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敗,別無其它可能性。
安受苦忍
前說之耐怨害忍,乃指面對衆生的加害之安忍。“安受苦忍”則指對其他自然發生之苦的安忍。此處分叁支來講釋,一爲對待苦境之態度,二爲培養安受苦忍之方法,叁爲應安然對待之苦門。
對苦境之態度
在遇上困境及苦難折磨時,我們應思考其解決方法。這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爲有解決方法,二爲無解決方法。如果問題可以解決,我們便理應積極致力于解決問題上,沒什麼理由反而把精神花在憂慮上。如果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再憂慮也沒有用,最實在的態度是處之泰然。
培養安受苦忍之方法
培養安受苦忍之法分兩種。第一,我們不應視苦境爲負面。第二,我們參思應忍苦的原因。現在我們把這兩種方法分別教授。
破除執苦爲苦之心態
剛才說過,對不能解決之苦,我們再擔心也沒用。如果我們把心專注于這苦之上,反而會令本來已經苦的處境苦上加苦,令本來的小苦變得更大。在我們不能改變客觀的外境時,便只好改變自己的心境。所以,若遇上了苦境,反正解決不了,倒不如安然對待。
參思理應忍苦之原因
我們在參思應忍苦的原因時有叁種對象,一爲苦之功德,二爲忍苦之利益,叁爲苦之訓練作用。
苦之功德
若從正面的態度思考,苦其實可被轉化爲修行之助緣而有很大的良性作用。苦之功德有五:
(1) 若無苦事則出離心無從生起,所以苦有令解脫之作用。
(2) 在受苦時傲慢心便無從生起,所以苦有破除傲慢之作用。
(3) 在受苦時,由于知其因由何出,便會生欲斷惡之心,所以苦有斷除作惡之作用。
(4) 在受苦時,自然會希求安樂,又由知樂由善所生,便願作善業,所以苦有鼓勵作善之作用。
(5) 于自己受苦時,能推己及人而知衆生之苦,故能生悲心,所以苦有引發悲心之作用。
忍苦之利益
安忍之利益在前面已說,此處把利益用另一種方法分爲兩支而參思。
能得解脫等之利益
我們從無始以往以來,亦經曆過不少大苦,但卻未能因此而得益。現在我們經曆少許痛苦,但若能轉化它爲修忍之方便,便能達到自利及利他等目的,所以這是好事。
能遮止無量大苦之利益
借著現前的人間小苦,我們可以永久脫離無邊之生死大苦,所以這是很令人歡喜的事情。
苦之訓練作用
透過經曆及忍受小苦,我們漸次便能忍受大苦,乃至後來能把苦視爲修行之助緣,不但對苦不畏懼,反而會越戰越勇。所以,苦能訓練我們加強忍受力,令修行更有力量。
應安然對待之苦門
我們對苦必須安忍,亦應對其來源以忍待之,譬如說我們爲了利益有情,便自然會在此過程中遇到苦難。對這些事業所生之苦,我們應當忍受。
定解法忍
“定解法忍”是指甘願作對佛法之聞、思、修而不生疲累、厭倦或不安。我們應該要有耐心、不辭勞苦而對叁士道、八萬四千法門一一遍學,以産生通達。如果我們一看到禅坐的座墊便想偷懶或覺得心煩,便是由于缺乏了這一種安忍心。
修安忍度之方法
在此點上衲不必多講,大家套用前述之六殊勝及六度來修安忍,便是正確的方法了。
安忍度撮要開示
我們無法完全避開痛苦,但我們可以避免被苦影響我們的心,甚至能把它轉化爲修行之有利助緣。我們應以菩提心作爲動機,思嗔之禍害及忍之利益、依這裏所教的方法修忍。現時我們雖未能發真實的菩提心,所以難以馬上進入真正的安忍度修持,但我們可以發起相似之菩提心,而在初級行者之層面上修安忍,這便能令我們于未來具足條件修菩薩層面上之安忍度。
精進度
我們現在講至六度中的精進度了。衲仍然依《廣論》科判來作教授,亦即分爲定義、生起願修精進度的心之方法、精進之類別、修持精進度之方法及精進度撮要開示五者。
精進度之定義
“精進”的意思是懶散的相反,但致力于惡行並不列入精進範圍,只有對善行之歡喜雀躍才算入精進之修持。精進是令我們完成善行的原動力,它與精進度之分別在于發心。其它五度之修持,均依賴于精進度作爲動力。
生起願修精進度的心之方法
精進能令我們的成就迅速及廣大,懶逸則導致成就慢且小。精進令我們得到證悟,懶逸則阻礙我們證悟。如果具足精進,行者便會朝著一個方向一步步地走,不論遇上什麼大苦,他都不會停步,所以最終必會達到目的地,佛境如同探囊取物,而且指日可待。
一個慧力高的人,若有精進,成就輕而易舉。若無精進,則反而可能會因自滿而停步不前。反過來說,一個慧力低但精進過人的行者,往往卻能十分成功地以勤補拙。故此可知,先天的慧力與後天之精進二者之間,以後者爲更有價值。
