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别解释。
法布施
任何令对方明白佛法之意义的语言等,皆为法布施。举凡升座说法、传法、灌顶、口传及教授佛法等行为,皆算入法布施之列。老和尚教小沙弥学字母的行为,也是法布施。在历史上,有许多大师曾与其友人或弟子通信,这些信的内容全为佛法义理,所以亦属法布施。事实上,诸如龙树祖师及宗喀巴祖师的某些书信内容,在后世被结集成论,对佛教影响甚大。
刚才虽说过居士应以财布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居士完全没机会作法布施。我们勿以为升座说法才算是法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向人说及一些因果或善业之道理,或者劝人戒杀,或者讲一些有关慈悲的道理,只要内容符合佛法,即使根本未提过“佛”或“法”这两个字,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种。此外,我们在诵读经文时,可以观想有天界或非人众生在听经,这也算是法布施。如果在诵经时刚巧有些昆虫或小动物听到诵经声,这也是法布施。大家勿小看这种法布施的力量,现在衲为大家说一个故事∶龙树祖师有大声诵经的习惯,在祖师之居处屋顶有一只鸽子,牠长年听到祖师之诵经声,在牠死后转生为人,并能记得前生之事,更找到了龙树祖师而拜入其门下。这个人后来称为“龙觉”(Nagabodhi),他亦成为了一位佛法大师。由此可知,单单为昆虫诵经持咒,也是法布施,而且其利益亦不可思议。
作法布施有几点必须注意∶所说之法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必须对机。对小乘根器者说大乘法,或对大乘根器者劝发小乘心,或对未受灌顶者讲及密法,全都是法殊胜但说法不善巧之例子。此外,传授危害众生之邪咒或邪法,不算是法布施。
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是指令众生免于危难及病苦等,譬如说我们放生或对有病的生命施予照顾便是。顺带一提,对无面临危险者所施之“助”,不算无畏布施,譬如说有些人把观赏鱼买来放生,衲就怀疑这算不算是无畏布施了。
除了是成佛的因以外,无畏布施也是令我们长寿的因。欲求长寿的人,最宜多作这种布施了。
财布施
财布施并不是狭指给予钱财,而包括任何实质的东西。财布施之教法内容较多,所以它分为两大支,一为真实财布施,二为在心中作财布施。
真实财布施
这里又分三点讲说,一说财布施的方法,二说在不舍得布施时之正确做法,三为对治布施之障碍。
财布施之方法
我们分开财施之对象、财施之心、财施之方法及财施之物品这四点来讲。
财布施之对象
《广论》中把对象归纳为十种,即亲友、仇人、陌生人、有德者、有过者、比自低者、与自己平等地位者、比自己高者、富者及贫者。简单来说,任何有情皆可以是布施之对象,这包括非人和动物等。
财布施之心
对所作之事,应想作是为圆满布施度而作。于所施物,应视为非己有而只是暂时拥有而作施。对受者,应视为助我们圆满布施度之大恩人。同时,应断除不清净之动机等。
财布施之方式
我们不应抢东西来作布施,亦不可故意令受者起烦恼或以此要挟受者答应什么事,也不可对受者轻视或冷言冷语等。有些人在给予他人帮助时,故意要对方等上半天,然后把受者视为乞丐似的,这是很不好的行为。
在行施时,应恭敬地给予。有关这一点,古印度君主是很好的模范。他们在兴大布施时,并非随便遣仆人派东西,而必定会亲手把物品派予受者,这是很好的一种布施行式。
财布施之物品
有关何者可舍、何者不宜施予,是很有学问的。现在我们先总括地讲一讲其分别,然后才说个别细节。
判断所施物恰当与否之准则
简略地说,凡能令受者之烦恼增加或对他有害者便不应施,凡对受者有真正好处者,我们才应舍予,否则便违反了布施之意义。
恰当及不当之所施物
所施物品可被分为内物及外物两类。现在先说内物。
内物
“内物”是指自己的身体。在不适合之时间、为了不当的理由及对不当之对象,我们皆不应舍身。在初修时,我们可能一时发起了猛厉心,但境界却未修至足够层次,若一时冲动而施身,相对来说只有很小的利益,却牺牲了这个能作广大利生事业的圆满人身,这会是弊多于利的情况,反而成为了修行之障碍,所以在初修时不应舍身。有时候会有外道或魔众为了坏的目的而求行者之身,这不是求者真有需要,而只是为了挑战我们、故意令我们的修行中断或捣乱。在这些情况下,不舍身并无过失。如果有疯子来求,他们并无真实需要,而只是精神错乱而已,我们在此情况下亦不应舍身。
外物
我们把这支分为不应舍及应舍两类来讲。
不应舍外物之情况
在不恰当的时间,我们不应布施外物,譬如说我们不应在午后对过午不食的僧人布施食物等。
对不恰当的求者,我们亦不可舍,譬如说我们不应对吃素者施予肉,或对病了而应戒食者我们不应予食。
