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P5

  ..續本文上一頁度而修持精進度即是。

  

  精進度撮要開示

  我們必須以菩提心爲動機,破除叁種違緣、積集四種順緣,而成就叁種精進之修持。現時我們雖未能發真實的菩提心,所以,難以馬上進入真正的精進度修持,但我們可以發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級行者之層面上修精進,這便能令我們于未來具足條件修菩薩之精進度。

  

  禅定度

  在共中士道中,我們曾經一度提及了定學,但卻沒有正式教授。禅定及般若分別與定學及慧學相關。禅定度與小乘定學所修內容基本上一致,只是發心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在對禅定度作教授時,我們仍依前面持戒、安忍及精進度之模式,分五點來講述。由于後面修止的部份對禅定有更深入的教法,現在衲只會爲大家勾畫一個修定的粗輪廓而已。

  

  禅定度之定義

  心能安注于一善法之上而不散亂,便是“禅定”之定義。可是,既然外道、佛教中的小乘和大乘都修定,怎樣把它們區別呢?這端看其行者發心如何。以外道見發心者,縱使成就了定,也不屬佛教範圍之修持。有些人爲了健康、長壽及世俗上之心境平靜而修定,這些也不算是佛法上之修持。以出離心修定,屬小乘之定學及解脫之因。若以菩提心爲動機修定,便屬大乘菩薩之修持,亦即六度中之禅定度及成佛之因。

  

  生起願修禅定度的心之方法

  禅定有何利益呢?在成就禅定後,我們能把心固定在任何念上。即使在睡眠中,我們仍會有專注力,並會見到許多淨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煩惱會自然地減少,所生煩惱力量亦相對變弱,所以我們對外境及欲樂之“免疫力”會增強很多,這是十分有利于成佛的。同時,禅定能引發神通。我們雖不稀罕爲自己而得神通,但卻可以利用這些神通來利益衆生。最究竟的利益是,我們可用禅定支持般若度之修持,以令成佛。

  透過仔細參思以上所說的利益,我們便會産生欲修禅定之心願。

  

  禅定之類別

  禅定可依好幾種方法來分類。若從其層次或體性來說,它可被分爲世間及出世間兩類。若依作用來說,它有引發身心輕安、引發神通等功德及饒益有情叁種。

  

  修禅定度之方法

  這一支的深入內容我們留待後面說止時才講解,現在不必先說。在正式修禅定度時,我們除了用後面將教的方法外,還應套用前四度所說之模式,配合六殊勝及六度而修持禅定度。

  

  禅定度撮要開示

  在現時我們還未成就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即使修定亦未算是修禅定度。可是,我們應盡力發出相似的菩提心,以這種心盡力嘗試修習禅定,這樣便能令自己于未來可進入真正的菩薩道禅定度。

  

  般若度

  在共中士道中,我們跳過了慧學之環節未教。現在衲將填補該方面應教而未教的內容,其余內容將在教授修觀部份時才講。

  般若度修學內容與慧學相對應。正中士或小乘所修慧學,主要只在發心上與大乘般若度有分別而已。欲求解脫的人,必須具正戒、定、慧叁學。在菩薩道上,行者亦需要完成般若度之慧學修持,方能成就無上佛境。

   衲現在仍依五點之模式教授∶

  

  般若度之定義

  “般若”即“智慧”之意。廣義來說,凡對所觀察之對象具判別能力,便屬智慧之範疇。若從狹義上來說,此處所講之智慧主要乃指究竟的空性智慧。如果配合菩提心而修智慧,這便是“般若度”。後面將提到的“觀”,則是專指與空性見有關的智慧。

  

  生起願修般若度的心之方法

  要生起願修般若度的心,便應參思修般若度的利益。修般若度有何好處呢?六度中之前五度修持,好比用金子鑄造一個首飾,而般若度之修持則好比在黃金首飾上鑲上寶石。即使說世俗上的工藝,例如縫紉或雕刻等,尚需有一定的智力方可做得好,何況佛法呢!若無智慧而單有前五度,就猶如一個四肢健全的盲人,他再走也走不了多遠。反過來說,若有智能而缺其它五度,就好比一個眼明的殘廢人,他雖跛但仍能帶領方向。若既有智能,且又具足其它五度,則可說佛境在望了。

  

  般若之類別

  智慧可分爲叁類,一爲通達勝義慧,二爲通達世俗慧,叁爲通達饒益有情慧。

  