過往的無著祖師,在洞中修持了許多年。在此期間,別說沒有本尊化現等奇妙的事發生了,祖師就連一個半個吉祥的夢也未曾有過。可是由于其精進不懈,祖師在苦修十二年後,得見彌勒大士及得其引領至兜率淨土學法。密勒日巴大師本爲一個殺過人的罪者,可是他透過精進的苦修,最後即身成就。我們格律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士名聲雖大,但仍不忘精進。在西藏的奧卡區,現在還能見到祖師禮佛叁百五十萬拜而致石地被磨出人形凹位的聖迹。以往的這些大師之輩,都因苦行而成就,我們若欲得成就,當然也必須同樣地精進而行。
透過參思以上的精進利益及懶逸之禍害,我們便能生起欲修精進度之心。
精進之類別
我們先講精進之分類,然後教授令精進增長的方法。
叁類精進
精進分叁種,一爲披甲精進,二爲攝善法精進,叁爲饒益有情精進。有關這幾點,與安忍度乃至持戒度有許多共通的方面。在《廣論》及《入菩薩行論》中,對這些內容有深入的解釋。
披甲精進
這是指菩薩應爲了利益衆生,乃至單只一位衆生,即使去地獄內受苦千千萬萬年亦甘願,就如披上了盔甲般,不畏危險及傷害。這種精進是推動我們對任何修行契而不舍的一種美德。有了它,後兩種精進便容易生出了。
攝善法精進
對六度等用心地修持,便是“攝善法精進”。
饒益有情精進
爲利益衆生,我們當作持戒度中所述之十一種利生事業,絕不半途而廢。
令精進增長之方法
令精進增長之教法分四部,一爲斷違緣,二爲集順緣,叁爲依緣而發勤精進,最後爲此訓練之效益。
斷除不利精進增長之障礙
首先我們講明障礙之本身,然後才教對治之方法。
不利精進增長之障礙
精進之障礙不外乎叁類,一爲推延修持,二爲因貪著玩樂而不修,叁爲因自卑、懦弱而不敢修。第一種人,總是有各種借口拖延修行,譬如他們說:“現在忙于世俗工作…”雲雲。第二種情況是指雖願修持,但總被俗務分散了精力及專注。第叁種情況是指我們見修行難,心生一念:“這種偉大的事,恐怕我沒能力勝任!”
對治精進障礙之方法
對治推延,我們當思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及叁惡道苦。對治貪著自己玩樂,我們思不善業之禍患、慈心、悲心及菩提心。對付懦弱及自卑心,我們應想:“佛陀以前亦不過是與我們一模一樣的凡夫,現在他卻成爲了佛。我和他的分別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有無精進!”,以此念對治該障。
積集有利精進增長之條件
有利精進增長的緣有四種,分別是信心力、堅固力、歡喜力及止息力。
信心力
如何能培養信心力呢?我們應參思業果法,以對因果生信,進而思善業之利益及不善業之禍害,便能生出這種信心。這種信心是令我們堪能精進的一股力量。
堅固力
堅固力是一種自信,它能驅動我們把未竟之事完成。這種自信分爲叁種。第一,我們應對承擔責任有自信,自知不必他人參與,由我們個人來進行自利及利他一切事業。第二,我們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想及衆生無力而自己有此能力,便能生起精進之心。第叁,我們要有與煩惱搏鬥之“好勇鬥狠”的心,把煩惱視爲冤家,絕不讓它把自己壓倒。
歡喜力
我們應承繼上二力,于最初入于修行時便歡喜地進入。在修行期間,我們應以小孩對遊戲之沈迷般,完全忘我地投入其中,樂此不疲,永不言休。
止息力
“精進”並不指極端的瘋狂行爲。我們固然應精進,但亦必須利用理智。不善巧的行者,就似蚤子般,跳得很高,但最終卻仍在原地。善巧的行者則似爬蟲,他們一步、一步地走,縱使走得慢,但他們從不停下來,最終也必達目的地。有些人發心時十分勇猛,但他們誤解了“精進”之意思,所以在沒多久後便把自己折磨至無法再修下去了。如在一開始時把自己磨壞了,健康也失去了,甚至危害生命,以後還有什麼條件談修行呢?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有聰明的“戰略”,而並非如匹夫之勇。在修行時,應掌握松緊,若在太緊時便應略爲松弛一點點,以令自己有後勁繼續修下去。
依緣而發勤精進
在具順緣及除違緣時,我們應謹慎地行精進。什麼叫“謹慎”呢?我們必須同時對治煩惱令其消退,同時又要保護自己、攻守雙全,否則便可能出現全心全意對治一種煩惱,而在此過程中反而讓別的煩惱增長了的不幸情況。此外,我們應如臨大敵,嚴陣以待,一旦稍有煩惱生起之迹象,便猶如睡中有蛇入褲,我們猛然覺醒,馬上要把蛇抓著。
訓練增長精進之效益
我們當于各學處思其利益及不修之禍患,並于修前努力在心中發起精進。這種精進心,能令我們有力量把任何事輕易地成辦,就如微風能把棉花在風中隨意吹來吹去的情況。
修持精進度之方法
這一支不必再說了,我們套用前叁度所說之模式,配合六殊勝及六…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