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尚不能圆满利益单单一位母亲,亦不能利益所有的众生各一次。我们的能力极为有限,根本没办法令所有众生无一遗漏地离苦得乐。到底怎样才能令自己具备最完美的能力呢?”如果我们在修共下士道之皈依部份时打好了基础,现时心中便会马上有答案了。佛之身、语、意及事业均有无量功德,唯有佛才能做到这么伟大的事。我们透过以上六重因果及见佛之功德的心,经观察、思维而生出决定心,并把心尽力停留于其上,便达到最后一重因果 -- 我们发愿成为佛陀,以具有圆满之悲心、智慧及力量来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
七重因果法之成果
如上述所教地修,最后便成就自然而不刻意的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愿心及行心两种,前者是在发心后的情况,犹如一种愿望,后者乃受菩萨律仪后具体实施菩萨道计划的心。
依自他交换法而修菩提心
前面所提之七重因果修心法,乃阿底峡祖师广传之法。现在教自他交换法。此法乃由文殊授予寂天,后传至金洲大师,又传阿底峡祖师,但阿底峡并未将之广传,而只以秘密传授之方式交至后代。自宗喀巴祖师后,此法继续于格律派内流传至衲之上师一辈。
自他交换法之主旨,是把利他之心取代本来之自利心。若不能圆满做到这点,便绝不能成佛。在教授时,我们先讲自他交换之利益及自利心之祸害,次讲此法的可行性,最后教修习此法的方法。
利他心之利益及自利心之祸害
利他心能令我们成佛。一切功德,无不由利他而出。自利不但不能令我们得益,反而导致我们生出各种烦恼,从而又产生种种业,以致生生世世受轮回之苦。有关利他心之利益及自利心之祸害,衲相信大家不难理解,尤其在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中,对烦恼生业、业生轮回之苦之道理,大家都已明白,现在就不详述了。此处虽不详述,在参思时,我们却不可从略,而必须仔细地修习,否则便难以生起欲修自他交换的精进心。
自他交换之可行性
自他交换法并非指把别人幻想成自己,而是指以众生为中心,以自己为次要。我们一向以来,一直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它众生是次要的。现在此法,便是要把这心态反转,把众生之利益放第一位,而不顾自己受苦。
有些人会怀疑:“自他交换说起来当然很崇高,但有可能做到吗?”当然可以!我们一直以来,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需别人教,我们从小便懂得珍爱自己,凡事必先考虑自己,这些都是自然便懂的。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把珍爱的对象换了而已,这绝非不可能做到的难事。西藏闻名的密勒日巴大师,长期在山洞中修行。有一晚,小偷进入他的山洞想偷东西。小偷不知大师知道他进了洞,但大师却很清楚小偷的意图。大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关心地在黑暗中说:“不必找了!我在白天都看不到这里有任何值钱的好东西,您在黑暗中怎么可能找到呢?”这小偷大概觉得大师很有幽默感,两人大笑了一番,小偷便离开了山洞。这位大师,便完全没有自利心。过去有许多行者,亦圆满地把自利心以利他心取替了。只要我们致力其中,把心扭转过来,必定能成功。
修自他交换之方法
修持之方法分两部份教,首先教授断除自他交换之障碍,然后教修持之正式方法。
断除自他交换之障碍
修此法之两大障碍,一为视自与他之身并不相同之心态,二为视自他之苦毫不相干之心态。对前者,我们应参思自他均无自性之理而破除,这一点要在后面章节才讲及。对后者,我们应想二者并非不相连。他及自者,均本无自性,我们既能对无自性之自我因长期串习而生出执爱心,透过串习,我们便可对他人之苦亦生不忍之心,从而破除后说之障碍。
进行自他交换之方法
正修之方法其实不难。首先,我们思维众生与自己,均愿得乐离苦。在这一点上,二者是平等的。然后,我们应思维我执之祸害:从无始以往以来,我们不断地在轮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正是因为我执及自我珍爱的心。因为这个心,我们生出了“我”及“我的”之概念,所以则有我、他之分。由于这种分别念,我们对喜爱的事物生贪,对讨厌的事物生瞋。杀生、偷盗、邪淫等业,无一不源出于自我珍爱的心。衲举个例:譬如我们见到一颗宝石,这宝石属于邻居的,但我们想把它变为“我的”,从而生贪念。在我们的贪念变强后,我们便去偷、去抢,甚至把邻居杀了而把宝石据为己有。由于这种业,我们种下了三恶道之因。即使不说极端的事例,只要我们客观地看,我们所作的任何事,无一不是轮回之因,而这些事,又无一不因珍爱自己或其延伸范围而作。所以,珍爱自己的心是我们的大敌人。有关这些教法,前面其实亦已详细述及,现在为了节省时间,衲只好从简,但大家在正修时,却不能从简,必须仔细参思。
