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

  作菩薩行之方法

  正如正中士于發出離心後,還需進而修叁學方能解脫之道理,僅僅發菩提心並不足以成佛,發心後應修菩薩行。

  作菩薩行之方法的教授分爲叁部份,一爲菩薩行之重要性,二爲講述方便及智慧與成佛之關系,叁爲教授修學之內容。

  

  修菩薩行之重要性

  在發起菩提心後,行者當入于大乘之正修內容,此即菩提行心之菩薩戒、六度及四攝等法門,此外更有金剛乘法門。

  以前衲講過,戒學乃通于叁士道的法門。在下士道中,戒學乃指皈依學處及十善業等。在中士道中,戒學乃更包括了別解脫戒,即居士之五戒和出家人之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及比丘尼戒等。在上士道中,戒更包括了菩薩戒及密戒。菩薩戒有十八重及四十六輕戒,密戒主要有十四根本墮。在教菩提道次第時,我們主要乃講戒之精神,而並不授戒,所以今天衲並不對十八重及四十六輕戒逐一講解。菩薩戒之性質與別的戒不同,我們可以在受戒前預先學習戒之內容,這是如法的。大家若欲受菩薩戒,可以在受戒之前或之後聽戒,亦可自己參考宗喀巴大師之著作 《菩薩戒品釋》。對于密戒,則只限于入壇受灌頂之弟子可以學習,未受灌頂者不應閱讀。

  衲現在講一講六度及四攝法門。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六者。此乃行者必須修至圓滿,以令自己成佛的方法。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及同事四者。這是令其它有情成熟的方法。這些都是上士道之學處。

  

  方便及智慧與成佛之關系

  光是發心而不作修行,絕不可能成佛,這就好比肚子餓但不買菜、做飯及進食便不可能得飽之道理。修行又必須正確地去修。若修不得法,便如在牛角上擠牛奶般,絕無效用。故此,我們並不是隨意地修便能成佛,而必須謹慎選擇正確的成佛之道。

  在佛教曆史上有許多邪說。有些人認爲凡是分別念,不論其善惡,皆爲生死之因,只有無分別住才是成佛之道。這些人說:“布施及持戒等,是爲了愚夫愚婦而教的,它們並非成佛之道。正如黑狗咬人也痛,白狗咬人也一樣痛的道理,不論善念或惡念,均只會障礙成佛。我們不必布施及持戒,只需入于無善無惡之無分別念中,便可成佛!”這純屬一派胡言。如果成佛不需布施及持戒等,佛陀前生以身喂虎等善行,豈不等同白做?佛陀之衆多有關布施及持戒之開示,乃至叁藏中之整套律藏,豈不等于白說?佛教有許多宗派及見解,譬如說大乘有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及唯識派等,各持不同的見。對這些不同之見解,我們必須尊重,因爲它們都是佛陀的教法。可是,有些人根本分不出權說、實說、世俗義、勝義、了義及不了義之教法,他們只取佛經中之某幾句,便斷章取義地宣揚顛倒因果之見解,這是十分愚昧的,而且更會危害許多人。我們固然應尊重別的宗派,但切莫墮入顛倒因果的邪見,否則等同自斷慧命,萬劫不複。認爲不必看經、不必禮佛及不必持戒,單單修無分別念便能成佛,正是一種很可怕、很顛倒的見解,大家必須謹慎對待。

  成佛之正確方法,主要乃上述之六度法門。這六法門之最終目的,是爲了令我們積聚圓滿的功德與智慧,以成佛境。布施、持戒、安忍、精進及禅定五者,所積聚的主要乃福德資糧,般若乃積聚智慧資糧的方法。前五度又稱爲“方便法門”,後一稱爲“智慧法門”。這二法門乃成佛之必需品,猶如鳥之雙翅,若缺其一便飛不起來。技術性一點來說的話,我們知道佛陀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叁身,後二身乃佛之色身,而智慧及福德二者,分別是成就佛之法身及色身之資糧。

  總括來說,成佛必須方便及智慧俱全,否則不能達成目的。

  

  菩薩道修學之內容

  大乘佛法可分爲顯及密二乘,故此我們亦把二者分開來講。

  

  大乘顯部修學之內容

  這裏分爲叁個單元,一爲求學菩薩戒,二爲求受菩薩戒,叁爲受戒後之修持。

  

  求學菩薩戒

  剛才早已說過,菩薩戒可以在受戒前預先學習。宗喀巴大師著有《菩薩戒品釋》,我們可自行閱讀或依師長聽聞。對戒律、戒理及還淨之方法等,我們應預先理解,這樣便能有利于受戒後之護戒。

  

  求受菩薩戒

  在學戒後,我們便可進而受戒。這裏所說之受戒,並非前面所說之誓發菩提心儀式,而指真正受菩薩戒,亦即十八重及四十六輕戒。在受戒後,我們當如法地守護戒規,令其不破。若有破損,則應依菩薩戒之規矩忏淨及還受等。

  

  受戒後之修持

  有關受戒後之修持的教授分爲叁個部份,一爲菩薩道與六度之關系,二爲六度之開合,叁爲其修學之方法。

  

  菩薩道與六度之關系

  菩薩道之修學內容無邊無際,但不外乎六度和四攝。一切方便及智慧法門、一切深觀派及廣行派法要,皆能納入六度之中。“度”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令我們能由苦海度至佛境的法門”的意思。

