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
戒是一切善德之根本,它能遮止三恶道及令生于三善道。前面讲过布施的许多利益,但布施若不与持戒同行,便只会感召生为龙族之果报等,是故应知持戒之重要性。欲求解脱者,又必须成就戒学,方能进入定学及慧学。欲成佛的人,又必须圆满持戒度。故此,持戒是很重要及很好的修持,我们应乐于其中。
只要我们仔细思维以上及中士道中所说之持戒利益,便会生出愿修持戒度之心。
持戒之类别
持戒主要分三类,即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
律仪戒是限制不让身、语、意作不善业。这类戒是三种戒中最重要者,它有三种层次,一为别解脱戒,二为菩萨戒,三为密戒。别解脱戒本身又分许多种,包括居士之五戒、比丘及比丘尼之具足戒、沙弥及沙弥尼之戒,乃至八关斋戒等。作为上士行者,不可视别解脱戒为分开的一套戒条,因为它们事实上是菩萨戒的一部份。菩萨戒即十八重及四十六轻戒等。密戒则是受过四密续之上二密部灌顶者之戒誓,大家既然还没受过灌顶,衲在这里没必要谈及它们。
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之性质与律仪戒不太相同。凡是善法我们都应修持,这是摄善法戒之精神。六度万行、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或修空性见等,全都属于此戒之范围内。
饶益有情戒
凡利益有情之事,我们都应作,这便是饶益有情戒之精神。如果归纳来说,它们分为十一点:
(1) 对受苦者应令离苦
(2) 对不懂佛法者应开示佛法
(3) 对需助者应施助
(4) 对处危难者应解其危难
(5) 对忧愁者应解其忧愁
(6) 对贫困者应解其贫困
(7) 对无房舍者应施予房舍
(8) 令众生满愿
(9) 对行正道者应予助缘
(10)对行邪道者应引入正道
(11)以神通救度众生
以上之前十点我们能做得到。有关第十一点,我们未必有此能力。即使我们有此能力,亦必须在其它十法不奏效而又无其它办法的前提下,而且更肯定施神通会有利益时,方能进行。有关此点是有许多学问的,但我们暂时只是凡夫,既然大家根本无此能力,现时无必要多说。
修持戒度之方法
此即指持戒时配合六殊胜及其它五度。六殊胜前面已讲过,在此则指依菩提心持戒 —— 心之殊胜;严格要求自己 —— 物之殊胜;为利一切有情而持戒 —— 目的之殊胜;配合空性见而视戒之本身、持戒者及持戒之行为三轮体空 —— 方法之殊胜;回向于自与众生成佛 —— 回向之殊胜,及以欲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之心而持戒 —— 清净之殊胜。配合其它五度,即以身教等令他人学持戒为布施、持戒之本身合戒度、遇上困难不馁为安忍、欢喜雀跃地持戒为精进、一心不乱地持戒合禅定,及以三轮体空见持戒合般若度。
持戒度撮要开示
总结地说,我们应以菩提心为根本,由现在开始努力持戒,尤其是十善业及各个曾受之律仪戒等,更应谨慎防护不令破犯。现时我们虽未能发真实的菩提心,所以难以马上进入真正的持戒度修持,但我们可以发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级行者之层面上修持戒,这便能令我们于未来具足条件修菩萨之持戒度。
安忍度
现在讲至六度中的第三度 —— 安忍度。我们依持戒度之科判模式,分五点讲说。
安忍度之定义
面对任何痛苦及困难皆不被干扰,是为安忍。若配合菩提心而修安忍,即称“安忍度”。
生起愿修安忍度的心之方法
“安忍”与“嗔心”二者,可说是相反词。故此,欲培养愿修安忍度的心者,必须参思嗔心之祸害及安忍之利益。
嗔心是最大的罪业,它能在一刹那间把我们所有功德毁灭。即使我们的修行已经很接近成就,在嗔心一起时,会被打回原形。嗔心能令我们堕于三恶道中,万劫不复。如果嗔恨的对象是佛、菩萨、罗汉、师长或父母,则后果更加不堪想象。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菩萨问佛陀轻慢上师有何果报,佛陀竟然答:“我不敢说!这种果报若说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昏倒!”由此可知,以嗔心对待功德田之果报十分恐怖。虽然恶业可忏,但若不断嗔,则根本未曾根治问题之所在,即使再强的忏罪还是不管用。
就算我们不讲未来生之果报,但说今生,嗔心大者跟自己也过不去,心永不安宁,甚至在嗔恨心发起时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在生妒忌心或慢心时,我们尚且会有判断力,但在生嗔时,我们会连最基本的理智也失去,甚至会杀害自己的父母、至亲。大家勿以为这是夸张,在报章上天天都能读到这类新闻。在人际关系上,脾气坏的人朋友一定不多。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把十个脾气臭的人关在屋内几天,看看他们是结为好友或是打起来了。恐怕多会是后者。
