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解釋。
法布施
任何令對方明白佛法之意義的語言等,皆爲法布施。舉凡升座說法、傳法、灌頂、口傳及教授佛法等行爲,皆算入法布施之列。老和尚教小沙彌學字母的行爲,也是法布施。在曆史上,有許多大師曾與其友人或弟子通信,這些信的內容全爲佛法義理,所以亦屬法布施。事實上,諸如龍樹祖師及宗喀巴祖師的某些書信內容,在後世被結集成論,對佛教影響甚大。
剛才雖說過居士應以財布施爲主,但這並不是說居士完全沒機會作法布施。我們勿以爲升座說法才算是法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向人說及一些因果或善業之道理,或者勸人戒殺,或者講一些有關慈悲的道理,只要內容符合佛法,即使根本未提過“佛”或“法”這兩個字,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種。此外,我們在誦讀經文時,可以觀想有天界或非人衆生在聽經,這也算是法布施。如果在誦經時剛巧有些昆蟲或小動物聽到誦經聲,這也是法布施。大家勿小看這種法布施的力量,現在衲爲大家說一個故事∶龍樹祖師有大聲誦經的習慣,在祖師之居處屋頂有一只鴿子,牠長年聽到祖師之誦經聲,在牠死後轉生爲人,並能記得前生之事,更找到了龍樹祖師而拜入其門下。這個人後來稱爲“龍覺”(Nagabodhi),他亦成爲了一位佛法大師。由此可知,單單爲昆蟲誦經持咒,也是法布施,而且其利益亦不可思議。
作法布施有幾點必須注意∶所說之法必須正確無誤,而且必須對機。對小乘根器者說大乘法,或對大乘根器者勸發小乘心,或對未受灌頂者講及密法,全都是法殊勝但說法不善巧之例子。此外,傳授危害衆生之邪咒或邪法,不算是法布施。
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是指令衆生免于危難及病苦等,譬如說我們放生或對有病的生命施予照顧便是。順帶一提,對無面臨危險者所施之“助”,不算無畏布施,譬如說有些人把觀賞魚買來放生,衲就懷疑這算不算是無畏布施了。
除了是成佛的因以外,無畏布施也是令我們長壽的因。欲求長壽的人,最宜多作這種布施了。
財布施
財布施並不是狹指給予錢財,而包括任何實質的東西。財布施之教法內容較多,所以它分爲兩大支,一爲真實財布施,二爲在心中作財布施。
真實財布施
這裏又分叁點講說,一說財布施的方法,二說在不舍得布施時之正確做法,叁爲對治布施之障礙。
財布施之方法
我們分開財施之對象、財施之心、財施之方法及財施之物品這四點來講。
財布施之對象
《廣論》中把對象歸納爲十種,即親友、仇人、陌生人、有德者、有過者、比自低者、與自己平等地位者、比自己高者、富者及貧者。簡單來說,任何有情皆可以是布施之對象,這包括非人和動物等。
財布施之心
對所作之事,應想作是爲圓滿布施度而作。于所施物,應視爲非己有而只是暫時擁有而作施。對受者,應視爲助我們圓滿布施度之大恩人。同時,應斷除不清淨之動機等。
財布施之方式
我們不應搶東西來作布施,亦不可故意令受者起煩惱或以此要挾受者答應什麼事,也不可對受者輕視或冷言冷語等。有些人在給予他人幫助時,故意要對方等上半天,然後把受者視爲乞丐似的,這是很不好的行爲。
在行施時,應恭敬地給予。有關這一點,古印度君主是很好的模範。他們在興大布施時,並非隨便遣仆人派東西,而必定會親手把物品派予受者,這是很好的一種布施行式。
財布施之物品
有關何者可舍、何者不宜施予,是很有學問的。現在我們先總括地講一講其分別,然後才說個別細節。
判斷所施物恰當與否之准則
簡略地說,凡能令受者之煩惱增加或對他有害者便不應施,凡對受者有真正好處者,我們才應舍予,否則便違反了布施之意義。
恰當及不當之所施物
所施物品可被分爲內物及外物兩類。現在先說內物。
內物
“內物”是指自己的身體。在不適合之時間、爲了不當的理由及對不當之對象,我們皆不應舍身。在初修時,我們可能一時發起了猛厲心,但境界卻未修至足夠層次,若一時沖動而施身,相對來說只有很小的利益,卻犧牲了這個能作廣大利生事業的圓滿人身,這會是弊多于利的情況,反而成爲了修行之障礙,所以在初修時不應舍身。有時候會有外道或魔衆爲了壞的目的而求行者之身,這不是求者真有需要,而只是爲了挑戰我們、故意令我們的修行中斷或搗亂。在這些情況下,不舍身並無過失。如果有瘋子來求,他們並無真實需要,而只是精神錯亂而已,我們在此情況下亦不應舍身。
外物
我們把這支分爲不應舍及應舍兩類來講。
不應舍外物之情況
在不恰當的時間,我們不應布施外物,譬如說我們不應在午後對過午不食的僧人布施食物等。
對不恰當的求者,我們亦不可舍,譬如說我們不應對吃素者施予肉,或對病了而應戒食者我們不應予食。
