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P3

  ..續本文上一頁他。

  戒是一切善德之根本,它能遮止叁惡道及令生于叁善道。前面講過布施的許多利益,但布施若不與持戒同行,便只會感召生爲龍族之果報等,是故應知持戒之重要性。欲求解脫者,又必須成就戒學,方能進入定學及慧學。欲成佛的人,又必須圓滿持戒度。故此,持戒是很重要及很好的修持,我們應樂于其中。

  只要我們仔細思維以上及中士道中所說之持戒利益,便會生出願修持戒度之心。

  

  持戒之類別

  持戒主要分叁類,即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

  律儀戒是限製不讓身、語、意作不善業。這類戒是叁種戒中最重要者,它有叁種層次,一爲別解脫戒,二爲菩薩戒,叁爲密戒。別解脫戒本身又分許多種,包括居士之五戒、比丘及比丘尼之具足戒、沙彌及沙彌尼之戒,乃至八關齋戒等。作爲上士行者,不可視別解脫戒爲分開的一套戒條,因爲它們事實上是菩薩戒的一部份。菩薩戒即十八重及四十六輕戒等。密戒則是受過四密續之上二密部灌頂者之戒誓,大家既然還沒受過灌頂,衲在這裏沒必要談及它們。

  

  攝善法戒

  攝善法戒之性質與律儀戒不太相同。凡是善法我們都應修持,這是攝善法戒之精神。六度萬行、修出離心、修菩提心或修空性見等,全都屬于此戒之範圍內。

  

  饒益有情戒

  凡利益有情之事,我們都應作,這便是饒益有情戒之精神。如果歸納來說,它們分爲十一點:

  

  (1) 對受苦者應令離苦

  (2) 對不懂佛法者應開示佛法

  (3) 對需助者應施助

  (4) 對處危難者應解其危難

  (5) 對憂愁者應解其憂愁

  (6) 對貧困者應解其貧困

  (7) 對無房舍者應施予房舍

  (8) 令衆生滿願

  (9) 對行正道者應予助緣

  (10)對行邪道者應引入正道

  (11)以神通救度衆生

  

  以上之前十點我們能做得到。有關第十一點,我們未必有此能力。即使我們有此能力,亦必須在其它十法不奏效而又無其它辦法的前提下,而且更肯定施神通會有利益時,方能進行。有關此點是有許多學問的,但我們暫時只是凡夫,既然大家根本無此能力,現時無必要多說。

  

  修持戒度之方法

  此即指持戒時配合六殊勝及其它五度。六殊勝前面已講過,在此則指依菩提心持戒 —— 心之殊勝;嚴格要求自己 —— 物之殊勝;爲利一切有情而持戒 —— 目的之殊勝;配合空性見而視戒之本身、持戒者及持戒之行爲叁輪體空 —— 方法之殊勝;回向于自與衆生成佛 —— 回向之殊勝,及以欲除煩惱及所知二障之心而持戒 —— 清淨之殊勝。配合其它五度,即以身教等令他人學持戒爲布施、持戒之本身合戒度、遇上困難不餒爲安忍、歡喜雀躍地持戒爲精進、一心不亂地持戒合禅定,及以叁輪體空見持戒合般若度。

  

  持戒度撮要開示

  總結地說,我們應以菩提心爲根本,由現在開始努力持戒,尤其是十善業及各個曾受之律儀戒等,更應謹慎防護不令破犯。現時我們雖未能發真實的菩提心,所以難以馬上進入真正的持戒度修持,但我們可以發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級行者之層面上修持戒,這便能令我們于未來具足條件修菩薩之持戒度。

  

  安忍度

  現在講至六度中的第叁度 —— 安忍度。我們依持戒度之科判模式,分五點講說。

  

  安忍度之定義

  面對任何痛苦及困難皆不被幹擾,是爲安忍。若配合菩提心而修安忍,即稱“安忍度”。

  

  生起願修安忍度的心之方法

  “安忍”與“嗔心”二者,可說是相反詞。故此,欲培養願修安忍度的心者,必須參思嗔心之禍害及安忍之利益。

  嗔心是最大的罪業,它能在一刹那間把我們所有功德毀滅。即使我們的修行已經很接近成就,在嗔心一起時,會被打回原形。嗔心能令我們墮于叁惡道中,萬劫不複。如果嗔恨的對象是佛、菩薩、羅漢、師長或父母,則後果更加不堪想象。在《金剛手灌頂經》中,大勢至菩薩問佛陀輕慢上師有何果報,佛陀竟然答:“我不敢說!這種果報若說出來的話,連大菩薩都會昏倒!”由此可知,以嗔心對待功德田之果報十分恐怖。雖然惡業可忏,但若不斷嗔,則根本未曾根治問題之所在,即使再強的忏罪還是不管用。

  就算我們不講未來生之果報,但說今生,嗔心大者跟自己也過不去,心永不安甯,甚至在嗔恨心發起時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在生妒忌心或慢心時,我們尚且會有判斷力,但在生嗔時,我們會連最基本的理智也失去,甚至會殺害自己的父母、至親。大家勿以爲這是誇張,在報章上天天都能讀到這類新聞。在人際關系上,脾氣壞的人朋友一定不多。不信的話,我們可以把十個脾氣臭的人關在屋內幾天,看看他們是結爲好友或是打起來了。恐怕多會是後者。