  勝義慧

  “勝義慧”是指經教理及經定中觀察證得之無我空性實相慧。

  

  世俗慧

  “世俗慧”是指通達佛學、因明、文學、醫學及藝術五者之智慧。有人會生疑而問:“我們理應專心于佛學及修持上,爲什麼有必要通達藝術、文學及醫學呢?”這是針對真正的菩薩而說的,大家應謹慎地去理解。我們一輩凡夫若真心想成佛,的確應一心致力于修行,而並不應花太多精神追求世俗學問。菩薩爲利益及調伏有情,所以他們必須具備各種能力,這並不同于我們普通凡夫以名利心、耽擱更有意義的修行而追求世俗上的學問。

  

  饒益有情慧

  “饒益有情慧”是通達能最有效地利益衆生的方法之智慧。

  智慧有千千萬萬種,佛爲何只說以上叁種呢?這是因爲以上叁種才與大乘行者有關,其余無關之類別並未被包括在內。

  

  修持般若度之方法

  這一支的深入內容我們留待後面教授觀時才講解,現在先不說。在正式修般若度時,我們除了用後面將教的方法外,還應套用前五度所說之模式,配合六殊勝及六度而修持。

  

  般若度撮要開示

  般若度是極爲重要的一環。成佛需要功德與智慧資糧雙全,方能證得佛之色身及法身。前五度修持爲功德資糧之積集,般若度則爲智慧資糧之積集。可是,縱管我們能證得空性慧,若缺了菩提心,慧學仍然不算成佛之因。我們應做及馬上可做的――是發相似的菩提心及願修般若度之欲望,同時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力修慧。這樣的話,我們便積下了因,于未來便能正式進入般若度的修行中。

  

  四攝

  六度乃令自己成就之法門,四攝乃進而令他人成熟之善巧方法。四攝分別爲布施、愛語、利行及同事四種修持。這部份的開示應分五部而講,一爲其定義,二爲其數量,叁爲其作用,四爲其必要性,最後爲撮要開示。

  

  四攝之定義

  “布施”之定義與布施度中所說相同。“愛語”是應機而說法之意。“利行”是指協助弟子把教法付諸實行。“同事”是指用身教的方式,自己亦修同樣的法,以令他人可以依隨。

  

  四攝之數量

  布施能令人生歡喜心,愛語令其學懂教法,利行把他被引導入實修之階段,同事能起以身作則之作用。四攝剛好完全能滿足攝衆之需要,不多也不少。此四者少一則不夠,增一則多余。

  

  四攝之作用

  布施能令弟子生恭敬心及歡喜心,再勸之以善,必能事半功倍。應機說法能令弟子生信,對其吸收與學習十分有益。利行令弟子輕易地過度而進入實修。同事能樹立好榜樣,令弟子能堅定地不斷修行。

  

  四攝之必要性

  菩提道次第教法並非叫我們以名利心攝受弟子。這裏所講的,是指爲了菩薩行之目的,攝受他人入于佛教。在修行至具備合適之師長資格標准時,便應以此四法令他人亦成熟。

  

  四攝之撮要開示

  四攝中的布施,主要是指財布施,例如施予藥物等。其它的叁攝,其實屬于法布施之列。所以,我們在進行四攝時,應如法地依布施之教法去做。

  愛語分爲兩種,一爲隨世俗習慣而說,二爲隨正法教而說。第一種並非指我們應該绮語或閑話家常,而是指應以世俗人能感興趣的方法,善巧地慢慢引人入道,譬如說我們歡顔地先作問候等,然後才慢慢說入正題。第二種是指要對機說法,具足善巧。對根器低的人,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說空性妙理,自然作用不大。一方面,我們應授予最適合對方需要的法,但另一方面我們要引起他的興趣,否則只會徒勞無功。

  單單令弟子明白佛法理論並不足夠,我們必須令其進入實修。愛語主要乃指授予理論,利行主要指授予一切其所需要的實踐方法,令其可以馬上實修。

  如果我們光教而不做,譬如說我們一邊教弟子戒殺,自己卻天天去釣魚,這是完全無說服力的,所以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另者,我們必須自己先對所說之法有所體悟,否則所說之法利益不大。

  菩薩之萬行,不外乎六度及四攝。若不善巧地運用四攝,我們即使很有資格,亦不一定能利益弟子,所以有資格者當以菩提心爲動機而作四攝行。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