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上。在正式修定時,尤其在初修之階段,自然會有沈沒及掉舉之情況出現,這是我們將遇到的最主要障礙,故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此二情況,以正念觀察。有關分辨此二情況及其對治方法,衲會在後面教授。
(4) 不對治
“不對治”是指我們對細微之沈沒或掉舉,雖已覺知,但卻不加以對治。這種錯誤的改正方法是用心地把即使最細微的沈沒或掉舉亦決心鏟除。
(5) 在無必要時施以對治
這一點亦不難明白。前面第叁及第四點,是指在有問題出現時,我們應察之而對治。可是,如果我們在沒問題的時候,卻多余地分心施出對治的方法,這也是一種過失。
以上說明了五種過失。“八種對治”是指對第一種過失以信心等四者對治,第二以正念對治,第叁用正知察覺,第四由用心促使對治之方法應付。我們在不必要時,便不多余地施對治,便是應付第五種過失。
不正確的訓練方法
有些修定的人,以爲越能放松,便越易修定,這是一種錯誤。也有些人把微細之昏沈說爲定,這亦錯誤。總之,我們應以曆代祖師之見解爲依據。
每座訓練的長度
在教前行時,衲說過道次第禅修每天宜分四座而修,但在修定時,我們則不可采用該標准,而應視乎自己之耐力。新修者不妨以多座、每座較短時間的方式練習,乃至把一天分爲十多短座修定亦可,務求保證每一座中之質量。
專注之障礙及其對治方法
這一支分爲面對沈沒或掉舉時的修法,和無沈沒或掉舉時的修法來講說。
有沈沒或掉舉時的修法
面對沈沒或掉舉時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我們不察覺有這情況,所以無從對治,第二是我們明知有沈沒或掉舉但不去解決。我們分開講這兩種情況的應付方法。
察覺沈沒或掉舉
這裏分爲兩支而說:
分辨沈沒或掉舉
前面說過修定有兩種障礙,一爲沈沒,二爲掉舉。如果我們不懂辨別沈沒與掉舉,便不能加以對治了。“沈沒”是指心暗不明之狀態,“掉舉”是指因貪而心念流蕩離于所專注之對象。若沈沒便不能令對象明顯,若掉舉則心不能安住其上,我們必須懂得分辨此二情況,以正念觀察。
察覺沈沒或掉舉之方法
如何能辨別有無沈沒或掉舉呢?這必須靠正知。這並不止指以正知觀察沈沒等已生,而應察之于其未生將生之時。如何能有正知呢?在修專注時,我們心中分出一份心念以作觀察,這就好比警察巡更的功用。
對治沈沒或掉舉
衲先講對治沈沒或掉舉之方法,然後再解釋導致沈沒或掉舉的因。
對治沈沒或掉舉之方法
剛才教過察知有沈沒及掉舉之方法了,但有些人卻有察知而不加以對治,又或不懂對治的方法,此乃修定之大過。若有所察知,又懂對治,必須實時加以對治。所以,我們必須在心裏先有准備,若有沈沒或掉舉時當馬上對治。
對治此二情況的方法有不同的程度,一爲稍微用心調整而並不放下專注,二爲暫時放下所專注之對象,改修別的內容以作對治,在最嚴重的情況時,我們則不單放下專注之對象,更索性下座稍停。
在沈沒之情況出現時,若不能經過稍微用心調整而把它扭轉過來,我們可暫時放下專注,改爲觀想日、月或光明而令心重新清醒過來,然後再回來修定上。我們亦可用參思人身難得及生死無常的方法,令自己提起精神。若仍然無效,則應下座設法消除問題,譬如說用冷水洗臉或稍作散步等。
對付粗的掉舉,亦即失去了專注對象之情況,我們思生死無常及叁惡道苦等,令興奮的心安靜下來。若仍無效,應略停下來改作數息。若仍不奏效,則應下座稍修息片刻才再次上座修。對付細的掉舉,亦即尚未完全失去專注對象,但心有所散亂時,我們略爲放松心念即可改善問題。
導致沈沒或掉舉的因
沈沒或掉舉有四種因:
(1) 不守根門
縱容根與貪境合,便是“不守根門”。
(2) 食不知量
食過少易生掉舉,過多則易生沈沒,故應食而知量。
(3) 不勤睡窹
此即于睡眠中不警覺之過失。
(4) 不住正知
不用正知之力量察覺,便不懂得適時對治。
此乃最主要之四因。其它因還包括心太放松、對專注之對象不感興趣、厭離心不夠強及用心過猛等等,不勝枚舉。
無沈沒或掉舉時的修法
在有沈沒及掉舉之時,固然應適以對治,但在根本沒有此等過失之時,若我們仍然盲目地施行對治法,則亦爲修定之障礙。
修定之進展階段
修定有九個階段。這九階段中,我們用上面所教的方法,依靠六種力而進步,我們的用功方法亦因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
l 修定之九個進階
修定有九種階段,稱爲“九住心”。在未修定前,我們必須了解它們,方能監察自己的進度。這九階段爲:
