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菩萨行之方法
正如正中士于发出离心后,还需进而修三学方能解脱之道理,仅仅发菩提心并不足以成佛,发心后应修菩萨行。
作菩萨行之方法的教授分为三部份,一为菩萨行之重要性,二为讲述方便及智慧与成佛之关系,三为教授修学之内容。
修菩萨行之重要性
在发起菩提心后,行者当入于大乘之正修内容,此即菩提行心之菩萨戒、六度及四摄等法门,此外更有金刚乘法门。
以前衲讲过,戒学乃通于三士道的法门。在下士道中,戒学乃指皈依学处及十善业等。在中士道中,戒学乃更包括了别解脱戒,即居士之五戒和出家人之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及比丘尼戒等。在上士道中,戒更包括了菩萨戒及密戒。菩萨戒有十八重及四十六轻戒,密戒主要有十四根本堕。在教菩提道次第时,我们主要乃讲戒之精神,而并不授戒,所以今天衲并不对十八重及四十六轻戒逐一讲解。菩萨戒之性质与别的戒不同,我们可以在受戒前预先学习戒之内容,这是如法的。大家若欲受菩萨戒,可以在受戒之前或之后听戒,亦可自己参考宗喀巴大师之著作 《菩萨戒品释》。对于密戒,则只限于入坛受灌顶之弟子可以学习,未受灌顶者不应阅读。
衲现在讲一讲六度及四摄法门。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六者。此乃行者必须修至圆满,以令自己成佛的方法。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及同事四者。这是令其它有情成熟的方法。这些都是上士道之学处。
方便及智慧与成佛之关系
光是发心而不作修行,绝不可能成佛,这就好比肚子饿但不买菜、做饭及进食便不可能得饱之道理。修行又必须正确地去修。若修不得法,便如在牛角上挤牛奶般,绝无效用。故此,我们并不是随意地修便能成佛,而必须谨慎选择正确的成佛之道。
在佛教历史上有许多邪说。有些人认为凡是分别念,不论其善恶,皆为生死之因,只有无分别住才是成佛之道。这些人说:“布施及持戒等,是为了愚夫愚妇而教的,它们并非成佛之道。正如黑狗咬人也痛,白狗咬人也一样痛的道理,不论善念或恶念,均只会障碍成佛。我们不必布施及持戒,只需入于无善无恶之无分别念中,便可成佛!”这纯属一派胡言。如果成佛不需布施及持戒等,佛陀前生以身喂虎等善行,岂不等同白做?佛陀之众多有关布施及持戒之开示,乃至三藏中之整套律藏,岂不等于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及见解,譬如说大乘有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及唯识派等,各持不同的见。对这些不同之见解,我们必须尊重,因为它们都是佛陀的教法。可是,有些人根本分不出权说、实说、世俗义、胜义、了义及不了义之教法,他们只取佛经中之某几句,便断章取义地宣扬颠倒因果之见解,这是十分愚昧的,而且更会危害许多人。我们固然应尊重别的宗派,但切莫堕入颠倒因果的邪见,否则等同自断慧命,万劫不复。认为不必看经、不必礼佛及不必持戒,单单修无分别念便能成佛,正是一种很可怕、很颠倒的见解,大家必须谨慎对待。
成佛之正确方法,主要乃上述之六度法门。这六法门之最终目的,是为了令我们积聚圆满的功德与智慧,以成佛境。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及禅定五者,所积聚的主要乃福德资粮,般若乃积聚智慧资粮的方法。前五度又称为“方便法门”,后一称为“智慧法门”。这二法门乃成佛之必需品,犹如鸟之双翅,若缺其一便飞不起来。技术性一点来说的话,我们知道佛陀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三身,后二身乃佛之色身,而智慧及福德二者,分别是成就佛之法身及色身之资粮。
总括来说,成佛必须方便及智慧俱全,否则不能达成目的。
菩萨道修学之内容
大乘佛法可分为显及密二乘,故此我们亦把二者分开来讲。
大乘显部修学之内容
这里分为三个单元,一为求学菩萨戒,二为求受菩萨戒,三为受戒后之修持。
求学菩萨戒
刚才早已说过,菩萨戒可以在受戒前预先学习。宗喀巴大师着有《菩萨戒品释》,我们可自行阅读或依师长听闻。对戒律、戒理及还净之方法等,我们应预先理解,这样便能有利于受戒后之护戒。
求受菩萨戒
在学戒后,我们便可进而受戒。这里所说之受戒,并非前面所说之誓发菩提心仪式,而指真正受菩萨戒,亦即十八重及四十六轻戒。在受戒后,我们当如法地守护戒规,令其不破。若有破损,则应依菩萨戒之规矩忏净及还受等。
受戒后之修持
有关受戒后之修持的教授分为三个部份,一为菩萨道与六度之关系,二为六度之开合,三为其修学之方法。
菩萨道与六度之关系