如果有人來求施我們正在修持的經書,我們雖無悭吝心,但卻必須靠此經書學習成佛之道,此外又別無另一本了,此時不施是沒過失的,否則便利益了一人少許,但犧牲了一切有情之大利。以上是經典上舉的例子,這是針對經書缺乏之情況而說的。衲在六零年代,便帶著今天所用的這本《廣論》徒步走到印度求學,全程經書從未離身,連睡覺時都把它放在頭頂。在該年代,經書是極珍貴的東西,人們對經論極爲尊重。在現今年代,經書到處都有,所以大概不會有這方面的兩難情況出現。諷刺的是,到了近年隨處都可買到經書,但人們對經論的尊重卻越來越少了。
除上述例子外,有某些東西若我們布施反而不對,這類不恰當的施物包括自己的父母、壞了的食品及出家人之叁衣等。出家人之袈裟等不應離身,若有人來求,我們不施並非出于悭吝,而是因爲它們有別的重大意義,所以不施並不違學處。西藏及古印度的出家人,另有一小佛像、一本經書及一個小塔,這些都是至死方離身的重要物品。僧人保存這些物品是爲了敬佛,表義與佛片刻不分離的意思,所以這些物品不可隨便施予,否則反而有違戒律。上師所賜之特殊信物,亦相當于此類不恰當施物。
此外,若有人求毒品或武器等,以達到自殺或殺生之目的,我們不施反而才是正確的行爲。
應舍外物之情況
這一點沒太多可說。只要不是以上的不當情況及對象等,我們便應行施。此外我們還需運用智慧,譬如說求有毒性物品者是爲了醫某種病,或求刀者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並不是想去害人,我們便應施予。如果同時有二人來求施,我們能力不足以滿足二人之願,應施予較有需要者。有關這些細節,大概不必多說了。
在不舍得布施時之正確做法
在生悭吝心時,應思無常及布施之利益等。若實在不能施,亦應有禮貌地對求者說:“我現在之修行心薄弱,暫時未能辦到,希望您別生煩惱!”等語。
對治布施障礙之方法
不願布施有四種常見之可能性,第一是因爲沒有布施之習慣,二爲因自己貧乏,叁爲因貪迷該物,四爲不知布施利益。
對第一種障礙,我們應想:“現在我不願布施,乃因過去缺乏串習所致。若現在不開始練習,以後又將會遇上同樣的困難!”這樣便可生起欲施之心願。
第二種情況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我們說自己因爲貧困,所以無能力布施,可是真實情況卻正因我們未曾布施,所以才感得貧困之果報。要對治貧窮,並不是應悭貪,反而更加要多作布施。如是地想通了這道理,便能對付這種障礙。
第叁種障礙是沈迷耽著,見可施之物極爲可愛,所以便不舍得施舍。于此障礙,我們當思六道之本質爲苦,並無真樂,而斷此執愛。
對第四種障礙,我們應常思布施之利益。
在心中作財布施
無力作真實財布施者,可在心中觀想。透過這種觀想亦能生布施功德,而且亦積集了善因,于將來便會有能力真實作施。由于這種觀想有很大利益,有能力作真實財施者,也應該常在心中觀自己作財布施。
布施度撮要開示
若如法地作布施,其本身便具足六度在內。在布施時,乃至把布施功德回向,是爲布施度。如理而作便是持戒。于行施時,我們心甘情願承受各種苦,是爲安忍。樂此不疲地致力于施,是精進。一心不亂專注于此事上,是禅定。以叁輪體空見作施,見施者、受者及施之行爲皆無自性,是般若。在作其它五度時,每一度亦是涵括六度的,我們余此類推即可,到時就不再重複講了。
總之,我們應多思及無常、悭貪之禍害及布施之利益,以菩提心爲動機,以剛才所學的正確方法而行布施,這便是布施度之修持了。
持戒度
持戒度分五部份講說,一爲其定義,二爲生起願修持戒度的心之方法,叁爲持戒之類別,四爲修持戒度之方法,五爲持戒度撮要開示。
持戒度之定義
布施之精神在于施予,而現在說的持戒度之精神在于遮止。“持戒”並非單指一條條的戒規,凡對損害衆生之念頭,或由此念所發之言行,生出欲斷除之心,便是“持戒”。所以,持戒之關鍵並不只是戒規,而在于此遮止的心。
在下士道中我們講過十善業及皈依學處,在中士道中又講了戒學,爲什麼在上士道中又再次講戒呢?這是因爲叁者之發心及目的不同,下士以爲利來世之心修十善業等,中士以求解脫之心修戒學,上士則以菩提心爲基礎持戒。由于此原因,持戒並不一定是持戒度,光是不去做某些事亦非持戒度修持,必須是依菩提心而修習斷除害他之心,直至其圓滿,方堪稱“持戒度”。
生起願修持戒度的心之方法
我們自己永不會願意受到別人的傷害,推己及人,其它衆生亦不願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應遮止害他之心。
在今生中,善持戒者永遠會是平靜的,而且心中十分安樂自在。由于他的自製能力及不害衆生之心,別的衆生都自然會樂于親近…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