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上。在正式修定时,尤其在初修之阶段,自然会有沉没及掉举之情况出现,这是我们将遇到的最主要障碍,故此我们必须懂得分辨此二情况,以正念观察。有关分辨此二情况及其对治方法,衲会在后面教授。
(4) 不对治
“不对治”是指我们对细微之沉没或掉举,虽已觉知,但却不加以对治。这种错误的改正方法是用心地把即使最细微的沉没或掉举亦决心铲除。
(5) 在无必要时施以对治
这一点亦不难明白。前面第三及第四点,是指在有问题出现时,我们应察之而对治。可是,如果我们在没问题的时候,却多余地分心施出对治的方法,这也是一种过失。
以上说明了五种过失。“八种对治”是指对第一种过失以信心等四者对治,第二以正念对治,第三用正知察觉,第四由用心促使对治之方法应付。我们在不必要时,便不多余地施对治,便是应付第五种过失。
不正确的训练方法
有些修定的人,以为越能放松,便越易修定,这是一种错误。也有些人把微细之昏沉说为定,这亦错误。总之,我们应以历代祖师之见解为依据。
每座训练的长度
在教前行时,衲说过道次第禅修每天宜分四座而修,但在修定时,我们则不可采用该标准,而应视乎自己之耐力。新修者不妨以多座、每座较短时间的方式练习,乃至把一天分为十多短座修定亦可,务求保证每一座中之质量。
专注之障碍及其对治方法
这一支分为面对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和无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来讲说。
有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
面对沉没或掉举时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我们不察觉有这情况,所以无从对治,第二是我们明知有沉没或掉举但不去解决。我们分开讲这两种情况的应付方法。
察觉沉没或掉举
这里分为两支而说:
分辨沉没或掉举
前面说过修定有两种障碍,一为沉没,二为掉举。如果我们不懂辨别沉没与掉举,便不能加以对治了。“沉没”是指心暗不明之状态,“掉举”是指因贪而心念流荡离于所专注之对象。若沉没便不能令对象明显,若掉举则心不能安住其上,我们必须懂得分辨此二情况,以正念观察。
察觉沉没或掉举之方法
如何能辨别有无沉没或掉举呢?这必须靠正知。这并不止指以正知观察沉没等已生,而应察之于其未生将生之时。如何能有正知呢?在修专注时,我们心中分出一份心念以作观察,这就好比警察巡更的功用。
对治沉没或掉举
衲先讲对治沉没或掉举之方法,然后再解释导致沉没或掉举的因。
对治沉没或掉举之方法
刚才教过察知有沉没及掉举之方法了,但有些人却有察知而不加以对治,又或不懂对治的方法,此乃修定之大过。若有所察知,又懂对治,必须实时加以对治。所以,我们必须在心里先有准备,若有沉没或掉举时当马上对治。
对治此二情况的方法有不同的程度,一为稍微用心调整而并不放下专注,二为暂时放下所专注之对象,改修别的内容以作对治,在最严重的情况时,我们则不单放下专注之对象,更索性下座稍停。
在沉没之情况出现时,若不能经过稍微用心调整而把它扭转过来,我们可暂时放下专注,改为观想日、月或光明而令心重新清醒过来,然后再回来修定上。我们亦可用参思人身难得及生死无常的方法,令自己提起精神。若仍然无效,则应下座设法消除问题,譬如说用冷水洗脸或稍作散步等。
对付粗的掉举,亦即失去了专注对象之情况,我们思生死无常及三恶道苦等,令兴奋的心安静下来。若仍无效,应略停下来改作数息。若仍不奏效,则应下座稍修息片刻才再次上座修。对付细的掉举,亦即尚未完全失去专注对象,但心有所散乱时,我们略为放松心念即可改善问题。
导致沉没或掉举的因
沉没或掉举有四种因:
(1) 不守根门
纵容根与贪境合,便是“不守根门”。
(2) 食不知量
食过少易生掉举,过多则易生沉没,故应食而知量。
(3) 不勤睡窹
此即于睡眠中不警觉之过失。
(4) 不住正知
不用正知之力量察觉,便不懂得适时对治。
此乃最主要之四因。其它因还包括心太放松、对专注之对象不感兴趣、厌离心不够强及用心过猛等等,不胜枚举。
无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
在有沉没及掉举之时,固然应适以对治,但在根本没有此等过失之时,若我们仍然盲目地施行对治法,则亦为修定之障碍。
修定之进展阶段
修定有九个阶段。这九阶段中,我们用上面所教的方法,依靠六种力而进步,我们的用功方法亦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