菩萨道之修学内容无边无际,但不外乎六度和四摄。一切方便及智慧法门、一切深观派及广行派法要,皆能纳入六度之中。“度”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令我们能由苦海度至佛境的法门”的意思。
六度之开合
我们既可以从数量之角度讲说,亦可从次第之角度讲说。
六度之数量
我们修持佛境,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在生生世世中,我们需要圆满德相之身,才能易有进益。此圆满德相身,经六度便可成办。在一切修行中,所作不外乎令自利及利他之事二者,而作此二事又不外乎六度。利他者,例如布施即是,持戒及安忍而不害有情亦是。令自己成熟者,不外乎欲令烦恼断除,此即由精进、禅定及般若所摄。故此,六度亦涵摄了自利及利他之所有义利在内。又由去除烦恼之角度来讲,布施及持戒对治贪、安忍对治瞋、禅定及般若对治痴,精进则令善增长。由三学之角度去看,持戒之本身为戒学,布施为持戒之资粮,安忍为持戒之助缘,禅定便是定学,般若是慧学,精进则通于三学。总之,六度刚好不多也不少,将之铺展开来即一切我们所需之法。
六度之顺序
能施方能好好地持戒,持戒方能安忍,堪忍方能精进,精进方能得定,有定方利于生般若慧,此乃六度生起之顺序。若从其胜劣之角度说,则般若为最殊胜,次为禅定、精进、安忍、持戒及布施,越后者为越殊胜。若以难易作比较,则越后者为越难。故此可知,六度的先后安排是很合理的。
修学六度四摄之法
在六度及四摄之中,以禅定及般若二者较深,所以这部份分为两个环节,先讲六度及四摄之修学方法,然后对禅定及般若额外深入教授。
六度及四摄
六度是令自己成熟的方法,四摄是进而令其它有情成熟的方法。
六度
现在我们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逐一讲说。
布施度
首先我们讲布施度之定义,然后说生起愿修布施的心之方法,第三讲布施之类别,最后给予结论性的撮要开示。
布施度之定义
布施是下士、中士及上士均作之善行,但上士道中之布施是布施度,亦即圆满布施,这与小乘布施之意义不同。随便送一件东西给别人,也算是修布施,但却不一定是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度的取决性关键在于布施的心。大乘者修布施行,是为了圆满六度中之布施度,非为其它目的。若以大乘心布施即使少至一粒米,功德亦大于下士或中士布施广大的资财。
生起愿修布施度的心之方法
培养施心的方法,主要乃参思悭吝之过患及布施之利益。
悭吝是贫穷及生于饿鬼道之主因。此外,我们参思生死无常,便知道我们始终必死,于死时任何财物乃至自己的身体均无益处,亦无法带至下一生。这些东西,倒不如趁有机会时行施,令我们于未来能得利益,乃至成就无上佛境。
在另一方面,我们应参思布施之许多利益。在布施时不但受者得助,施者亦能积广大功德。这种修持既积功德,又能对治悭吝心,又有令未来富足或令我们解脱之殊胜作用,更能令我们证入佛境。又者,由于我们已入大乘道,我们本来已发誓利益众生。在布施时,我们正是在履行自己的诺言,所以理应雀跃。
如是地修心,我们最后便会连自己最珍爱的身体亦愿布施出来。
布施之类别
这里分为三点讲说,一为六种殊胜,二为布施者之类别,三为所施物之类别。
布施之六种殊胜
所作之布施是否符合布施度修持之定义,及其力量之大小,与将说的六点有密切关联。
(1)心之殊胜
于行施时,我们当以菩提心为动机。
(2)物之殊胜
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我们以最好的东西布施予众生,譬如说供食时应用新鲜品,若作法布施则必须应机而说等等。
(3)目的之殊胜
即使在对单一人作布施时,我们亦不失总体的愿望而想:“我正在为一切众生之利益而行施!”在对某一众生行施时,不可为了这目的而牺牲别的众生之利益。
(4)方法之殊胜
在布施时,我们应有三轮体空的见,视施者、受者及施之行为皆本无自性,这样便防止了任何与我执有关之不良心态生起,例如悭吝、后悔、自利、求名、求利或期待对方回报等等心态。
(5)回向之殊胜
我们不为别的目的,只愿布施之善行成为众生与自己成佛的一个因。
(6)清净之殊胜
在行施时,应确保心念中勿夹杂世俗的动机及烦恼等,而以欲遮止二障之目的而施。
布施者之类别
一般来讲,在家者应以财布施为主,出家者应以法布施为主。这并非说出家人不许作财布施,而是因为出家人一般来说财物不多,亦不宜花心血刻意去积聚财物。如果有些出家人因各种因缘而自然有财施的条件,则亦应作财布施,否则应主要以法布施之形式行施。历史上虽然亦有很多像仲顿巴大居士等以在家人身份作弘法大事业之事例,但一般来说居士应作居士之事,所以应以财布施为主业。
所施物之类别
所布施之东西不一定限于实质的物品,对别人讲法亦是布施之一类,令众生免于生命危险亦是。所以,布施一共有三个类别,一为法布施,二为无畏布施,三为财布施。现在我们把三者…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