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少至一塊小小的布或一根針都可以。爲什麼衲特別提到用針作爲供品呢?這是因爲它得來不難,但卻是十分吉祥的供品。針的尖銳,表義自己之智慧將變得尖銳無比,同時又有戰爭息滅的緣起。
在一切准備就緒後,求受者應沐浴更衣,穿上幹淨及莊嚴的衣服,比丘及比丘尼應披上叁衣。大衆合掌迎師上座,然後共誦七支修持。七支修持文有許多版本,我們用《普賢行願品》或《入菩薩行論》中之願文均可(注:此二文之中文譯本均載于由法師監修之《藏傳佛教念誦集》中)。
漢地現今在不少佛教場合中僧俗混坐,這是很不如法的作風。在排座位時,我們應把出家人排在前方,在家人在後面。在某些情況下,若有某幾位在家人有必要坐在前方,可以如法開許,例如今天我們由在家居士當翻譯員,所以他必須坐在前面,這是沒有錯誤的。
在儀式進行期間,參加者應依印度古風以右膝單跪。有腳患者可開許安坐,但亦應莊重地坐,不應躺下或無威儀地閑坐。
勸請皈依
在此時,參加者應對法師想爲佛陀,生起最爲恭敬之心,頂禮而合掌跪下。然後大衆隨法師共誦叁次: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 及入大地諸大菩薩 最初于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 我名(某某)者今亦如是 請阿阇黎耶 令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文中“阿阇黎”的梵文是Acharya,這是“親教師”的意思。其它內容應該不難望文而知義。在誦念此文時,應于心中思維文義,效法過往諸佛及大菩薩等而發心。然後,師長應對參加者講演皈依法義,令其生起依止心及認明所依止對象,然後大衆隨師長誦叁遍: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從于今時乃至菩提 于其中間 皈依佛兩足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從于今時乃至菩提 于其中間 皈依寂靜離欲之法諸法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從于今時乃至菩提 于其中間 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衆中之尊
以上這段皈依文與一般較常見之皈依略有不同。一般之皈依時限爲盡形壽,亦即是說即使我們沒有違舍皈依學處,至死時便會自動失去皈依。這裏的皈依文之有效時限則並不以命存爲限,而以成佛爲限。
宣講皈依學處
在皈依後,師長應爲參加者詳述皈依之學處。有關這些學處,我們在共下士道中的皈依部份已經講過了,現在沒必要重複。
積集資糧
于此時,大衆應共依六前行中所教,先迎請聖衆,然後誦七支修持。七支修持可采用《普賢行願品》或《入菩薩行論》中之願文。
勸請發心
在此環節,法師應對聽衆說一遍生慈悲心的教法,令其盡力發心。
誓發菩提心儀式正行
至正行時,大衆仍右膝單跪,發起但願爲利有情而成佛之心,然後隨師念叁遍: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從此生及余生 施性 戒性 修性 所有善根 自作 教作 見作隨喜 以彼善根 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 及住大地諸大菩薩 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 我(某某)亦從今時乃至菩提而爲發心 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 諸未解脫爲令解脫 諸未出苦爲令出苦 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
在誦念時,必須思維文義而發心。
誓發菩提心儀式結行
在最後,法師應向受者宣說發誓後之學處。這些學處共有八條,衲馬上就會講到它們。在講完學處及共同回向後,儀式便告圓滿。
發誓後之學處
有關菩提心之學處,不同派別有不同的分類,但其精神一致。這些學處並非一種苛刻規條,而是爲令已發之菩提心不失去及不退減。
現在衲分兩部分講說守護菩提心之方法,先說令今生不退菩提心的學處,次說令未來生亦不離菩提心的學處。
令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學處
這類學處有四條。
常念菩提心之利益
念菩提心的利益,是爲了讓自心生善,樂于堅定地保持此心。
菩提心之利益很多,前面亦已說過不少。菩提心之利益是無形之物,若爲具形質的話,恐怕連整個宇宙也裝不下它們!現在爲了提醒一下,衲再把菩提心之利益歸納地說一下:
(1) 于發心後,即使沒太大的證量或修行,仍屬于大乘行者。
(2) 從此以後我們堪稱“佛子”之名。
(3) 發菩提心者縱使沒其它功德,亦能勝于羅漢等。
(4) 發心者從此爲人、天應當禮敬的功德田。
(5) 積集功德之修持,因菩提心力而變得輕而易舉。
(6) 因心力大故,極大罪障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忏淨。