在思维珍爱自己的祸害后,我们参思珍爱众生的利益。我们若有任何福报,皆因不杀生、布施、放生等事业而得,而这些善行皆赖珍爱众生而出。佛陀在很久以前,不过是一介凡夫,与我们毫无分别,但由于珍爱众生,最终成就了无上佛境。所以,珍爱众生的利益无穷无尽。
如是者,我们训练自己不作自利之事行,专注于利他,把不顾众生唯利自己之心,转换为专利众生而不顾自己的心,自愿把众生之苦一已承担,观想他们的苦全落到自已身上,此乃“受”之修法。然后我们观自己的身体化为六道有情所需物,令其得乐满足,此乃“授”之修法。在遇上恶缘时,我们不但不躲避,反而要想:“但愿我把众生之苦都一己承担!”若欲修呼吸修心法者,在吸气时想众生之苦皆入己身,呼气时把一切属于自己的美好东西全授予众生。这种呼吸修心法乃为生菩提心而作,与教六前行时所说之观罪障出、观加持入的呼吸法之目的并不相同。
最后,我们观察以上之法是否真的利益了众生。在观察后,我们发现所有承受众生苦及赐予众生乐的想法,不过是自己的想象,然后我们培养承担的决心,发愿成佛,以真的利益众生。
由于刚才已教了完整之七重因果修心法。有关自他交换,今天衲只略说了一下。若欲依此法修心者,应自行参考《掌中解脱论》中的有关章节,其它人单依七重因果修心便已足够了。此外,宗喀巴祖师曾教授把两种心法合修的要诀。如果我们对以上两种方法皆清楚掌握了,亦可依二者合修之方法修心。由于已教授了两种方法,此处衲不必重复了,修者依修平等心、知母、念恩、报恩、自他交换、思自利祸害、思利他利益、修“受”、修“授”、增上心及菩提心之顺序去修,即是两种心法合修。
判断生起了菩提心之准则
判断此心生起与否之方法,与判断出离心之准则一致。我们修至日日夜夜不需刻意便自然有此心量时,便可说是成功了。
依仪式誓发菩提心
在具备了或多、或少、或刻意造作、或真实的菩提心后,我们应依仪式而正式受持菩提心。前面说过,菩提心分为愿心及行心两种。在此处,我们讲的是愿心仪轨,而并非行心的十八重及四十六轻菩萨戒之授戒仪式。在讲授此部份时,分为讲述仪轨进行之流程、发誓后的学处及退犯学处后还净的方式三支。
誓发菩提心仪式
首先我们讲一讲主持者及参加者之资格,然后才讲仪式的内容。
授戒师长之资格
主持法会之师长,必须自己具有愿心学处及行心律仪,亦即菩萨戒。此乃指首次发心时之授戒师资格。在此后,行者可挑吉日或任何日子,在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圣像前,在无真实师长在前之情况下自受菩提心,但当然亦可在再有机会时参加公开的仪式。
参加者之资格
不论僧、俗、男、女、老、幼,乃至龙族及非人等,只要对三士道有所修持、于菩提心至少略有感动,又未曾造作无间罪业者,皆有资格依此仪式而发心宣誓。这里讲的是菩提愿心之宣誓仪式。若说菩提行心及授菩萨戒之仪式,则要求较为严格。
誓发菩提心仪式之进行方法
仪式分为前行、正行及结行三部份。
誓发菩提心仪式前行
这里又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授予皈依,次为积集资粮,最后为劝请发心。
授予皈依
仪式前应先布置地方,然后由师长劝请皈依,再宣讲皈依学处。
布置仪式会场
由于在座的大多是在佛学院进修的出家人,以后大家将为人师,所以衲在此把这些前行说得较清楚,以方便大家以后可以如法地主持仪式。
进行仪式的地方,有分适合及不适合两种。曾发生大规模的杀生之地,或曾为战场,或曾有破和合僧或有人严重轻慢师长之地,都是不吉祥的地方。这些地方被西藏人称为“被烧过的地”,并不适合举行仪式,乃至在此地修行亦不佳。曾有过往先哲在此修持、驻锡、闭关或得证的地方,是最吉祥之地,被称为“被加持过的地”,这些是最上佳的仪式选地。若无最佳之圣地。我们起码勿在上述不吉祥之地举行发心仪式。
我们如果依印度古风,便必须以牛之五物净化地方,这是印度之传统。牛之五物即某种乳牛之牛奶、奶酪、牛粪和牛尿等。我们或许觉得有点恶心,但它们其实是印度用以涂净的吉祥物品。在藏传佛教中有现成之五物制成丸,我们买来捣碎混水使用即可,十分方便。在汉地如买不到这种小丸也没问题,我们用藏红花及檀香油混入水中,以水洒净地方即可。
在佛坛上应供佛像及佛经。佛像者,若能有一历代祖师相传下来之具特殊加持圣像,则最好不过,否则就用任何如法地开光之本师像。佛经方面,应供《大品般若经》等典籍。此外,会场应尽量以花、灯、幡、幢及华盖等布置,越庄严越好,以表敬法及敬师。
在仪式之正行前,受戒者宜先作供僧及供非人的善行。供非人并非因为怕了牠们,而是为了积聚功德资粮。
在佛坛上,我们应陈设许多好的供品。就算受戒者并不富有,多多少少亦应该有点供品。供品是来源清净的便可,即…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