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失败,别无其它可能性。
安受苦忍
前说之耐怨害忍,乃指面对众生的加害之安忍。“安受苦忍”则指对其他自然发生之苦的安忍。此处分三支来讲释,一为对待苦境之态度,二为培养安受苦忍之方法,三为应安然对待之苦门。
对苦境之态度
在遇上困境及苦难折磨时,我们应思考其解决方法。这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为有解决方法,二为无解决方法。如果问题可以解决,我们便理应积极致力于解决问题上,没什么理由反而把精神花在忧虑上。如果问题不能解决,我们再忧虑也没有用,最实在的态度是处之泰然。
培养安受苦忍之方法
培养安受苦忍之法分两种。第一,我们不应视苦境为负面。第二,我们参思应忍苦的原因。现在我们把这两种方法分别教授。
破除执苦为苦之心态
刚才说过,对不能解决之苦,我们再担心也没用。如果我们把心专注于这苦之上,反而会令本来已经苦的处境苦上加苦,令本来的小苦变得更大。在我们不能改变客观的外境时,便只好改变自己的心境。所以,若遇上了苦境,反正解决不了,倒不如安然对待。
参思理应忍苦之原因
我们在参思应忍苦的原因时有三种对象,一为苦之功德,二为忍苦之利益,三为苦之训练作用。
苦之功德
若从正面的态度思考,苦其实可被转化为修行之助缘而有很大的良性作用。苦之功德有五:
(1) 若无苦事则出离心无从生起,所以苦有令解脱之作用。
(2) 在受苦时傲慢心便无从生起,所以苦有破除傲慢之作用。
(3) 在受苦时,由于知其因由何出,便会生欲断恶之心,所以苦有断除作恶之作用。
(4) 在受苦时,自然会希求安乐,又由知乐由善所生,便愿作善业,所以苦有鼓励作善之作用。
(5) 于自己受苦时,能推己及人而知众生之苦,故能生悲心,所以苦有引发悲心之作用。
忍苦之利益
安忍之利益在前面已说,此处把利益用另一种方法分为两支而参思。
能得解脱等之利益
我们从无始以往以来,亦经历过不少大苦,但却未能因此而得益。现在我们经历少许痛苦,但若能转化它为修忍之方便,便能达到自利及利他等目的,所以这是好事。
能遮止无量大苦之利益
借着现前的人间小苦,我们可以永久脱离无边之生死大苦,所以这是很令人欢喜的事情。
苦之训练作用
透过经历及忍受小苦,我们渐次便能忍受大苦,乃至后来能把苦视为修行之助缘,不但对苦不畏惧,反而会越战越勇。所以,苦能训练我们加强忍受力,令修行更有力量。
应安然对待之苦门
我们对苦必须安忍,亦应对其来源以忍待之,譬如说我们为了利益有情,便自然会在此过程中遇到苦难。对这些事业所生之苦,我们应当忍受。
定解法忍
“定解法忍”是指甘愿作对佛法之闻、思、修而不生疲累、厌倦或不安。我们应该要有耐心、不辞劳苦而对三士道、八万四千法门一一遍学,以产生通达。如果我们一看到禅坐的座垫便想偷懒或觉得心烦,便是由于缺乏了这一种安忍心。
修安忍度之方法
在此点上衲不必多讲,大家套用前述之六殊胜及六度来修安忍,便是正确的方法了。
安忍度撮要开示
我们无法完全避开痛苦,但我们可以避免被苦影响我们的心,甚至能把它转化为修行之有利助缘。我们应以菩提心作为动机,思嗔之祸害及忍之利益、依这里所教的方法修忍。现时我们虽未能发真实的菩提心,所以难以马上进入真正的安忍度修持,但我们可以发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级行者之层面上修安忍,这便能令我们于未来具足条件修菩萨层面上之安忍度。
精进度
我们现在讲至六度中的精进度了。衲仍然依《广论》科判来作教授,亦即分为定义、生起愿修精进度的心之方法、精进之类别、修持精进度之方法及精进度撮要开示五者。
精进度之定义
“精进”的意思是懒散的相反,但致力于恶行并不列入精进范围,只有对善行之欢喜雀跃才算入精进之修持。精进是令我们完成善行的原动力,它与精进度之分别在于发心。其它五度之修持,均依赖于精进度作为动力。
生起愿修精进度的心之方法
精进能令我们的成就迅速及广大,懒逸则导致成就慢且小。精进令我们得到证悟,懒逸则阻碍我们证悟。如果具足精进,行者便会朝着一个方向一步步地走,不论遇上什么大苦,他都不会停步,所以最终必会达到目的地,佛境如同探囊取物,而且指日可待。
一个慧力高的人,若有精进,成就轻而易举。若无精进,则反而可能会因自满而停步不前。反过来说,一个慧力低但精进过人的行者,往往却能十分成功地以勤补拙。故此可知,先天的慧力与后天之精进二者之间,以后者为更有价值。
