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止与观

  禅定与般若度之深入开示

  菩提道次第的完整教法,衲基本上已讲完了。在《广论》中,有几乎近半的章节是针对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二度所作的补充。宗喀巴祖师着此大论有几个目的,其中包括要破除当年在西藏盛行的一些错误见解,所以其论便用了很多篇幅在这方面。由于菩提道次第之教法在讲至刚才的一支时已告圆满,宗喀巴祖师在当年便有意在此停笔。论中的后面部份学术性极高,不易令人明白,所以祖师认为再写下去似乎并无太大意义,但当时文殊大士现身向他说:“你应该把最深的额外补充也写出来。它们虽然很深,但对某些有缘的利根,它们仍会有少许利益!”因文殊之劝请,祖师才勉为其难地把最深部份以补充的形式写出。今天衲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实修而作教授,并无必要涉入太学术性的方面,所以衲对后面部份只会作很简略的开示。

  这一支分为六点,一为修习止观之必要性,二说明止观与一切定的关系,三为止观之定义,四为止与观相辅相成的原理,五为修止观之次第,最后为止与观之修持方法。

  

  修习止观之必要性

  依靠菩提心而修止观乃成佛之道,若依出离心修止观则为解脱之道。不论任何共与不共、大或小乘之成就,皆可由止观而得。即使我们不说这么高的境界,就以道次第的最基本前行来讲,仍然是需要类似止观的专注修及观察修方能有所觉受。故此,止观的利益无穷无尽。

  

  止观与一切定的关系

  佛教中有众多法门,单只修定便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多种方法,可是这些方法不外乎摄于止及观两类。止与观就如两大树干,其它修定之法门就如依附在主干上生长的树枝及树叶等。

  

  止观之定义

  “止”是一种专注,但专注并不一定是“止”。我们修止而成就出轻安伴随之定境,在这种定中行者可以不出定、不饮食,而住定很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中,行者可由定中摄取养份维生,所以不需进食。衲并不是在此谈奇述异,但这种事是十分常见的。本师释迦牟尼在未示现成佛前,便曾住定六年。佛教中的罗汉,亦住于定中千千万万年不出。总之,若成就了止,便能把心固定于某一念上,安住不散。“观”则是指依赖于定力之上、善观察事物之本质,此乃圆满般若度之方法。以菩提心为基础而修的止与观,属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度,但并非说任何止观皆属六度。以出离心修止观,是解脱之道,但不是六度。外道中亦有修定的法门,但它们既非解脱之道,亦非六度。此外,我们以专注及观察修的对象有很多,譬如道次第上的所有章题等,但这里所说之止观乃狭指对空性之修习。

  

  止与观相辅相成之原理

  如果我们想在黑暗中观赏一幅画,便需要一盏灯来照亮,灯本身必须明亮,但火焰亦必须很稳定,不被风吹动而摇晃不定,否则必定看不清楚图画。同道理,我们要证见空性便似看画,观好比灯,止就好比火焰。如果火焰稳定但灯不亮,固然看不到画。但如果灯很亮而风把火吹得晃来晃去,仍然看不清画。若无止之力,我们根本无法作细微观察,故此便无法破除无明。故此可见,止与观二者相辅相承,必须双修才能成功。

  

  修止观之次第

  这一点其实刚才也已说出了。若无止之力,观是无法深入的。故此,我们应先修止。我们既可在真实的菩提心发出之前修止,亦可在发心后才修。

  

  止与观

  这里分为三部,一为止之修法,二为观之修法,三为止观双运之修法。

  修止

  我们首先说修止之前提,然后教修止之方法,最后说明修止之成就标准。

  

  修止之前提

   欲修定者,首先必须具备适合的条件。有利禅定之条件有六种:

  

  (1) 住处

  修禅定必须住在安静无人之地,在闹市中修是不易有成的。关房最好是有圣者住过的地方,否则至少不可以是曾有破和合僧、轻犯师长或大规模杀生之地。此地必须容易得到必需品的补给,而且是个安全的地方,例如没有盗贼、毒蛇或猛兽出没的威胁等,并且利于健康,譬如说不太过潮湿等。闭关必须有护关者协助,护关者最好是师兄弟或见解相同者。

  (2) 少欲

  闭关时带必需之衣物及食品等入关即够,不应该带过多东西。

  (3) 知足

  对闭关中之物质条件,我们不应诸多要求。

  (4) 断诸杂务

  凡世俗之事务,我们在闭关中应当放下。

  (5) 戒行清净

  定乃由戒而生。若于修定前或关期中对戒有所违犯,马上即当忏除。

  (6) 断除贪欲

  我们应常思无常及苦,以防止贪欲生起。

  

  修止之方法

  此处分为前行和正行来讲解。

  

  修止之前行

  欲修定者,首先必须具备前行条件,亦即必须对三士道有所修持,而且应久修菩提心。此外,我们必须预先学好这里所教授的有关开示,对修定之方法有全盘的理解。

  修定在座垫方面有严格要求。我们在讲前行法时,早已教过禅坐之座垫细节了。在有关戒律之经典中,另有提及一种特别为修定而设计的禅座规格。这种禅座离地半臂之高度,下面通风,四边向上突出少许,以利腿部的保温。这种禅座是出家人所用的,但在家者亦可使用。

