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心▪P4

  ..续本文上一页使少至一块小小的布或一根针都可以。为什么衲特别提到用针作为供品呢?这是因为它得来不难,但却是十分吉祥的供品。针的尖锐,表义自己之智慧将变得尖锐无比,同时又有战争息灭的缘起。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求受者应沐浴更衣,穿上干净及庄严的衣服,比丘及比丘尼应披上三衣。大众合掌迎师上座,然后共诵七支修持。七支修持文有许多版本,我们用《普贤行愿品》或《入菩萨行论》中之愿文均可(注:此二文之中文译本均载于由法师监修之《藏传佛教念诵集》中)。

  汉地现今在不少佛教场合中僧俗混坐,这是很不如法的作风。在排座位时,我们应把出家人排在前方,在家人在后面。在某些情况下,若有某几位在家人有必要坐在前方,可以如法开许,例如今天我们由在家居士当翻译员,所以他必须坐在前面,这是没有错误的。

  在仪式进行期间,参加者应依印度古风以右膝单跪。有脚患者可开许安坐,但亦应庄重地坐,不应躺下或无威仪地闲坐。

  

  劝请皈依

  在此时,参加者应对法师想为佛陀,生起最为恭敬之心,顶礼而合掌跪下。然后大众随法师共诵三次: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 及入大地诸大菩萨 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 我名(某某)者今亦如是 请阿阇黎耶 令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文中“阿阇黎”的梵文是Acharya,这是“亲教师”的意思。其它内容应该不难望文而知义。在诵念此文时,应于心中思维文义,效法过往诸佛及大菩萨等而发心。然后,师长应对参加者讲演皈依法义,令其生起依止心及认明所依止对象,然后大众随师长诵三遍: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从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皈依佛两足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从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从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

  

  以上这段皈依文与一般较常见之皈依略有不同。一般之皈依时限为尽形寿,亦即是说即使我们没有违舍皈依学处,至死时便会自动失去皈依。这里的皈依文之有效时限则并不以命存为限,而以成佛为限。

  

  宣讲皈依学处

  在皈依后,师长应为参加者详述皈依之学处。有关这些学处,我们在共下士道中的皈依部份已经讲过了,现在没必要重复。

  

  积集资粮

  于此时,大众应共依六前行中所教,先迎请圣众,然后诵七支修持。七支修持可采用《普贤行愿品》或《入菩萨行论》中之愿文。

  

  劝请发心

  在此环节,法师应对听众说一遍生慈悲心的教法,令其尽力发心。

  

  誓发菩提心仪式正行

  至正行时,大众仍右膝单跪,发起但愿为利有情而成佛之心,然后随师念三遍: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某)从此生及余生 施性 戒性 修性 所有善根 自作 教作 见作随喜 以彼善根 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 及住大地诸大菩萨 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 我(某某)亦从今时乃至菩提而为发心 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 诸未解脱为令解脱 诸未出苦为令出苦 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

  

  在诵念时,必须思维文义而发心。

  

  誓发菩提心仪式结行

  在最后,法师应向受者宣说发誓后之学处。这些学处共有八条,衲马上就会讲到它们。在讲完学处及共同回向后,仪式便告圆满。

  发誓后之学处

  有关菩提心之学处,不同派别有不同的分类,但其精神一致。这些学处并非一种苛刻规条,而是为令已发之菩提心不失去及不退减。

  现在衲分两部分讲说守护菩提心之方法,先说令今生不退菩提心的学处,次说令未来生亦不离菩提心的学处。

  

  令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学处

   这类学处有四条。

  

  常念菩提心之利益

   念菩提心的利益,是为了让自心生善,乐于坚定地保持此心。

  菩提心之利益很多,前面亦已说过不少。菩提心之利益是无形之物,若为具形质的话,恐怕连整个宇宙也装不下它们!现在为了提醒一下,衲再把菩提心之利益归纳地说一下:

  

  (1) 于发心后,即使没太大的证量或修行,仍属于大乘行者。

  (2) 从此以后我们堪称“佛子”之名。

  (3) 发菩提心者纵使没其它功德,亦能胜于罗汉等。

  (4) 发心者从此为人、天应当礼敬的功德田。

  (5) 积集功德之修持,因菩提心力而变得轻而易举。

  (6) 因心力大故,极大罪障均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忏净。

  (7) 由于第五及第六点之缘故,我们一切所愿皆能成办。

  (8) 已发菩提心者,人、非人、野兽及鬼类皆不能加害。即使不修护法仪轨,护法亦会自愿守护。

  (9) 不论修任何法,都能事半功倍,迅速成就。

  (10)因着菩提心,行者最终能达至成佛的目标。

  

  守护及增长发心

   这里分为两支。

  

  不舍发心

   这是指不可舍弃发心。如果我们心想:“众生这么多,我不可能把他们全都救度!”,这便属舍弃发心。

  

