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尚不能圓滿利益單單一位母親,亦不能利益所有的衆生各一次。我們的能力極爲有限,根本沒辦法令所有衆生無一遺漏地離苦得樂。到底怎樣才能令自己具備最完美的能力呢?”如果我們在修共下士道之皈依部份時打好了基礎,現時心中便會馬上有答案了。佛之身、語、意及事業均有無量功德,唯有佛才能做到這麼偉大的事。我們透過以上六重因果及見佛之功德的心,經觀察、思維而生出決定心,並把心盡力停留于其上,便達到最後一重因果 -- 我們發願成爲佛陀,以具有圓滿之悲心、智慧及力量來令如母衆生得樂離苦。
七重因果法之成果
如上述所教地修,最後便成就自然而不刻意的菩提心。
菩提心分爲願心及行心兩種,前者是在發心後的情況,猶如一種願望,後者乃受菩薩律儀後具體實施菩薩道計劃的心。
依自他交換法而修菩提心
前面所提之七重因果修心法,乃阿底峽祖師廣傳之法。現在教自他交換法。此法乃由文殊授予寂天,後傳至金洲大師,又傳阿底峽祖師,但阿底峽並未將之廣傳,而只以秘密傳授之方式交至後代。自宗喀巴祖師後,此法繼續于格律派內流傳至衲之上師一輩。
自他交換法之主旨,是把利他之心取代本來之自利心。若不能圓滿做到這點,便絕不能成佛。在教授時,我們先講自他交換之利益及自利心之禍害,次講此法的可行性,最後教修習此法的方法。
利他心之利益及自利心之禍害
利他心能令我們成佛。一切功德,無不由利他而出。自利不但不能令我們得益,反而導致我們生出各種煩惱,從而又産生種種業,以致生生世世受輪回之苦。有關利他心之利益及自利心之禍害,衲相信大家不難理解,尤其在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中,對煩惱生業、業生輪回之苦之道理,大家都已明白,現在就不詳述了。此處雖不詳述,在參思時,我們卻不可從略,而必須仔細地修習,否則便難以生起欲修自他交換的精進心。
自他交換之可行性
自他交換法並非指把別人幻想成自己,而是指以衆生爲中心,以自己爲次要。我們一向以來,一直以自我爲中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它衆生是次要的。現在此法,便是要把這心態反轉,把衆生之利益放第一位,而不顧自己受苦。
有些人會懷疑:“自他交換說起來當然很崇高,但有可能做到嗎?”當然可以!我們一直以來,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需別人教,我們從小便懂得珍愛自己,凡事必先考慮自己,這些都是自然便懂的。現在要做的,只不過是把珍愛的對象換了而已,這絕非不可能做到的難事。西藏聞名的密勒日巴大師,長期在山洞中修行。有一晚,小偷進入他的山洞想偷東西。小偷不知大師知道他進了洞,但大師卻很清楚小偷的意圖。大師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關心地在黑暗中說:“不必找了!我在白天都看不到這裏有任何值錢的好東西,您在黑暗中怎麼可能找到呢?”這小偷大概覺得大師很有幽默感,兩人大笑了一番,小偷便離開了山洞。這位大師,便完全沒有自利心。過去有許多行者,亦圓滿地把自利心以利他心取替了。只要我們致力其中,把心扭轉過來,必定能成功。
修自他交換之方法
修持之方法分兩部份教,首先教授斷除自他交換之障礙,然後教修持之正式方法。
斷除自他交換之障礙
修此法之兩大障礙,一爲視自與他之身並不相同之心態,二爲視自他之苦毫不相幹之心態。對前者,我們應參思自他均無自性之理而破除,這一點要在後面章節才講及。對後者,我們應想二者並非不相連。他及自者,均本無自性,我們既能對無自性之自我因長期串習而生出執愛心,透過串習,我們便可對他人之苦亦生不忍之心,從而破除後說之障礙。
進行自他交換之方法
正修之方法其實不難。首先,我們思維衆生與自己,均願得樂離苦。在這一點上,二者是平等的。然後,我們應思維我執之禍害:從無始以往以來,我們不斷地在輪回,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正是因爲我執及自我珍愛的心。因爲這個心,我們生出了“我”及“我的”之概念,所以則有我、他之分。由于這種分別念,我們對喜愛的事物生貪,對討厭的事物生瞋。殺生、偷盜、邪淫等業,無一不源出于自我珍愛的心。衲舉個例:譬如我們見到一顆寶石,這寶石屬于鄰居的,但我們想把它變爲“我的”,從而生貪念。在我們的貪念變強後,我們便去偷、去搶,甚至把鄰居殺了而把寶石據爲己有。由于這種業,我們種下了叁惡道之因。即使不說極端的事例,只要我們客觀地看,我們所作的任何事,無一不是輪回之因,而這些事,又無一不因珍愛自己或其延伸範圍而作。所以,珍愛自己的心是我們的大敵人。有關這些教法,前面其實亦已詳細述及,現在爲了節省時間,衲只好從簡,但大家在正修時,卻不能從簡,必須仔細參思。