如果有人来求施我们正在修持的经书,我们虽无悭吝心,但却必须靠此经书学习成佛之道,此外又别无另一本了,此时不施是没过失的,否则便利益了一人少许,但牺牲了一切有情之大利。以上是经典上举的例子,这是针对经书缺乏之情况而说的。衲在六零年代,便带着今天所用的这本《广论》徒步走到印度求学,全程经书从未离身,连睡觉时都把它放在头顶。在该年代,经书是极珍贵的东西,人们对经论极为尊重。在现今年代,经书到处都有,所以大概不会有这方面的两难情况出现。讽刺的是,到了近年随处都可买到经书,但人们对经论的尊重却越来越少了。
除上述例子外,有某些东西若我们布施反而不对,这类不恰当的施物包括自己的父母、坏了的食品及出家人之三衣等。出家人之袈裟等不应离身,若有人来求,我们不施并非出于悭吝,而是因为它们有别的重大意义,所以不施并不违学处。西藏及古印度的出家人,另有一小佛像、一本经书及一个小塔,这些都是至死方离身的重要物品。僧人保存这些物品是为了敬佛,表义与佛片刻不分离的意思,所以这些物品不可随便施予,否则反而有违戒律。上师所赐之特殊信物,亦相当于此类不恰当施物。
此外,若有人求毒品或武器等,以达到自杀或杀生之目的,我们不施反而才是正确的行为。
应舍外物之情况
这一点没太多可说。只要不是以上的不当情况及对象等,我们便应行施。此外我们还需运用智慧,譬如说求有毒性物品者是为了医某种病,或求刀者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并不是想去害人,我们便应施予。如果同时有二人来求施,我们能力不足以满足二人之愿,应施予较有需要者。有关这些细节,大概不必多说了。
在不舍得布施时之正确做法
在生悭吝心时,应思无常及布施之利益等。若实在不能施,亦应有礼貌地对求者说:“我现在之修行心薄弱,暂时未能办到,希望您别生烦恼!”等语。
对治布施障碍之方法
不愿布施有四种常见之可能性,第一是因为没有布施之习惯,二为因自己贫乏,三为因贪迷该物,四为不知布施利益。
对第一种障碍,我们应想:“现在我不愿布施,乃因过去缺乏串习所致。若现在不开始练习,以后又将会遇上同样的困难!”这样便可生起欲施之心愿。
第二种情况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我们说自己因为贫困,所以无能力布施,可是真实情况却正因我们未曾布施,所以才感得贫困之果报。要对治贫穷,并不是应悭贪,反而更加要多作布施。如是地想通了这道理,便能对付这种障碍。
第三种障碍是沉迷耽着,见可施之物极为可爱,所以便不舍得施舍。于此障碍,我们当思六道之本质为苦,并无真乐,而断此执爱。
对第四种障碍,我们应常思布施之利益。
在心中作财布施
无力作真实财布施者,可在心中观想。透过这种观想亦能生布施功德,而且亦积集了善因,于将来便会有能力真实作施。由于这种观想有很大利益,有能力作真实财施者,也应该常在心中观自己作财布施。
布施度撮要开示
若如法地作布施,其本身便具足六度在内。在布施时,乃至把布施功德回向,是为布施度。如理而作便是持戒。于行施时,我们心甘情愿承受各种苦,是为安忍。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施,是精进。一心不乱专注于此事上,是禅定。以三轮体空见作施,见施者、受者及施之行为皆无自性,是般若。在作其它五度时,每一度亦是涵括六度的,我们余此类推即可,到时就不再重复讲了。
总之,我们应多思及无常、悭贪之祸害及布施之利益,以菩提心为动机,以刚才所学的正确方法而行布施,这便是布施度之修持了。
持戒度
持戒度分五部份讲说,一为其定义,二为生起愿修持戒度的心之方法,三为持戒之类别,四为修持戒度之方法,五为持戒度撮要开示。
持戒度之定义
布施之精神在于施予,而现在说的持戒度之精神在于遮止。“持戒”并非单指一条条的戒规,凡对损害众生之念头,或由此念所发之言行,生出欲断除之心,便是“持戒”。所以,持戒之关键并不只是戒规,而在于此遮止的心。
在下士道中我们讲过十善业及皈依学处,在中士道中又讲了戒学,为什么在上士道中又再次讲戒呢?这是因为三者之发心及目的不同,下士以为利来世之心修十善业等,中士以求解脱之心修戒学,上士则以菩提心为基础持戒。由于此原因,持戒并不一定是持戒度,光是不去做某些事亦非持戒度修持,必须是依菩提心而修习断除害他之心,直至其圆满,方堪称“持戒度”。
生起愿修持戒度的心之方法
我们自己永不会愿意受到别人的伤害,推己及人,其它众生亦不愿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应遮止害他之心。
在今生中,善持戒者永远会是平静的,而且心中十分安乐自在。由于他的自制能力及不害众生之心,别的众生都自然会乐于亲近…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