  

  修止之正行

  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姿势,然后以这姿势修定。现在我们把两者分开教。

  

  修止之姿势

  在身相方面,应依毗卢七支坐法,这亦在说前行法时教过了。这种双跏趺坐姿有利于得到禅定轻安、对健康不损、不共于外道及令人见而对佛教生敬,而且它更是佛陀亲自教授的。双跏趺颇需要一点时间来训练,对初级行者来说较难,所以在初修时单盘亦可。外道修定时,分开眼及闭眼两种,各有其弊端,故此佛教修定者依毗卢七支法而眼睛半开半合。在教授前行时,我们曾讲过调息方法。调息法其实并无硬性规定,我们若用别种佛教调息法亦可。修自他相换者,更可配合授受呼吸修心法而调息。

  

  修止之次第

  修定的次第,简单来说,便是用八种方法而断五种修定之过失,配合六力和四种用心的方法,渐次经历九个定的成就阶段。现在这样说,大家当然不会明白衲在说些什么,但在听了教授后,大家便会明白。

  这里又分为两部份教授,一为修定的训练方法,二为定的进展阶段。

  

  定之训练方法

  衲分三个单元来讲解,一为引发修定兴趣之方法, 二为专注之对象和方法,三为专注之障碍及其对治方法。

  

  引发修定兴趣

   我们必须首先对修定有兴趣,方能发起对其精进的心。如何能培养对修定的兴趣呢?我们必须参思它的利益。定的利益有很多,衲在前面也已说过不少了,在这里再说一遍:正定能令我们得到身心的轻安,又能令心如欲转而不颠倒散乱,所以恶行便不能生出。修观的人,又必须有定的基础,从而才能断生死轮回或成就佛境。我们透过常常参思这些好处,自然便会对修定生出兴趣了。

  

  专注之对象和方法

  在这部份有两方面必须学习,一为修定所需要的专注对象之选择,二为令心专注的方法。

  

  专注之对象

  修定必须有一专注之对象。专注对象五花八门,并无一定。

  

  略说各种专注之物件

  有些人采用外在的一件对象作为修定之对象,也有人选择内在的概念或形像,例如呼吸、五蕴、四谛、十二因缘或自己的身体等等,衲没必要在此把所有名单列出。在《广论》中,分别开示了不同的人相应之适合专注对象,例如瞋心重者宜专注于慈念修定等等,我们对这些暂时亦不必深究。总之,我们挑选一种合意的对象,以作专注之所缘。

  

  建议选用之专注对象

  刚才说过专注之对象有许多种选择,究竟何种是最适合的呢?依历代祖师之经验,以佛相作为修定之对象是最好的。观呼吸等法虽亦可修定,但观佛却既能修定,且有额外之观佛功德。

  首先我们要找一尊比例合宜及令自己心生欢喜的佛画或佛像,反复观察,令自己熟悉其形像。在正式修定时,我们却应把形像作真佛想,而不应把它观想为死的、无生气的铜像等。我们在修前行时,早已观想有一尊佛坐在顶上了,此时观想他另化一身来到我们眉心对开的虚空中,其形像为我们已经因反复观察而熟悉了的形像,我们依此为修定对象即可。

  一旦决定了专注之对象,我们便不可中途改变,譬如说今天观佛、明天改观呼吸等,又或今天观坐佛、明天改观立佛等。

  

  依对象修专注

  在修时,我们首先在心里生出这个映射,然后便练习把心系在这个心中的映射上,训练自己一心不乱地把意念停留在它的上面。

  

  正确之训练方法

  在专注时有几个要求,一为应令像明显清楚,二为令心能住于其上而不散失。在开始修时,我们不可能马上便观得出清晰之形像,所以必须假以时日、耐心地去修。在初修时,但求有个大概的形像轮廓,也就可以开始练习修定了。另一方面,在刚修时,我们不可能做到一心不乱,反而会妄念纷飞,根本无法把心停在所观映射上,但我们耐心地训练,慢慢便能把心固定下来。这个把心由野性练至固定的过程分九个进阶,衲在后面会讲到。

  在修定过程中,共有五种过失必须对治,其对治之方法有八种。若能对治此五过失,便能成就定。

  

  (1) 懈怠

  “懈怠”是指懒散、不欲修定之心理状态。这是在修定前的过失。要对治它,必须用信心、愿力、精进及轻安力。前三者不难理解,“轻安力”则指由修定而生之一种美妙感觉。以这四种力量,便能驱散懒惰而勤于修定。

  (2) 忘教授

  “忘教授”是指不记得有关禅定之教授。若不记得修定方法,当然是无法修定的。“忘教授”亦指忘失了所专注之对象。要对治此问题,必须以正念使内心专注不散。

  (3) 沉没与掉举

  “沉没”是指心暗不明之状态,“掉举”是指分心的状态。若沉没便不能令对象明显,若掉举则心不能安住…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止与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