  

  六度之開合

  我們既可以從數量之角度講說,亦可從次第之角度講說。

  

  六度之數量

  我們修持佛境,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在生生世世中,我們需要圓滿德相之身,才能易有進益。此圓滿德相身,經六度便可成辦。在一切修行中,所作不外乎令自利及利他之事二者,而作此二事又不外乎六度。利他者,例如布施即是,持戒及安忍而不害有情亦是。令自己成熟者,不外乎欲令煩惱斷除,此即由精進、禅定及般若所攝。故此,六度亦涵攝了自利及利他之所有義利在內。又由去除煩惱之角度來講,布施及持戒對治貪、安忍對治瞋、禅定及般若對治癡,精進則令善增長。由叁學之角度去看,持戒之本身爲戒學,布施爲持戒之資糧,安忍爲持戒之助緣,禅定便是定學,般若是慧學,精進則通于叁學。總之,六度剛好不多也不少,將之鋪展開來即一切我們所需之法。

  

  六度之順序

  能施方能好好地持戒,持戒方能安忍,堪忍方能精進,精進方能得定,有定方利于生般若慧,此乃六度生起之順序。若從其勝劣之角度說,則般若爲最殊勝,次爲禅定、精進、安忍、持戒及布施,越後者爲越殊勝。若以難易作比較,則越後者爲越難。故此可知,六度的先後安排是很合理的。

  

  修學六度四攝之法

  在六度及四攝之中,以禅定及般若二者較深,所以這部份分爲兩個環節,先講六度及四攝之修學方法,然後對禅定及般若額外深入教授。

  

  六度及四攝

  六度是令自己成熟的方法,四攝是進而令其它有情成熟的方法。

  

  六度

  現在我們對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逐一講說。

  

  布施度

  首先我們講布施度之定義,然後說生起願修布施的心之方法,第叁講布施之類別,最後給予結論性的撮要開示。

  

  布施度之定義

  布施是下士、中士及上士均作之善行,但上士道中之布施是布施度,亦即圓滿布施,這與小乘布施之意義不同。隨便送一件東西給別人,也算是修布施,但卻不一定是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度的取決性關鍵在于布施的心。大乘者修布施行,是爲了圓滿六度中之布施度,非爲其它目的。若以大乘心布施即使少至一粒米,功德亦大于下士或中士布施廣大的資財。

  

  生起願修布施度的心之方法

  培養施心的方法,主要乃參思悭吝之過患及布施之利益。

  悭吝是貧窮及生于餓鬼道之主因。此外,我們參思生死無常,便知道我們始終必死,于死時任何財物乃至自己的身體均無益處,亦無法帶至下一生。這些東西,倒不如趁有機會時行施,令我們于未來能得利益,乃至成就無上佛境。

  在另一方面,我們應參思布施之許多利益。在布施時不但受者得助,施者亦能積廣大功德。這種修持既積功德,又能對治悭吝心,又有令未來富足或令我們解脫之殊勝作用,更能令我們證入佛境。又者,由于我們已入大乘道,我們本來已發誓利益衆生。在布施時,我們正是在履行自己的諾言,所以理應雀躍。

  如是地修心,我們最後便會連自己最珍愛的身體亦願布施出來。

  

  布施之類別

  這裏分爲叁點講說,一爲六種殊勝,二爲布施者之類別,叁爲所施物之類別。

  

  布施之六種殊勝

  所作之布施是否符合布施度修持之定義,及其力量之大小,與將說的六點有密切關聯。

  

  (1)心之殊勝

  于行施時,我們當以菩提心爲動機。

  (2)物之殊勝

  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我們以最好的東西布施予衆生,譬如說供食時應用新鮮品,若作法布施則必須應機而說等等。

  (3)目的之殊勝

   即使在對單一人作布施時,我們亦不失總體的願望而想:“我正在爲一切衆生之利益而行施!”在對某一衆生行施時,不可爲了這目的而犧牲別的衆生之利益。

  (4)方法之殊勝

  在布施時,我們應有叁輪體空的見,視施者、受者及施之行爲皆本無自性,這樣便防止了任何與我執有關之不良心態生起,例如悭吝、後悔、自利、求名、求利或期待對方回報等等心態。

  (5)回向之殊勝

   我們不爲別的目的,只願布施之善行成爲衆生與自己成佛的一個因。

  (6)清淨之殊勝

  在行施時,應確保心念中勿夾雜世俗的動機及煩惱等,而以欲遮止二障之目的而施。

  

  布施者之類別

  一般來講,在家者應以財布施爲主,出家者應以法布施爲主。這並非說出家人不許作財布施,而是因爲出家人一般來說財物不多,亦不宜花心血刻意去積聚財物。如果有些出家人因各種因緣而自然有財施的條件,則亦應作財布施,否則應主要以法布施之形式行施。曆史上雖然亦有很多像仲頓巴大居士等以在家人身份作弘法大事業之事例,但一般來說居士應作居士之事,所以應以財布施爲主業。

  

  所施物之類別

  所布施之東西不一定限于實質的物品,對別人講法亦是布施之一類,令衆生免于生命危險亦是。所以,布施一共有叁個類別,一爲法布施,二爲無畏布施,叁爲財布施。現在我們把叁者…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六度及四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