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與般若度之深入開示
菩提道次第的完整教法,衲基本上已講完了。在《廣論》中,有幾乎近半的章節是針對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二度所作的補充。宗喀巴祖師著此大論有幾個目的,其中包括要破除當年在西藏盛行的一些錯誤見解,所以其論便用了很多篇幅在這方面。由于菩提道次第之教法在講至剛才的一支時已告圓滿,宗喀巴祖師在當年便有意在此停筆。論中的後面部份學術性極高,不易令人明白,所以祖師認爲再寫下去似乎並無太大意義,但當時文殊大士現身向他說:“你應該把最深的額外補充也寫出來。它們雖然很深,但對某些有緣的利根,它們仍會有少許利益!”因文殊之勸請,祖師才勉爲其難地把最深部份以補充的形式寫出。今天衲主要是爲了讓大家能實修而作教授,並無必要涉入太學術性的方面,所以衲對後面部份只會作很簡略的開示。
這一支分爲六點,一爲修習止觀之必要性,二說明止觀與一切定的關系,叁爲止觀之定義,四爲止與觀相輔相成的原理,五爲修止觀之次第,最後爲止與觀之修持方法。
修習止觀之必要性
依靠菩提心而修止觀乃成佛之道,若依出離心修止觀則爲解脫之道。不論任何共與不共、大或小乘之成就,皆可由止觀而得。即使我們不說這麼高的境界,就以道次第的最基本前行來講,仍然是需要類似止觀的專注修及觀察修方能有所覺受。故此,止觀的利益無窮無盡。
止觀與一切定的關系
佛教中有衆多法門,單只修定便有許多五花八門的多種方法,可是這些方法不外乎攝于止及觀兩類。止與觀就如兩大樹幹,其它修定之法門就如依附在主幹上生長的樹枝及樹葉等。
止觀之定義
“止”是一種專注,但專注並不一定是“止”。我們修止而成就出輕安伴隨之定境,在這種定中行者可以不出定、不飲食,而住定很長時間。在這種狀態中,行者可由定中攝取養份維生,所以不需進食。衲並不是在此談奇述異,但這種事是十分常見的。本師釋迦牟尼在未示現成佛前,便曾住定六年。佛教中的羅漢,亦住于定中千千萬萬年不出。總之,若成就了止,便能把心固定于某一念上,安住不散。“觀”則是指依賴于定力之上、善觀察事物之本質,此乃圓滿般若度之方法。以菩提心爲基礎而修的止與觀,屬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度,但並非說任何止觀皆屬六度。以出離心修止觀,是解脫之道,但不是六度。外道中亦有修定的法門,但它們既非解脫之道,亦非六度。此外,我們以專注及觀察修的對象有很多,譬如道次第上的所有章題等,但這裏所說之止觀乃狹指對空性之修習。
止與觀相輔相成之原理
如果我們想在黑暗中觀賞一幅畫,便需要一盞燈來照亮,燈本身必須明亮,但火焰亦必須很穩定,不被風吹動而搖晃不定,否則必定看不清楚圖畫。同道理,我們要證見空性便似看畫,觀好比燈,止就好比火焰。如果火焰穩定但燈不亮,固然看不到畫。但如果燈很亮而風把火吹得晃來晃去,仍然看不清畫。若無止之力,我們根本無法作細微觀察,故此便無法破除無明。故此可見,止與觀二者相輔相承,必須雙修才能成功。
修止觀之次第
這一點其實剛才也已說出了。若無止之力,觀是無法深入的。故此,我們應先修止。我們既可在真實的菩提心發出之前修止,亦可在發心後才修。
止與觀
這裏分爲叁部,一爲止之修法,二爲觀之修法,叁爲止觀雙運之修法。
修止
我們首先說修止之前提,然後教修止之方法,最後說明修止之成就標准。
修止之前提
欲修定者,首先必須具備適合的條件。有利禅定之條件有六種:
(1) 住處
修禅定必須住在安靜無人之地,在鬧市中修是不易有成的。關房最好是有聖者住過的地方,否則至少不可以是曾有破和合僧、輕犯師長或大規模殺生之地。此地必須容易得到必需品的補給,而且是個安全的地方,例如沒有盜賊、毒蛇或猛獸出沒的威脅等,並且利于健康,譬如說不太過潮濕等。閉關必須有護關者協助,護關者最好是師兄弟或見解相同者。
(2) 少欲
閉關時帶必需之衣物及食品等入關即夠,不應該帶過多東西。
(3) 知足
對閉關中之物質條件,我們不應諸多要求。
(4) 斷諸雜務
凡世俗之事務,我們在閉關中應當放下。
(5) 戒行清淨
定乃由戒而生。若于修定前或關期中對戒有所違犯,馬上即當忏除。
(6) 斷除貪欲
我們應常思無常及苦,以防止貪欲生起。
修止之方法
此處分爲前行和正行來講解。
修止之前行
欲修定者,首先必須具備前行條件,亦即必須對叁士道有所修持,而且應久修菩提心。此外,我們必須預先學好這裏所教授的有關開示,對修定之方法有全盤的理解。