(1) 內住心
這是最初聽聞了有關教授後,嘗試練習禅定時之初步階段。此時妄念紛飛,根本不太受控製。
(2) 續住心
經過反複練習用功,到我們開始能于極短時間內專注不失時,便是此階段。
(3) 安住心
在此階段中,住定時間較前爲長,心散時能很快重新令心專注。
(4) 近住心
在此階段中,開始能攝念令心不散失,但在遇到外界幹擾時,我們仍會失去專注。
(5) 調伏心
在粗沈沒及掉舉不生時,行者便算是到了此層次。
(6) 寂靜心
到達此境界時,細微之沈沒亦不生,但仍有細微之掉舉。
(7) 最極寂靜心
在此層次中,細微之沈沒及掉舉皆不易生,或即使它們生起亦能被迅速地對治。
(8) 一趣心
此時心能持續地住于定中,不再有任何粗或細微的沈沒及掉舉。
(9) 等持住心
由于長久之練習,此時不必依靠正知、正念之力,不必刻意用功,亦能有定。它與第八層次的一趣心之分別是,修至一趣心境界時需要用功,但在修至等持住心的階段時不必用功便能達到禅定。
九階段與六力之關系
以上所說之九個階段,乃依靠六力達成。
(1) 聽聞力
聽聞佛法中之有關開示,是令我們入于第一階段的因素。
(2) 思維力
透過思維力,我們才修完第一階段而能步上續住心之層次。
(3) 念力
念力是成辦安住心及近住心之主要因素。
(4) 正知力
正知力能了知分別,令心不散,這是在調伏心及寂靜心階段中主要依靠的力量。
(5) 精進力
至最極寂靜心及一趣心時,我們依賴精進力,把最細微之沈沒或掉舉對治或令其不生。
(6) 串習力
透過串習力,我們便由必須用功之一趣心進入不必用功之等持住心境界。
九階段與四作意之關系
在第一及第二階段時,我們必須勵力用功方能達到目的。在第叁至第七階段,只需間歇性地用功。在第八階段,我們在開始時需略爲用功,但一入定後便不必運轉用功了。至第九階段時,我們不必用功,便能自然地專注于定中。
判斷生起了止之准則
在修至等住持心時,我們可長期地持定,但這仍未算達到了止之境界。在于等持住心之階段再修沒多久後,我們便獲得身心輕安,這是一種超越世俗上之任何欲樂的境界。在此時,我們便算達到了止之標准。
修觀
我們被圍在六道苦海之中,最根本原因乃無明我執。對治無明我執之方法是成就無我空性慧。若不具無我慧,單單靠出離心和菩提心,是無法解脫或成佛的。所以,空性見與出離心、菩提心叁者被稱爲“道之叁主要”。要達到無我空性慧,必須依靠聞、思而生無我之正見,然後再引發通達無我觀之境界。在修定而成止以後,我們應進而修觀。禅定之輕安並非爲了讓我們享樂,修止正是爲了讓我們修觀可以成功。
在《廣論》中對觀有很學術性的開示,它們看似極爲高深,但其實它的主旨並不算太難理解。現在衲分四部份對它略爲講解,首先講修觀之前提,第二講觀的類別,第叁講修觀的方法,最後說判斷生起了觀之准則。
修觀之前提
在還沒正式修以前,我們必須先弄懂到底修觀所觀的是什麼內容。有關這點,其實很不簡單,在《廣論》中對這部份有十分學術性的開示,但今天衲只會對這部份給予一個大綱式的開示,對于各宗派見解的分歧、比較和評論的學術性內容,衲就不准備細說了。
分辨了義與不了義
佛陀及諸代祖師之教法,分爲了義與不了義。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說四谛法,中期在靈鹫山講般若法,後期又說唯識法。這些略有不同的诠釋,在後世演變爲中觀應成見、中觀自續見及小乘的經部見等諸大學派。我們如何能在此中分辨了義與不了義呢?龍樹祖師乃佛陀親自預言、授記認可的大師,所以我們當依龍樹大師之判別,以《般若經》之見爲最究竟了義教法。
分辨龍樹祖師之見
對于龍樹祖師之見解,亦有不同宗派分歧,我們又應如何辨別呢?我們當以聖天和月稱等祖師之見爲根源。有關這一點,在《廣論》中有極多篇幅,裏面講解了各派宗見及對其之比較和評論。對這些很學術性的內容,衲就不講了。總之,我們應依的乃中觀應成派見解。
抉擇空性正見
首先我們必須懂悟入實相之次第,然後要依正確方法抉擇而達到空性正見,所以我們把這兩點分開講解。
悟入實相之次第
什麼是“實相”呢?一切事物及現象,看似實有自性,但非有自性,這便是“實相”。如何能悟入實相呢?我們應先生出離心及菩提心及決心欲斷生死之因——無明。要斷無明,又必須先生智慧而通達無我。欲通達無我,又必須先抉擇什麼是我們心中的“我”。要做到這幾點…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止與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