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心

  上士道

  对希求解脱的小乘行者来说,光靠下士及中士道的教法,便已经足够了。小乘的行者,或称“正中士”,依靠出离心及戒、定、慧三学,便可达解脱六道之目标。可是,若以利己的角度来看,这未算达到了我们潜质之最高发挥。若从利他的角度来看,解脱之境界亦未具备最高能力来利益众生。故此,有慧根及心量大者,不应止于共下士及共中士之行,而应发更大的心、作更高的修行,入于上士道的范围,亦即大乘的部份。大乘分为共道的显部,或称“经部”(Sutrayana)、“波罗密多乘”(Paramitayana)及“因乘”,及不共的密部,或称“续部”(Tantrayana)、“金刚乘”(Vajrayana)、“咒乘”(Mantrayana)及“果乘”,但不论是大乘的显法或不共密法,若无菩提心,则修亦无用,亦不算是入了大乘之列。故此,正如皈依是入于佛教之列的门坎、出离心是入于小乘之门坎,菩提心则是入于大乘的门坎。判别是否大乘,看的是有无菩提心。在座中有些或许会生出疑问:“我老早就是大乘佛教徒了,师父您不必说这些了!”事实上却不一定如此。我们平时虽然常自诩为“大乘弟子”,但大乘却并非凭我们在嘴上说一说便能进入的。大乘的行者要发菩萨的心愿、作菩萨的事业。如果没有这样的心,便不是大乘。纵使所修之法是大乘法、宗派属于大乘、道场是大乘的、师父也是大乘的,这些都没取决性的作用,我们的心必须是大乘心!如无大乘的心,则不是大乘行者。有些人会说:“但我的心也是大乘的呀!”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幼稚话而已。别说对一切众生发起真正的悲心及菩提心了,我们有时连一只蚊子也受不了!

  在上士道部份,主要分为发菩提心的部份及在发心后作菩萨行之方法两大类。在科判上,《广论》把它分为三大支,一为讲述菩提心与大乘的关系,二为教授培养菩提心,三为作菩萨行的方法。现在,衲亦依这种科判而教授。

  

  大乘与菩提心的关系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指不忍见众生受苦而发愿成佛以利益众生之心。这种崇高的发心,是大乘、上士之发心,亦乃成佛之必需。

  前面亦已说过,解脱固然很好,但却并非圆满境界,所以我们宜于最初便向着菩提心的方向走。正下士及正中士是指以与该道相应之动机去修该道之法者,共下士及共中士是指以上乘之发心、动机去修该道内容者。以菩提心修下士道及中士道,是为共下士及共中士,而并非正下士或正中士,我们对这分别必须搞清楚。有人会问:“如果我以中士的解脱心、出离心去修中士道,在自己解脱了以后,我才开始研究上士道,这样不好吗?”这不是不可行,可是却不一样。小乘行者在修至解脱时,便入于寂静之境界中,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有缘遇佛放光令其出定,并劝发菩提心。况且,小乘解脱者由于自苦已退,在修悲心时会有很大困难。我们有能力者,于最初虽并无真正的菩提心,但宜在一开始时便朝着这方向走,并以这种心态去修下士及中士道内容。正如种豆绝不可能长出大米的道理,任何不以菩提心为动机的行为,断无可能成为成佛的因。若以菩提心为动机,任何如布施等行为,乃至修持殊胜的密法,皆变为成佛之因。若只以出离心为动机,则同样的事只能成为解脱之因。若以下士道层次之发心而行,则只会是再次轮回之因而已。在印度,曾经有一个行者修大乘的密法,后来却只得了小乘的果,这正是因为发心之分别而致。我们不能因此而作结论,认为是该法不殊胜。这个人所修的法的确乃大乘的法门,但他的心不是,所以便有这样的结果。反过来说,若以大乘的心修下士及中士道内容,则因心力大而极易成就。

  大乘的心就似一把锋利的刀,堪能有效地作许多事情,我们只需略用少许力即可成功。举个例说:若以下士心布施一颗米予一蚁,则顶多只能得人、天之果,而且因为所施物很小,布施之力量不大;若以中士心布施,则顶多只能成一解脱之因,其力量仍然不大;但若以上士心布施这同样的一颗米,因心力故,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因,能令我们成佛。同样的一件简简单单的小善行,由大乘心而作,力量则大有不同,而且果报会无尽地倍增。

  若有人问:“佛从何出生?”,答案是“由菩提心而出生!”所以,菩提心被称为“佛父”。 有关这一点,衲作一些解释说明:在世间上,我们固然必须有父、有母方能出生,但我们的种姓取决于父亲,父为王则其子为太子,父为贵族则子女亦为贵族,父为老百姓则子女只可能是老百姓。不论是佛或小乘罗汉,均由空性慧所生出。若无空性慧,固然不可能成就解脱或成佛。可是,单单看空性慧,它既可能生出佛境,也可能生出罗汉的境界,这是说不定的,所以空性慧并非取决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如果有空性慧再配上菩提心,所生出的则必定会是佛境,断不可能生出小乘之果境。故此,空性慧及菩提心二者固然均为成佛之必需,但菩提心才是具取决性的一方。因着这个原因,空性只堪被称为“佛母”,而菩提心则被尊为“佛父”。