过往的无着祖师,在洞中修持了许多年。在此期间,别说没有本尊化现等奇妙的事发生了,祖师就连一个半个吉祥的梦也未曾有过。可是由于其精进不懈,祖师在苦修十二年后,得见弥勒大士及得其引领至兜率净土学法。密勒日巴大师本为一个杀过人的罪者,可是他透过精进的苦修,最后即身成就。我们格律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士名声虽大,但仍不忘精进。在西藏的奥卡区,现在还能见到祖师礼佛三百五十万拜而致石地被磨出人形凹位的圣迹。以往的这些大师之辈,都因苦行而成就,我们若欲得成就,当然也必须同样地精进而行。
透过参思以上的精进利益及懒逸之祸害,我们便能生起欲修精进度之心。
精进之类别
我们先讲精进之分类,然后教授令精进增长的方法。
三类精进
精进分三种,一为披甲精进,二为摄善法精进,三为饶益有情精进。有关这几点,与安忍度乃至持戒度有许多共通的方面。在《广论》及《入菩萨行论》中,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解释。
披甲精进
这是指菩萨应为了利益众生,乃至单只一位众生,即使去地狱内受苦千千万万年亦甘愿,就如披上了盔甲般,不畏危险及伤害。这种精进是推动我们对任何修行契而不舍的一种美德。有了它,后两种精进便容易生出了。
摄善法精进
对六度等用心地修持,便是“摄善法精进”。
饶益有情精进
为利益众生,我们当作持戒度中所述之十一种利生事业,绝不半途而废。
令精进增长之方法
令精进增长之教法分四部,一为断违缘,二为集顺缘,三为依缘而发勤精进,最后为此训练之效益。
断除不利精进增长之障碍
首先我们讲明障碍之本身,然后才教对治之方法。
不利精进增长之障碍
精进之障碍不外乎三类,一为推延修持,二为因贪着玩乐而不修,三为因自卑、懦弱而不敢修。第一种人,总是有各种借口拖延修行,譬如他们说:“现在忙于世俗工作…”云云。第二种情况是指虽愿修持,但总被俗务分散了精力及专注。第三种情况是指我们见修行难,心生一念:“这种伟大的事,恐怕我没能力胜任!”
对治精进障碍之方法
对治推延,我们当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及三恶道苦。对治贪着自己玩乐,我们思不善业之祸患、慈心、悲心及菩提心。对付懦弱及自卑心,我们应想:“佛陀以前亦不过是与我们一模一样的凡夫,现在他却成为了佛。我和他的分别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有无精进!”,以此念对治该障。
积集有利精进增长之条件
有利精进增长的缘有四种,分别是信心力、坚固力、欢喜力及止息力。
信心力
如何能培养信心力呢?我们应参思业果法,以对因果生信,进而思善业之利益及不善业之祸害,便能生出这种信心。这种信心是令我们堪能精进的一股力量。
坚固力
坚固力是一种自信,它能驱动我们把未竟之事完成。这种自信分为三种。第一,我们应对承担责任有自信,自知不必他人参与,由我们个人来进行自利及利他一切事业。第二,我们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想及众生无力而自己有此能力,便能生起精进之心。第三,我们要有与烦恼搏斗之“好勇斗狠”的心,把烦恼视为冤家,绝不让它把自己压倒。
欢喜力
我们应承继上二力,于最初入于修行时便欢喜地进入。在修行期间,我们应以小孩对游戏之沉迷般,完全忘我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永不言休。
止息力
“精进”并不指极端的疯狂行为。我们固然应精进,但亦必须利用理智。不善巧的行者,就似蚤子般,跳得很高,但最终却仍在原地。善巧的行者则似爬虫,他们一步、一步地走,纵使走得慢,但他们从不停下来,最终也必达目的地。有些人发心时十分勇猛,但他们误解了“精进”之意思,所以在没多久后便把自己折磨至无法再修下去了。如在一开始时把自己磨坏了,健康也失去了,甚至危害生命,以后还有什么条件谈修行呢?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应该有聪明的“战略”,而并非如匹夫之勇。在修行时,应掌握松紧,若在太紧时便应略为松弛一点点,以令自己有后劲继续修下去。
依缘而发勤精进
在具顺缘及除违缘时,我们应谨慎地行精进。什么叫“谨慎”呢?我们必须同时对治烦恼令其消退,同时又要保护自己、攻守双全,否则便可能出现全心全意对治一种烦恼,而在此过程中反而让别的烦恼增长了的不幸情况。此外,我们应如临大敌,严阵以待,一旦稍有烦恼生起之迹象,便犹如睡中有蛇入裤,我们猛然觉醒,马上要把蛇抓着。
训练增长精进之效益
我们当于各学处思其利益及不修之祸患,并于修前努力在心中发起精进。这种精进心,能令我们有力量把任何事轻易地成办,就如微风能把棉花在风中随意吹来吹去的情况。
修持精进度之方法
这一支不必再说了,我们套用前三度所说之模式,配合六殊胜及六…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