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P5

  ..续本文上一页度而修持精进度即是。

  

  精进度撮要开示

  我们必须以菩提心为动机,破除三种违缘、积集四种顺缘,而成就三种精进之修持。现时我们虽未能发真实的菩提心,所以,难以马上进入真正的精进度修持,但我们可以发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级行者之层面上修精进,这便能令我们于未来具足条件修菩萨之精进度。

  

  禅定度

  在共中士道中,我们曾经一度提及了定学,但却没有正式教授。禅定及般若分别与定学及慧学相关。禅定度与小乘定学所修内容基本上一致,只是发心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在对禅定度作教授时,我们仍依前面持戒、安忍及精进度之模式,分五点来讲述。由于后面修止的部份对禅定有更深入的教法,现在衲只会为大家勾画一个修定的粗轮廓而已。

  

  禅定度之定义

  心能安注于一善法之上而不散乱,便是“禅定”之定义。可是,既然外道、佛教中的小乘和大乘都修定,怎样把它们区别呢?这端看其行者发心如何。以外道见发心者,纵使成就了定,也不属佛教范围之修持。有些人为了健康、长寿及世俗上之心境平静而修定,这些也不算是佛法上之修持。以出离心修定,属小乘之定学及解脱之因。若以菩提心为动机修定,便属大乘菩萨之修持,亦即六度中之禅定度及成佛之因。

  

  生起愿修禅定度的心之方法

  禅定有何利益呢?在成就禅定后,我们能把心固定在任何念上。即使在睡眠中,我们仍会有专注力,并会见到许多净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烦恼会自然地减少,所生烦恼力量亦相对变弱,所以我们对外境及欲乐之“免疫力”会增强很多,这是十分有利于成佛的。同时,禅定能引发神通。我们虽不稀罕为自己而得神通,但却可以利用这些神通来利益众生。最究竟的利益是,我们可用禅定支持般若度之修持,以令成佛。

  透过仔细参思以上所说的利益,我们便会产生欲修禅定之心愿。

  

  禅定之类别

  禅定可依好几种方法来分类。若从其层次或体性来说,它可被分为世间及出世间两类。若依作用来说,它有引发身心轻安、引发神通等功德及饶益有情三种。

  

  修禅定度之方法

  这一支的深入内容我们留待后面说止时才讲解,现在不必先说。在正式修禅定度时,我们除了用后面将教的方法外,还应套用前四度所说之模式,配合六殊胜及六度而修持禅定度。

  

  禅定度撮要开示

  在现时我们还未成就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即使修定亦未算是修禅定度。可是,我们应尽力发出相似的菩提心,以这种心尽力尝试修习禅定,这样便能令自己于未来可进入真正的菩萨道禅定度。

  

  般若度

  在共中士道中,我们跳过了慧学之环节未教。现在衲将填补该方面应教而未教的内容,其余内容将在教授修观部份时才讲。

  般若度修学内容与慧学相对应。正中士或小乘所修慧学,主要只在发心上与大乘般若度有分别而已。欲求解脱的人,必须具正戒、定、慧三学。在菩萨道上,行者亦需要完成般若度之慧学修持,方能成就无上佛境。

   衲现在仍依五点之模式教授∶

  

  般若度之定义

  “般若”即“智慧”之意。广义来说,凡对所观察之对象具判别能力,便属智慧之范畴。若从狭义上来说,此处所讲之智慧主要乃指究竟的空性智慧。如果配合菩提心而修智慧,这便是“般若度”。后面将提到的“观”,则是专指与空性见有关的智慧。

  

  生起愿修般若度的心之方法

  要生起愿修般若度的心,便应参思修般若度的利益。修般若度有何好处呢?六度中之前五度修持,好比用金子铸造一个首饰,而般若度之修持则好比在黄金首饰上镶上宝石。即使说世俗上的工艺,例如缝纫或雕刻等,尚需有一定的智力方可做得好,何况佛法呢!若无智慧而单有前五度,就犹如一个四肢健全的盲人,他再走也走不了多远。反过来说,若有智能而缺其它五度,就好比一个眼明的残废人,他虽跛但仍能带领方向。若既有智能,且又具足其它五度,则可说佛境在望了。

  

  般若之类别

  智慧可分为三类,一为通达胜义慧,二为通达世俗慧,三为通达饶益有情慧。

  