  以前我們提過寺院的外牆上開示六道之苦及苦之根源的生死輪回圖。在這圖的最中心,是一只鴿子、一條蛇及一頭豬,這裏面的蛇正是表義嗔心。由此可知,嗔心乃令我們于生死六道內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這個世界上,有形形式式的人及其它衆生與災難等,這就好比大地上遍布刺腳的荊棘;我們絕無能力把所有仇亂全都一一降伏,這就好比我們無法造一塊能覆蓋整片大地的軟墊之同道理。可是如果我們能守住自己的心,令其不生瞋恚,就好比穿上了鞋,不論走到哪裏也不怕荊棘了,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造一塊能覆蓋整片大地的軟墊,也不需要把所有仇亂都一一降伏。如果我們能忍,便等于降伏了自己內心中的仇亂。一旦克服了這個大敵,就等于降伏了世上所有敵人。所以安忍是令我們心得安甯之方法。一個堪忍的人,去到哪裏都會怡然自得。此外,不論是下士、中士或上士之目標,都可經由安忍而到達。

  透過參思以上的瞋之禍害及忍的利益,我們便能生出欲修安忍之心。此外,我們還可想:“衆生全曾是我的母親,我怎可以用瞋心對待母親呢?”,透過修知母而發起此心。

  

  安忍之類別

  安忍分爲叁類,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定解法忍叁者。

  

  耐怨害忍

  此分兩部份,一爲破除不忍怨害,二爲破除喜見冤家不幸的心。

  

  破除不忍怨害

  這是指對治因怨害而令我們不能安忍的情況。這裏面又分爲兩種情況,一爲對我們之快樂的損害,二爲對我們之利益的損害。

  

  于快樂受損時之忍

  我們由兩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首先講不應起嗔的原因,然後說理應以悲心對待加害者之原因。

  

  不應起嗔之原因

  我們可以從叁個方面參思,一由對方立場考慮,二從後果方面考慮,叁由自己的身份立場考慮。

  

  由對方立場考慮

   第一,對方亦沒有自主可言,他乃由其自己的煩惱所驅使,猶如瘋了一般,並非他自己真有選擇地來加害我們的。

  第二,我們想想加害者是否本來就有害我之特性。如果有,則如火之特性乃熱,若我們嗔恨火焰燒傷了自己,這肯定是不合情理的。但如果他沒有害我之特性,則其加害之事好比天上忽然出現之雲,我們沒理由因爲烏雲而怪罪天空。

  第叁,譬如說對方是因其自己的嗔心而害我們,我們應嗔恨其嗔心,而不應嗔恨加害者之本人。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用棍打我們,我們應怪揮棍人,沒理由反而怪罪棍子。同樣地,加害我們的人只好比木棍,其嗔心才是真正的幕後揮棒者,我們要怪也只可怪它。

  第四,我們想想爲什麼對方要加害于我們。這必定是我們于今生或過去生曾加害衆生之因所致,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由後果方面考慮

  現在我們受到加害,全因自己過往宿業所召。若不能忍,純屬自己之失敗,而且更會令以後受到更大的苦。

  

  由身份立場考慮

  “嗔心乃下士及中士均不應發,何況我們上士呢!”如是參思,便可見不忍之不合理。

  

  理應以悲心對待加害者之原因

  我們幻想一下自己的母親患了精神病,她舉著刀來殺我們,難道我們理應對她生嗔嗎?當然不會!我們不但不應生嗔,更應以悲心對待她。同道理,衆生乃因煩惱病而加害我們,他們全都是我們過往世的母親,曾對我們有極大恩德,所以我們不應對其生嗔。

  

  于利益受損時之忍

  這部份主要針對別人對我們之名聲加害的情況,這分爲對我們不作稱贊或對我們加以毀謗兩種。

  

  于失去名聲時之忍

  我們從叁個角度去想,一爲名譽之無意義,二爲名譽之禍害,叁爲失去名聲之福份。

  

  名譽之無意義

  他人贊我們、誇我們,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名譽不會令我們變長壽或更加美麗,在未來生亦不會對我們有利,所以它本來就是一種沒什麼具體好處的東西。就算失去了名譽,其實也不是什麼大損失。

  

  名譽之禍害

  喜好名聲不但無利,反而是令我們生出更多煩惱的緣。

  

  失去名聲之福份

  真心修行的人,本來就不應被名利心所縛。世間八法、喜好名聲只會令我們墮于惡道之中。現在有人令我們的名聲失去了,由某角度來看,他正是解除我們束縛之恩人,我們不但不應對此生嗔,反而應見其爲福份。

  

   被他人毀謗時之忍

  毀謗等事,既不能損害我們的身體,亦不能損害我們的心,有何應嗔的道理呢?如果他人之毀謗會令衆生不喜歡我們,這仍然不成問題,真心修行的人不關心這些事。如果毀謗會令我們名譽掃地,以致財産或收入受損,這還是沒有問題,因爲真修行人連這些也不關心。

  

  破除喜見冤家不幸的心

  有些人見到仇家享福便會妒忌,見到仇家遇苦則幸災樂禍,這是不對的。第一,這樣想並不會損害仇家,而只會損害到自己,所以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第二,我們是發了心的上士,理應賜予衆生安樂,哪有見到別人快樂反而不喜的道理呢?這是與慈悲相違的心態。這種心只會令我們的修行…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