願。但到底如何才能生出菩提心呢?這就說到了下一支 —— 培養菩提心之方法。
菩提心
這支裏面又分四小支,一爲菩提心生起之因緣,二爲修此心的方法,叁爲判斷生起了菩提心的准則,四爲誓發菩提心的儀式。
菩提心生起之因緣
要成功地發起菩提心,必須具足有利發心之因緣,然後努力修心,方能達成。
生起菩提心之緣有四,現在略說一下:
(1) 有些人由于過往宿業,或見佛像,或聽佛與菩薩名號,便實時引發了內心的菩提心種子,這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2) 在閱讀經典時,我們生起信心而發心。
(3) 我們因見佛法衰微,發心令其久住。
(4) 我們因見衆生可憐,從而發心。
以上爲四緣。
發心之因亦有四種。
(1) 種姓圓滿。
(2) 善友攝受。
(3) 悲憫有情。
(4) 不厭生死。
此外,還有四種力。
(1) 自力。
(2) 他力。
(3) 因力。
(4) 加行力。
有些人依一因一力而發心,有的人則依多因及多力,總之有多種可能性。在末法時期,我們依自力及師長之教授而發心、便是最堅固的力量了。
培養菩提心之方法
我們已明白到菩提心的重要性,又生起了欲得此心的願望,且也具備了必需的因緣。可是,光憑著這些,並不足以憑空變出菩提心。在阿底峽祖師進藏後,他曾問西藏人:“你們是如何修菩提心的呢?”,答曰:“我們念誦發菩提心文。”,祖師斥道:“在西藏竟然有不懂修慈心及悲心的“菩薩”!”由此可知,菩提心並不是空有其願、有空時念一念發心文便能變出來的,我們必須懂其修學次第。這種方法,必須是有傳承、無誤及有成功先例的具體方法。否則的話,我們若天天把“成佛”和“菩提心”等詞挂在口邊也絲毫無用。
修菩提心有兩種方法,一爲七重因果修心法,二爲自他交換修心法。前者乃阿底峽祖師所廣爲弘傳的,後者不屬深觀及廣行派,而乃文殊傳予寂天祖師、源出于《華嚴經》的修心法門。兩種修心法阿底峽祖師都具備了,但對後者他只曾在小範圍內教授,並未廣傳。到了後來,宗喀巴大師繼承了此二支傳承,流傳至今。此二支傳承,均上溯本師釋迦牟尼,而且同樣有效。一般來說,境界較高的行者,以自他交換法修較適宜,普通行者則依七重因果法修較爲容易。如果從技術性層面來說,自他交換法其實已囊括了全部七重因果法在其內,而七重因果法雖本身已足夠,但卻並不完全包含自他交換法所有法門在內。從效果上來說,則二者同樣有效。
依七重因果法而修菩提心
我們先介紹這種修法的大綱,然後才正式教授其修持的方法。
七重因果大綱
七重因果的骨幹是大悲心,所以我們先講大悲心的重要性,然後才介紹七重因果與此之關系。
大悲心之重要性
什麼是“悲心”呢?許多人把慈心與悲心混爲一談,這是不正確的。“慈心”是指願衆生得樂的心,“悲心”乃指願衆生離苦、不忍見其受苦的心,此二者均爲菩提心之“命根”。衲再強調一次:成佛之“命根”乃菩提心,而菩提心之“命根”爲慈心及悲心,尤其是後者。
對自己親友的“悲心”,我們不可說完全沒有,但這只是有條件及局限性的悲心,而並非對任何有情衆生的平等悲心。此外,有些人自以爲是大乘弟子就很傲慢,聲稱自己有悲心而小乘沒有,這是常見的錯誤觀點。小乘其實亦修慈心及悲心,而且亦具備清淨、無誤的修慈悲法門,所不同的只是他們並無建基于悲心之上的增上心而已。這分別與大家關系不大,衲只是略提一下,以免大家以後作出謗小乘的惡業。
對上士而言,大悲心對修行之起始、中間及最後階段均極爲重要。
(1) 在剛開始想修大乘上士道時,我們必須靠大悲心以發菩提心,缺了它便無從生起菩提心。
(2) 在初次發心…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