  胜义慧

  “胜义慧”是指经教理及经定中观察证得之无我空性实相慧。

  

  世俗慧

  “世俗慧”是指通达佛学、因明、文学、医学及艺术五者之智慧。有人会生疑而问:“我们理应专心于佛学及修持上,为什么有必要通达艺术、文学及医学呢?”这是针对真正的菩萨而说的,大家应谨慎地去理解。我们一辈凡夫若真心想成佛,的确应一心致力于修行,而并不应花太多精神追求世俗学问。菩萨为利益及调伏有情,所以他们必须具备各种能力,这并不同于我们普通凡夫以名利心、耽搁更有意义的修行而追求世俗上的学问。

  

  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是通达能最有效地利益众生的方法之智慧。

  智慧有千千万万种,佛为何只说以上三种呢?这是因为以上三种才与大乘行者有关,其余无关之类别并未被包括在内。

  

  修持般若度之方法

  这一支的深入内容我们留待后面教授观时才讲解,现在先不说。在正式修般若度时,我们除了用后面将教的方法外,还应套用前五度所说之模式,配合六殊胜及六度而修持。

  

  般若度撮要开示

  般若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成佛需要功德与智慧资粮双全,方能证得佛之色身及法身。前五度修持为功德资粮之积集,般若度则为智慧资粮之积集。可是,纵管我们能证得空性慧,若缺了菩提心,慧学仍然不算成佛之因。我们应做及马上可做的――是发相似的菩提心及愿修般若度之欲望,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修慧。这样的话,我们便积下了因,于未来便能正式进入般若度的修行中。

  

  四摄

  六度乃令自己成就之法门,四摄乃进而令他人成熟之善巧方法。四摄分别为布施、爱语、利行及同事四种修持。这部份的开示应分五部而讲,一为其定义,二为其数量,三为其作用,四为其必要性,最后为撮要开示。

  

  四摄之定义

  “布施”之定义与布施度中所说相同。“爱语”是应机而说法之意。“利行”是指协助弟子把教法付诸实行。“同事”是指用身教的方式,自己亦修同样的法,以令他人可以依随。

  

  四摄之数量

  布施能令人生欢喜心,爱语令其学懂教法,利行把他被引导入实修之阶段,同事能起以身作则之作用。四摄刚好完全能满足摄众之需要,不多也不少。此四者少一则不够,增一则多余。

  

  四摄之作用

  布施能令弟子生恭敬心及欢喜心,再劝之以善,必能事半功倍。应机说法能令弟子生信,对其吸收与学习十分有益。利行令弟子轻易地过度而进入实修。同事能树立好榜样,令弟子能坚定地不断修行。

  

  四摄之必要性

  菩提道次第教法并非叫我们以名利心摄受弟子。这里所讲的,是指为了菩萨行之目的,摄受他人入于佛教。在修行至具备合适之师长资格标准时,便应以此四法令他人亦成熟。

  

  四摄之撮要开示

  四摄中的布施,主要是指财布施,例如施予药物等。其它的三摄,其实属于法布施之列。所以,我们在进行四摄时,应如法地依布施之教法去做。

  爱语分为两种,一为随世俗习惯而说,二为随正法教而说。第一种并非指我们应该绮语或闲话家常,而是指应以世俗人能感兴趣的方法,善巧地慢慢引人入道,譬如说我们欢颜地先作问候等,然后才慢慢说入正题。第二种是指要对机说法,具足善巧。对根器低的人,如果我们一开始便说空性妙理,自然作用不大。一方面,我们应授予最适合对方需要的法,但另一方面我们要引起他的兴趣,否则只会徒劳无功。

  单单令弟子明白佛法理论并不足够,我们必须令其进入实修。爱语主要乃指授予理论,利行主要指授予一切其所需要的实践方法,令其可以马上实修。

  如果我们光教而不做,譬如说我们一边教弟子戒杀,自己却天天去钓鱼,这是完全无说服力的,所以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另者,我们必须自己先对所说之法有所体悟,否则所说之法利益不大。

  菩萨之万行,不外乎六度及四摄。若不善巧地运用四摄,我们即使很有资格,亦不一定能利益弟子,所以有资格者当以菩提心为动机而作四摄行。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