(7) 由于第五及第六點之緣故,我們一切所願皆能成辦。
(8) 已發菩提心者,人、非人、野獸及鬼類皆不能加害。即使不修護法儀軌,護法亦會自願守護。
(9) 不論修任何法,都能事半功倍,迅速成就。
(10)因著菩提心,行者最終能達至成佛的目標。
守護及增長發心
這裏分爲兩支。
不舍發心
這是指不可舍棄發心。如果我們心想:“衆生這麼多,我不可能把他們全都救度!”,這便屬舍棄發心。
每日六次發心
在誓發心儀式後,我們應每天六次發心。我們應在面前觀想諸佛等,在他們的見證下,我們誦大乘不共皈依發心偈叁次: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衆
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 爲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以上偈文誦叁次爲一遍,隨誦而發心。我們應日分叁次、夜分叁次進行發心,但若在日及夜間各一座中誦叁遍亦可,甚至在一座中誦足六遍亦可。其實在我們的日常功課中,儀軌多早已包含這偈文在內了,所以並不一定要分開修誦。
不舍有情
“舍有情”與退失菩提心略有不同。舍棄發心是指我們在發心後,看到衆生太多、太頑劣,自忖力量不夠,感到氣餒而想:“我做不到這麼偉大的事!”之情況。如果對衆生中的其中一份子,例如仇家等,我們對他們不生慈悲,心想:“我當願成佛以利益一切有情,除某某外!”,這便是“舍有情”。這是我們不應作的事。
積集功德及智慧資糧
我們應每天供養叁寶及勤作種種修行。
令未來生不離菩提心之學處
菩提心與比丘戒等不同。比丘戒等律儀之時限是盡形壽,于死時自動舍戒,所以我們不可能把這類戒帶至下一生。菩提心則不同。若于今生中未退菩提心,則在未來生中仍然生效,所以我們當努力令于未來生中仍不與菩提心分離。
這一支分爲正、反兩方面,亦稱“應斷除之四黑法”及“應受持之四白法”。
應斷除之四黑法
四黑法是令我們的菩提心壞失的原因,所以必須斷除。
(1) 欺诳師長及長輩等
“師長”包括了根本上師、親教師、規範師及所屬寺院之方丈等。在佛戒中對師長之定義十分清楚,出家者應以此爲定義,譬如說受比丘戒時,授戒儀式中就必定有十位師長,或于特殊情況下亦至少有五位;在授比丘尼戒時,則有二十位師長在場,這些都屬于此處所提及之“師長”。對在家人來說,佛法上之任何師長皆屬此列,我們千萬不可欺诳他們。
至于“長輩等”,乃指具功德者和對我們具恩德者,包括長老及父母等。對他們我們亦不可欺騙。
(2) 令無悔者生悔
譬如說我們對大乘行者說他們應修小乘,或對剛興大供養者說:“你應該把錢省下來自己用啊!”一類的話,令其生悔,便違犯了這一學處。
(3) 誹謗菩薩
“菩薩”是指任何已發菩提心者,所以大家不要以爲只要不對觀音等聖像辱駡便沒違犯學處。對任何已發心之衆生,我們若以瞋心而作不好的言語,便已觸犯此學處。問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誰已發心、誰未發心。在寺院的僧衆中,便極可能有菩薩乃至佛的化身在內。在普通老百姓中,也一定有已發心者。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把一切衆生一律視爲菩薩。
(4) 欺诳有情衆生
這一黑法極易發生,輕至在賣貨時做手腳令買者多付錢,亦屬此列。若並非以煩惱驅使,而是爲慈悲、對方之利益及或某種特殊原因,不方便說出真相,便不屬違犯此學處。
應受持之四白法
四白法即四黑法之相反行爲。
(1) 不妄語。
此乃欺騙師長等黑法之對治。
(2) 引領衆生入于大乘
此乃第二黑法 —— 令無悔者生悔 —— 之對治。這並不指我們死纏爛打、強迫對方。若對方並不生大乘心,我們無法令其入于大乘,不屬違犯此學處。
(3) 于菩薩視爲佛
這一點亦即剛才說第叁黑法時講過的。我們應視一切有情爲佛及菩薩等。這是對第叁黑法之對治。
(4) 正直心
正直心剛好對治了第四黑法 —— 欺騙有情衆生。
違犯學處後之還淨方法
違犯學處有兩種層次,一爲舍心,另一爲退心。如果我們見衆生太多或太頑劣,心想:“我沒辦法利益他們!”或“我不能成佛!”,或者我們舍棄有情,即屬舍菩提心之列。若違犯其它學處,譬如說我們忘了一天六次發心或欺騙了有情等,雖是惡行,但不算是舍了菩提心,而只屬退心之類別。對退的情況,我們應以四力忏淨,但如果出現了舍失的情況,我們光是忏淨並不足夠,我們必須重新進行誓發菩提心儀式。
誓發菩提心儀式有叁種意義,一是爲令未得者得,二是令得已卻舍心者重受,叁是令得已又未舍心者的心更加堅固。即使我們肯定自己絲毫未舍及未退心,若能于每月的十五等聖日或任何日子進行自受儀式,也是很好的一種修行。在自受時,應布置好佛壇、供品等,觀想本師釋迦牟尼等聖衆在前,然後照剛才所教的方法進行。在誦文中,本來有幾處念到“阿阇黎耶存念”的地方,但由于在自受時師長並未親在自己的面前,所以應把此句改爲“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存念”,其它部份則不必更改,照誦即可。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