  有了菩提心者,纵使他什么别的成就都没有,也堪受人、天之尊敬及顶礼,而且名为“佛子”,身份比具神通及大成就的罗汉还要高许多。为什么呢?衲举些譬喻:在世俗上,钻石的价值最高。如果把一颗小小的钻石与大的珍珠比,也仍是钻石在价值上胜出。又或者以血统为例:一位太子哪怕年龄再小和再不懂事,也仍然比最年长和最有能力的老臣子尊贵。同样的道理,有菩提心者,在一开始便身份不同,其“光芒”能把罗汉等通通比下去。

  衲已略说了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仔细思维,方会生出希求得到它的强烈心愿。但到底如何才能生出菩提心呢?这就说到了下一支 —— 培养菩提心之方法。

  菩提心

  这支里面又分四小支,一为菩提心生起之因缘,二为修此心的方法,三为判断生起了菩提心的准则,四为誓发菩提心的仪式。

  

  菩提心生起之因缘

  要成功地发起菩提心,必须具足有利发心之因缘,然后努力修心,方能达成。

  生起菩提心之缘有四,现在略说一下:

  

  (1) 有些人由于过往宿业,或见佛像,或听佛与菩萨名号,便实时引发了内心的菩提心种子,这是其中一种可能性。

  (2) 在阅读经典时,我们生起信心而发心。

  (3) 我们因见佛法衰微,发心令其久住。

  (4) 我们因见众生可怜,从而发心。

  

  以上为四缘。

  发心之因亦有四种。

  

  (1) 种姓圆满。

  (2) 善友摄受。

  (3) 悲悯有情。

  (4) 不厌生死。

  

  此外,还有四种力。

  

  (1) 自力。

  (2) 他力。

  (3) 因力。

  (4) 加行力。

  

  有些人依一因一力而发心,有的人则依多因及多力,总之有多种可能性。在末法时期,我们依自力及师长之教授而发心、便是最坚固的力量了。

  

  培养菩提心之方法

  我们已明白到菩提心的重要性,又生起了欲得此心的愿望,且也具备了必需的因缘。可是,光凭着这些,并不足以凭空变出菩提心。在阿底峡祖师进藏后,他曾问西藏人:“你们是如何修菩提心的呢?”,答曰:“我们念诵发菩提心文。”,祖师斥道:“在西藏竟然有不懂修慈心及悲心的“菩萨”!”由此可知,菩提心并不是空有其愿、有空时念一念发心文便能变出来的,我们必须懂其修学次第。这种方法,必须是有传承、无误及有成功先例的具体方法。否则的话,我们若天天把“成佛”和“菩提心”等词挂在口边也丝毫无用。

  修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二为自他交换修心法。前者乃阿底峡祖师所广为弘传的,后者不属深观及广行派,而乃文殊传予寂天祖师、源出于《华严经》的修心法门。两种修心法阿底峡祖师都具备了,但对后者他只曾在小范围内教授,并未广传。到了后来,宗喀巴大师继承了此二支传承,流传至今。此二支传承,均上溯本师释迦牟尼,而且同样有效。一般来说,境界较高的行者,以自他交换法修较适宜,普通行者则依七重因果法修较为容易。如果从技术性层面来说,自他交换法其实已囊括了全部七重因果法在其内,而七重因果法虽本身已足够,但却并不完全包含自他交换法所有法门在内。从效果上来说,则二者同样有效。

  依七重因果法而修菩提心

  我们先介绍这种修法的大纲,然后才正式教授其修持的方法。

  

  七重因果大纲

  七重因果的骨干是大悲心,所以我们先讲大悲心的重要性,然后才介绍七重因果与此之关系。

  

  大悲心之重要性

  什么是“悲心”呢?许多人把慈心与悲心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慈心”是指愿众生得乐的心,“悲心”乃指愿众生离苦、不忍见其受苦的心,此二者均为菩提心之“命根”。衲再强调一次:成佛之“命根”乃菩提心,而菩提心之“命根”为慈心及悲心,尤其是后者。

  对自己亲友的“悲心”,我们不可说完全没有,但这只是有条件及局限性的悲心,而并非对任何有情众生的平等悲心。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是大乘弟子就很傲慢,声称自己有悲心而小乘没有,这是常见的错误观点。小乘其实亦修慈心及悲心,而且亦具备清净、无误的修慈悲法门,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并无建基于悲心之上的增上心而已。这分别与大家关系不大,衲只是略提一下,以免大家以后作出谤小乘的恶业。

  对上士而言,大悲心对修行之起始、中间及最后阶段均极为重要。

  

  (1) 在刚开始想修大乘上士道时,我们必须靠大悲心以发菩提心,缺了它便无从生起菩提心。

  (2) 在初次发心…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