以前我们提过寺院的外墙上开示六道之苦及苦之根源的生死轮回图。在这图的最中心,是一只鸽子、一条蛇及一头猪,这里面的蛇正是表义嗔心。由此可知,嗔心乃令我们于生死六道内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式式的人及其它众生与灾难等,这就好比大地上遍布刺脚的荆棘;我们绝无能力把所有仇乱全都一一降伏,这就好比我们无法造一块能覆盖整片大地的软垫之同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能守住自己的心,令其不生瞋恚,就好比穿上了鞋,不论走到哪里也不怕荆棘了,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造一块能覆盖整片大地的软垫,也不需要把所有仇乱都一一降伏。如果我们能忍,便等于降伏了自己内心中的仇乱。一旦克服了这个大敌,就等于降伏了世上所有敌人。所以安忍是令我们心得安宁之方法。一个堪忍的人,去到哪里都会怡然自得。此外,不论是下士、中士或上士之目标,都可经由安忍而到达。
透过参思以上的瞋之祸害及忍的利益,我们便能生出欲修安忍之心。此外,我们还可想:“众生全曾是我的母亲,我怎可以用瞋心对待母亲呢?”,透过修知母而发起此心。
安忍之类别
安忍分为三类,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定解法忍三者。
耐怨害忍
此分两部份,一为破除不忍怨害,二为破除喜见冤家不幸的心。
破除不忍怨害
这是指对治因怨害而令我们不能安忍的情况。这里面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对我们之快乐的损害,二为对我们之利益的损害。
于快乐受损时之忍
我们由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首先讲不应起嗔的原因,然后说理应以悲心对待加害者之原因。
不应起嗔之原因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参思,一由对方立场考虑,二从后果方面考虑,三由自己的身份立场考虑。
由对方立场考虑
第一,对方亦没有自主可言,他乃由其自己的烦恼所驱使,犹如疯了一般,并非他自己真有选择地来加害我们的。
第二,我们想想加害者是否本来就有害我之特性。如果有,则如火之特性乃热,若我们嗔恨火焰烧伤了自己,这肯定是不合情理的。但如果他没有害我之特性,则其加害之事好比天上忽然出现之云,我们没理由因为乌云而怪罪天空。
第三,譬如说对方是因其自己的嗔心而害我们,我们应嗔恨其嗔心,而不应嗔恨加害者之本人。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用棍打我们,我们应怪挥棍人,没理由反而怪罪棍子。同样地,加害我们的人只好比木棍,其嗔心才是真正的幕后挥棒者,我们要怪也只可怪它。
第四,我们想想为什么对方要加害于我们。这必定是我们于今生或过去生曾加害众生之因所致,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由后果方面考虑
现在我们受到加害,全因自己过往宿业所召。若不能忍,纯属自己之失败,而且更会令以后受到更大的苦。
由身份立场考虑
“嗔心乃下士及中士均不应发,何况我们上士呢!”如是参思,便可见不忍之不合理。
理应以悲心对待加害者之原因
我们幻想一下自己的母亲患了精神病,她举着刀来杀我们,难道我们理应对她生嗔吗?当然不会!我们不但不应生嗔,更应以悲心对待她。同道理,众生乃因烦恼病而加害我们,他们全都是我们过往世的母亲,曾对我们有极大恩德,所以我们不应对其生嗔。
于利益受损时之忍
这部份主要针对别人对我们之名声加害的情况,这分为对我们不作称赞或对我们加以毁谤两种。
于失去名声时之忍
我们从三个角度去想,一为名誉之无意义,二为名誉之祸害,三为失去名声之福份。
名誉之无意义
他人赞我们、夸我们,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名誉不会令我们变长寿或更加美丽,在未来生亦不会对我们有利,所以它本来就是一种没什么具体好处的东西。就算失去了名誉,其实也不是什么大损失。
名誉之祸害
喜好名声不但无利,反而是令我们生出更多烦恼的缘。
失去名声之福份
真心修行的人,本来就不应被名利心所缚。世间八法、喜好名声只会令我们堕于恶道之中。现在有人令我们的名声失去了,由某角度来看,他正是解除我们束缚之恩人,我们不但不应对此生嗔,反而应见其为福份。
被他人毁谤时之忍
毁谤等事,既不能损害我们的身体,亦不能损害我们的心,有何应嗔的道理呢?如果他人之毁谤会令众生不喜欢我们,这仍然不成问题,真心修行的人不关心这些事。如果毁谤会令我们名誉扫地,以致财产或收入受损,这还是没有问题,因为真修行人连这些也不关心。
破除喜见冤家不幸的心
有些人见到仇家享福便会妒忌,见到仇家遇苦则幸灾乐祸,这是不对的。第一,这样想并不会损害仇家,而只会损害到自己,所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第二,我们是发了心的上士,理应赐予众生安乐,哪有见到别人快乐反而不喜的道理呢?这是与慈悲相违的心态。这种心只会令我们的修行…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