修定在座墊方面有嚴格要求。我們在講前行法時,早已教過禅坐之座墊細節了。在有關戒律之經典中,另有提及一種特別爲修定而設計的禅座規格。這種禅座離地半臂之高度,下面通風,四邊向上突出少許,以利腿部的保溫。這種禅座是出家人所用的,但在家者亦可使用。
修止之正行
首先我們要有正確的姿勢,然後以這姿勢修定。現在我們把兩者分開教。
修止之姿勢
在身相方面,應依毗盧七支坐法,這亦在說前行法時教過了。這種雙跏趺坐姿有利于得到禅定輕安、對健康不損、不共于外道及令人見而對佛教生敬,而且它更是佛陀親自教授的。雙跏趺頗需要一點時間來訓練,對初級行者來說較難,所以在初修時單盤亦可。外道修定時,分開眼及閉眼兩種,各有其弊端,故此佛教修定者依毗盧七支法而眼睛半開半合。在教授前行時,我們曾講過調息方法。調息法其實並無硬性規定,我們若用別種佛教調息法亦可。修自他相換者,更可配合授受呼吸修心法而調息。
修止之次第
修定的次第,簡單來說,便是用八種方法而斷五種修定之過失,配合六力和四種用心的方法,漸次經曆九個定的成就階段。現在這樣說,大家當然不會明白衲在說些什麼,但在聽了教授後,大家便會明白。
這裏又分爲兩部份教授,一爲修定的訓練方法,二爲定的進展階段。
定之訓練方法
衲分叁個單元來講解,一爲引發修定興趣之方法, 二爲專注之對象和方法,叁爲專注之障礙及其對治方法。
引發修定興趣
我們必須首先對修定有興趣,方能發起對其精進的心。如何能培養對修定的興趣呢?我們必須參思它的利益。定的利益有很多,衲在前面也已說過不少了,在這裏再說一遍:正定能令我們得到身心的輕安,又能令心如欲轉而不顛倒散亂,所以惡行便不能生出。修觀的人,又必須有定的基礎,從而才能斷生死輪回或成就佛境。我們透過常常參思這些好處,自然便會對修定生出興趣了。
專注之對象和方法
在這部份有兩方面必須學習,一爲修定所需要的專注對象之選擇,二爲令心專注的方法。
專注之對象
修定必須有一專注之對象。專注對象五花八門,並無一定。
略說各種專注之物件
有些人采用外在的一件對象作爲修定之對象,也有人選擇內在的概念或形像,例如呼吸、五蘊、四谛、十二因緣或自己的身體等等,衲沒必要在此把所有名單列出。在《廣論》中,分別開示了不同的人相應之適合專注對象,例如瞋心重者宜專注于慈念修定等等,我們對這些暫時亦不必深究。總之,我們挑選一種合意的對象,以作專注之所緣。
建議選用之專注對象
剛才說過專注之對象有許多種選擇,究竟何種是最適合的呢?依曆代祖師之經驗,以佛相作爲修定之對象是最好的。觀呼吸等法雖亦可修定,但觀佛卻既能修定,且有額外之觀佛功德。
首先我們要找一尊比例合宜及令自己心生歡喜的佛畫或佛像,反複觀察,令自己熟悉其形像。在正式修定時,我們卻應把形像作真佛想,而不應把它觀想爲死的、無生氣的銅像等。我們在修前行時,早已觀想有一尊佛坐在頂上了,此時觀想他另化一身來到我們眉心對開的虛空中,其形像爲我們已經因反複觀察而熟悉了的形像,我們依此爲修定對象即可。
一旦決定了專注之對象,我們便不可中途改變,譬如說今天觀佛、明天改觀呼吸等,又或今天觀坐佛、明天改觀立佛等。
依對象修專注
在修時,我們首先在心裏生出這個映射,然後便練習把心系在這個心中的映射上,訓練自己一心不亂地把意念停留在它的上面。
正確之訓練方法
在專注時有幾個要求,一爲應令像明顯清楚,二爲令心能住于其上而不散失。在開始修時,我們不可能馬上便觀得出清晰之形像,所以必須假以時日、耐心地去修。在初修時,但求有個大概的形像輪廓,也就可以開始練習修定了。另一方面,在剛修時,我們不可能做到一心不亂,反而會妄念紛飛,根本無法把心停在所觀映射上,但我們耐心地訓練,慢慢便能把心固定下來。這個把心由野性練至固定的過程分九個進階,衲在後面會講到。
在修定過程中,共有五種過失必須對治,其對治之方法有八種。若能對治此五過失,便能成就定。
(1) 懈怠
“懈怠”是指懶散、不欲修定之心理狀態。這是在修定前的過失。要對治它,必須用信心、願力、精進及輕安力。前叁者不難理解,“輕安力”則指由修定而生之一種美妙感覺。以這四種力量,便能驅散懶惰而勤于修定。
(2) 忘教授
“忘教授”是指不記得有關禅定之教授。若不記得修定方法,當然是無法修定的。“忘教授”亦指忘失了所專注之對象。要對治此問題,必須以正念使內心專注不散。
(3) 沈沒與掉舉
“沈沒”是指心暗不明之狀態,“掉舉”是指分心的狀態。若沈沒便不能令對象明顯,若掉舉則心不能安住…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止與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