在思維珍愛自己的禍害後,我們參思珍愛衆生的利益。我們若有任何福報,皆因不殺生、布施、放生等事業而得,而這些善行皆賴珍愛衆生而出。佛陀在很久以前,不過是一介凡夫,與我們毫無分別,但由于珍愛衆生,最終成就了無上佛境。所以,珍愛衆生的利益無窮無盡。
如是者,我們訓練自己不作自利之事行,專注于利他,把不顧衆生唯利自己之心,轉換爲專利衆生而不顧自己的心,自願把衆生之苦一已承擔,觀想他們的苦全落到自已身上,此乃“受”之修法。然後我們觀自己的身體化爲六道有情所需物,令其得樂滿足,此乃“授”之修法。在遇上惡緣時,我們不但不躲避,反而要想:“但願我把衆生之苦都一己承擔!”若欲修呼吸修心法者,在吸氣時想衆生之苦皆入己身,呼氣時把一切屬于自己的美好東西全授予衆生。這種呼吸修心法乃爲生菩提心而作,與教六前行時所說之觀罪障出、觀加持入的呼吸法之目的並不相同。
最後,我們觀察以上之法是否真的利益了衆生。在觀察後,我們發現所有承受衆生苦及賜予衆生樂的想法,不過是自己的想象,然後我們培養承擔的決心,發願成佛,以真的利益衆生。
由于剛才已教了完整之七重因果修心法。有關自他交換,今天衲只略說了一下。若欲依此法修心者,應自行參考《掌中解脫論》中的有關章節,其它人單依七重因果修心便已足夠了。此外,宗喀巴祖師曾教授把兩種心法合修的要訣。如果我們對以上兩種方法皆清楚掌握了,亦可依二者合修之方法修心。由于已教授了兩種方法,此處衲不必重複了,修者依修平等心、知母、念恩、報恩、自他交換、思自利禍害、思利他利益、修“受”、修“授”、增上心及菩提心之順序去修,即是兩種心法合修。
判斷生起了菩提心之准則
判斷此心生起與否之方法,與判斷出離心之准則一致。我們修至日日夜夜不需刻意便自然有此心量時,便可說是成功了。
依儀式誓發菩提心
在具備了或多、或少、或刻意造作、或真實的菩提心後,我們應依儀式而正式受持菩提心。前面說過,菩提心分爲願心及行心兩種。在此處,我們講的是願心儀軌,而並非行心的十八重及四十六輕菩薩戒之授戒儀式。在講授此部份時,分爲講述儀軌進行之流程、發誓後的學處及退犯學處後還淨的方式叁支。
誓發菩提心儀式
首先我們講一講主持者及參加者之資格,然後才講儀式的內容。
授戒師長之資格
主持法會之師長,必須自己具有願心學處及行心律儀,亦即菩薩戒。此乃指首次發心時之授戒師資格。在此後,行者可挑吉日或任何日子,在本師釋迦牟尼佛之聖像前,在無真實師長在前之情況下自受菩提心,但當然亦可在再有機會時參加公開的儀式。
參加者之資格
不論僧、俗、男、女、老、幼,乃至龍族及非人等,只要對叁士道有所修持、于菩提心至少略有感動,又未曾造作無間罪業者,皆有資格依此儀式而發心宣誓。這裏講的是菩提願心之宣誓儀式。若說菩提行心及授菩薩戒之儀式,則要求較爲嚴格。
誓發菩提心儀式之進行方法
儀式分爲前行、正行及結行叁部份。
誓發菩提心儀式前行
這裏又分爲叁個環節,首先是授予皈依,次爲積集資糧,最後爲勸請發心。
授予皈依
儀式前應先布置地方,然後由師長勸請皈依,再宣講皈依學處。
布置儀式會場
由于在座的大多是在佛學院進修的出家人,以後大家將爲人師,所以衲在此把這些前行說得較清楚,以方便大家以後可以如法地主持儀式。
進行儀式的地方,有分適合及不適合兩種。曾發生大規模的殺生之地,或曾爲戰場,或曾有破和合僧或有人嚴重輕慢師長之地,都是不吉祥的地方。這些地方被西藏人稱爲“被燒過的地”,並不適合舉行儀式,乃至在此地修行亦不佳。曾有過往先哲在此修持、駐錫、閉關或得證的地方,是最吉祥之地,被稱爲“被加持過的地”,這些是最上佳的儀式選地。若無最佳之聖地。我們起碼勿在上述不吉祥之地舉行發心儀式。
我們如果依印度古風,便必須以牛之五物淨化地方,這是印度之傳統。牛之五物即某種乳牛之牛奶、奶酪、牛糞和牛尿等。我們或許覺得有點惡心,但它們其實是印度用以塗淨的吉祥物品。在藏傳佛教中有現成之五物製成丸,我們買來搗碎混水使用即可,十分方便。在漢地如買不到這種小丸也沒問題,我們用藏紅花及檀香油混入水中,以水灑淨地方即可。
在佛壇上應供佛像及佛經。佛像者,若能有一曆代祖師相傳下來之具特殊加持聖像,則最好不過,否則就用任何如法地開光之本師像。佛經方面,應供《大品般若經》等典籍。此外,會場應盡量以花、燈、幡、幢及華蓋等布置,越莊嚴越好,以表敬法及敬師。
在儀式之正行前,受戒者宜先作供僧及供非人的善行。供非人並非因爲怕了牠們,而是爲了積聚功德資糧。
在佛壇上,我們應陳設許多好的供品。就算受戒者並不富有,多多少少亦應該有點供品。供品是來源清淨的便可,即…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