  每日六次发心

   在誓发心仪式后,我们应每天六次发心。我们应在面前观想诸佛等,在他们的见证下,我们诵大乘不共皈依发心偈三次: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为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以上偈文诵三次为一遍,随诵而发心。我们应日分三次、夜分三次进行发心,但若在日及夜间各一座中诵三遍亦可,甚至在一座中诵足六遍亦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功课中,仪轨多早已包含这偈文在内了,所以并不一定要分开修诵。

  

  不舍有情

   “舍有情”与退失菩提心略有不同。舍弃发心是指我们在发心后,看到众生太多、太顽劣,自忖力量不够,感到气馁而想:“我做不到这么伟大的事!”之情况。如果对众生中的其中一份子,例如仇家等,我们对他们不生慈悲,心想:“我当愿成佛以利益一切有情,除某某外!”,这便是“舍有情”。这是我们不应作的事。

  

  积集功德及智慧资粮

   我们应每天供养三宝及勤作种种修行。

  

  令未来生不离菩提心之学处

   菩提心与比丘戒等不同。比丘戒等律仪之时限是尽形寿,于死时自动舍戒,所以我们不可能把这类戒带至下一生。菩提心则不同。若于今生中未退菩提心,则在未来生中仍然生效,所以我们当努力令于未来生中仍不与菩提心分离。

   这一支分为正、反两方面,亦称“应断除之四黑法”及“应受持之四白法”。

  

  应断除之四黑法

  四黑法是令我们的菩提心坏失的原因,所以必须断除。

  

  (1) 欺诳师长及长辈等

   “师长”包括了根本上师、亲教师、规范师及所属寺院之方丈等。在佛戒中对师长之定义十分清楚,出家者应以此为定义,譬如说受比丘戒时,授戒仪式中就必定有十位师长,或于特殊情况下亦至少有五位;在授比丘尼戒时,则有二十位师长在场,这些都属于此处所提及之“师长”。对在家人来说,佛法上之任何师长皆属此列,我们千万不可欺诳他们。

   至于“长辈等”,乃指具功德者和对我们具恩德者,包括长老及父母等。对他们我们亦不可欺骗。

  (2) 令无悔者生悔

   譬如说我们对大乘行者说他们应修小乘,或对刚兴大供养者说:“你应该把钱省下来自己用啊!”一类的话,令其生悔,便违犯了这一学处。

  (3) 诽谤菩萨

   “菩萨”是指任何已发菩提心者,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只要不对观音等圣像辱駡便没违犯学处。对任何已发心之众生,我们若以瞋心而作不好的言语,便已触犯此学处。问题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谁已发心、谁未发心。在寺院的僧众中,便极可能有菩萨乃至佛的化身在内。在普通老百姓中,也一定有已发心者。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把一切众生一律视为菩萨。

  (4) 欺诳有情众生

  这一黑法极易发生,轻至在卖货时做手脚令买者多付钱,亦属此列。若并非以烦恼驱使,而是为慈悲、对方之利益及或某种特殊原因,不方便说出真相,便不属违犯此学处。

  

  应受持之四白法

   四白法即四黑法之相反行为。

  

  (1) 不妄语。

   此乃欺骗师长等黑法之对治。

  (2) 引领众生入于大乘

   此乃第二黑法 —— 令无悔者生悔 —— 之对治。这并不指我们死缠烂打、强迫对方。若对方并不生大乘心,我们无法令其入于大乘,不属违犯此学处。

  (3) 于菩萨视为佛

   这一点亦即刚才说第三黑法时讲过的。我们应视一切有情为佛及菩萨等。这是对第三黑法之对治。

  (4) 正直心

   正直心刚好对治了第四黑法 —— 欺骗有情众生。

  

  违犯学处后之还净方法

   违犯学处有两种层次,一为舍心,另一为退心。如果我们见众生太多或太顽劣,心想:“我没办法利益他们!”或“我不能成佛!”,或者我们舍弃有情,即属舍菩提心之列。若违犯其它学处,譬如说我们忘了一天六次发心或欺骗了有情等,虽是恶行,但不算是舍了菩提心,而只属退心之类别。对退的情况,我们应以四力忏净,但如果出现了舍失的情况,我们光是忏净并不足够,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誓发菩提心仪式。

  誓发菩提心仪式有三种意义,一是为令未得者得,二是令得已却舍心者重受,三是令得已又未舍心者的心更加坚固。即使我们肯定自己丝毫未舍及未退心,若能于每月的十五等圣日或任何日子进行自受仪式,也是很好的一种修行。在自受时,应布置好佛坛、供品等,观想本师释迦牟尼等圣众在前,然后照刚才所教的方法进行。在诵文中,本来有几处念到“阿阇黎耶存念”的地方,但由于在自受时师长并未亲在自己的面前,所以应把此句改为“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存念”,其它部份则不必更改,照诵即可。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