l 修定之九个进阶
修定有九种阶段,称为“九住心”。在未修定前,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方能监察自己的进度。这九阶段为:
(1) 内住心
这是最初听闻了有关教授后,尝试练习禅定时之初步阶段。此时妄念纷飞,根本不太受控制。
(2) 续住心
经过反复练习用功,到我们开始能于极短时间内专注不失时,便是此阶段。
(3) 安住心
在此阶段中,住定时间较前为长,心散时能很快重新令心专注。
(4) 近住心
在此阶段中,开始能摄念令心不散失,但在遇到外界干扰时,我们仍会失去专注。
(5) 调伏心
在粗沉没及掉举不生时,行者便算是到了此层次。
(6) 寂静心
到达此境界时,细微之沉没亦不生,但仍有细微之掉举。
(7) 最极寂静心
在此层次中,细微之沉没及掉举皆不易生,或即使它们生起亦能被迅速地对治。
(8) 一趣心
此时心能持续地住于定中,不再有任何粗或细微的沉没及掉举。
(9) 等持住心
由于长久之练习,此时不必依靠正知、正念之力,不必刻意用功,亦能有定。它与第八层次的一趣心之分别是,修至一趣心境界时需要用功,但在修至等持住心的阶段时不必用功便能达到禅定。
九阶段与六力之关系
以上所说之九个阶段,乃依靠六力达成。
(1) 听闻力
听闻佛法中之有关开示,是令我们入于第一阶段的因素。
(2) 思维力
透过思维力,我们才修完第一阶段而能步上续住心之层次。
(3) 念力
念力是成办安住心及近住心之主要因素。
(4) 正知力
正知力能了知分别,令心不散,这是在调伏心及寂静心阶段中主要依靠的力量。
(5) 精进力
至最极寂静心及一趣心时,我们依赖精进力,把最细微之沉没或掉举对治或令其不生。
(6) 串习力
透过串习力,我们便由必须用功之一趣心进入不必用功之等持住心境界。
九阶段与四作意之关系
在第一及第二阶段时,我们必须励力用功方能达到目的。在第三至第七阶段,只需间歇性地用功。在第八阶段,我们在开始时需略为用功,但一入定后便不必运转用功了。至第九阶段时,我们不必用功,便能自然地专注于定中。
判断生起了止之准则
在修至等住持心时,我们可长期地持定,但这仍未算达到了止之境界。在于等持住心之阶段再修没多久后,我们便获得身心轻安,这是一种超越世俗上之任何欲乐的境界。在此时,我们便算达到了止之标准。
修观
我们被围在六道苦海之中,最根本原因乃无明我执。对治无明我执之方法是成就无我空性慧。若不具无我慧,单单靠出离心和菩提心,是无法解脱或成佛的。所以,空性见与出离心、菩提心三者被称为“道之三主要”。要达到无我空性慧,必须依靠闻、思而生无我之正见,然后再引发通达无我观之境界。在修定而成止以后,我们应进而修观。禅定之轻安并非为了让我们享乐,修止正是为了让我们修观可以成功。
在《广论》中对观有很学术性的开示,它们看似极为高深,但其实它的主旨并不算太难理解。现在衲分四部份对它略为讲解,首先讲修观之前提,第二讲观的类别,第三讲修观的方法,最后说判断生起了观之准则。
修观之前提
在还没正式修以前,我们必须先弄懂到底修观所观的是什么内容。有关这点,其实很不简单,在《广论》中对这部份有十分学术性的开示,但今天衲只会对这部份给予一个大纲式的开示,对于各宗派见解的分歧、比较和评论的学术性内容,衲就不准备细说了。
分辨了义与不了义
佛陀及诸代祖师之教法,分为了义与不了义。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说四谛法,中期在灵鹫山讲般若法,后期又说唯识法。这些略有不同的诠释,在后世演变为中观应成见、中观自续见及小乘的经部见等诸大学派。我们如何能在此中分辨了义与不了义呢?龙树祖师乃佛陀亲自预言、授记认可的大师,所以我们当依龙树大师之判别,以《般若经》之见为最究竟了义教法。
分辨龙树祖师之见
对于龙树祖师之见解,亦有不同宗派分歧,我们又应如何辨别呢?我们当以圣天和月称等祖师之见为根源。有关这一点,在《广论》中有极多篇幅,里面讲解了各派宗见及对其之比较和评论。对这些很学术性的内容,衲就不讲了。总之,我们应依的乃中观应成派见解。
抉择空性正见
首先我们必须懂悟入实相之次第,然后要依正确方法抉择而达到空性正见,所以我们把这两点分开讲解。
悟入实相之次第
什么是“实相”呢?一切事物及现象,看似实有自性,但非有自性,这便是“实相”。如何能悟入实相呢?我们应先生出离心及菩提心及决心欲断生死之因——无明。要断无明,又必须先生智慧而通达无我。欲通达无我,又必须先抉择什么是我们心中的“我”。要做到这几点…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止与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