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有些行者後來見衆生之數量極多或見其行爲低劣,便有可能心想:“這麼多衆生,他們又如此頑劣,完全救度他們的想法會不會是太幼稚了呢?”在此時候,行者便還需靠悲心之力量,令自己不退轉而貫徹始終。
(3) 在最終成佛時,仍然是基于悲心,佛陀才不入滅反而化身千千萬萬,不斷地照顧有情衆生。
大悲心與七重因果之關系
菩提心之因乃增上心,增上心乃大悲心之果。大悲心又由何而來呢?此乃從慈心所出,而慈心乃由報恩心所生,報恩心由念恩心所出,念恩則由知母而出。故此大悲心乃知母、念恩、報恩心及慈心之果,同時乃增上心乃至菩提心之因。這種法稱爲“七重因果”,正是由于它們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名。
修七重因果之方法
這裏分爲叁支,一爲修利他心的方法,二爲進而修菩提心之方法,叁爲如是次第修持之成就。
修利他心之方法
利他之心是修菩提心之基礎。首先我們必須先修學其前行,即知母、念恩及報恩心等,然後才修入慈心、悲心、及增上心。
修利他心之前行
利他心之正行爲慈心及悲心等。可是,如果我們馬上修慈悲,根本不可能達到完整覆蓋一切衆生的慈悲心,而只會對其中一些衆生執愛,而對另一些瞋恨,所發之慈悲亦只會是有偏心的慈悲而已。故此,我們必須先修平等心,對衆生不起執愛或瞋恨分別。
修見衆生爲平等之心
平等心即四無量心之舍心。我們若從共中士道次第修上來,應已有平等心的基礎,此時便不會遇上困難。
首先我們幻想一個陌生人在自己面前。我們對他的感受是如何的呢?這是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爲什麼漠不關心呢?因爲他和我們並無任何關系。可是事實是否如此呢?不是的,在這生中我們或許與他無關,但在數不盡、看不到起源的無數次輪回當中,他必然曾對我們有過大恩,也曾結下大仇。所以,他並非一個與我們無關的陌生人。我們在參思後,生出決定:“我以後不再對陌生人視爲無關痛癢!”,然後把心專注于其上,越久越好。
然後,我們幻想一個自己討厭的人在面前,再觀察自己的心境轉變。現在的心是怎樣的呢?這是一種瞋心。這瞋心由何而來?這或許是因爲他曾經做過一件半件看起來對不起我們的事。可是這些過失是否真實呢?或是我們的我執所導致的呢?這些看似過失的事,極大可能是由我們的煩惱所導致。另一方面,在無始的過去生,甚至在今生,這同一位衆生必定曾對我們有過大恩。一個對我們有大恩的衆生,不論這是發生在很久以前或是最近,都是沒分別的。我們現在對這個大恩人,因爲少許微不足道而且過不在他身上的瑣事,便生出瞋恨心,這是否很不合理呢?透過參思,我們生出決定:“我以後不再以瞋心對待他們!”,然後把心專注于此決定上,越久越好。
我們再幻想一位至親在面前。現在我們的心境便變爲執愛之心了。這個人雖與我們極親密,但他在過去生肯定亦曾加害于我們呀!我們現在對他執愛,顯然不合理。我們透過如此參思,生出決定:“我以後不應以貪愛對待他們!”,然後把心停留于此念上,越久越好。
我們不可只把上述的內容在心中默誦一遍而已,必須仔細在心中培養覺受及如理分析,慢慢便會體悟到叁者在本質上並無分別,分別只在于我們自己的心態而已,這樣便會平衡了對陌生人的漠然、對仇人的瞋及對親友的貪此叁者。如果我們在共中士道六苦之親仇不定性上面有所覺受,此時的修持難度應該不太高,修幾個月已有可能有成,甚至有宿世習氣者則更快。若共中士道基礎不穩而又無習氣者,在此處或許要修上好幾年才能圓滿,但這都是值得的。
修平等心有幾種不同方法,以上乃其中一種。有些人把陌生人、仇人及親人同時觀在面前而平等修,這是另一種有效方法。
修見衆生爲悅意之心
前面已講完平衡對不同衆生的不同心態之方法,現在輪到修七重因果之前叁重了,亦即知母、念恩及報恩心。
知母是道次第上的一個大難題,因爲它極難生起,但我們必須有耐心地去修。在此支生起後,其余之六重因果相對來說並不太難。
在輪回中,我們曾經曆過的生死不計其數,亦看不到生死之最初起源。衆生之數量雖然極多,但始終有一固定數目可言。既然我們的輪回次數無限,而衆生之數量有限,以此推論,任何一位衆生都必在某一生、甚至許多生中曾爲我們的親母。這並非說他們一定只是我們生在人間時的母親。除了化生及濕生情況外,我們的其它轉生,例如在前生中生爲餓鬼、生爲蟲、生爲牛或生爲魚時,不論胎生或卵生,都必有其母。若有一億萬次胎生及卵生,便有一億萬位母親。
在心中能真正知一切衆生爲母以後,我們便可進而修下一重 ―― 念恩。我們先由今生之母親的大恩想起,包括十月懷胎其間嘔吐、腹大便便、廿四小時坐立不安、身體酸疼及生育時之苦等等。在生産時,即使今天科技及醫學發達,但母親仍可說是冒了生命大險才把我們生下來的。在小孩出生後,母親廿四小時看守。若沒有母親,我們或許只能存活幾小時便會凍死、餓死或甚至被野獸吃了。我們令母親經曆許多大苦、令她完全沒自由可言,可是她卻從無怨言,反而卻把我們視爲世上最重要的人,甚至甘心爲我們舍命,一直這樣照顧著我們至成年爲止。在成年後,母親仍會爲我們操心事業及婚嫁等問題。總之,自從我們出生以後,母親便沒有了自我,眼裏只有我們的利益,一切以我們爲重。前面談及共中士道中之八苦時,我們已說過生苦,但當時是由胎兒的角度來講。在上士道中,我們由母親的角度來幻想這過程中的苦,從而生出念恩之心。
正如今生母親之恩大,過去生之母親之恩亦同。我們若觀察畜生,也能看出即使最爲凶猛的禽獸,亦對其子女極爲珍愛,照顧有加,並視之爲命根。不論今生或過去生,亦不論我們生爲人或生爲畜生,一切衆生中的任何一位,都曾以同樣的大恩照顧我們,其恩無從言盡。縱管我們對某一大恩人的恩忘記了,或那是許久以前的事,但其恩德不因時間久遠而變小,亦不因我們之不記得而消失。所以,我們不能說那是過去了或不記得的事,就不聞不問。基于這種推論,我們可培養念一切衆生對我們之母恩的心。
若感不到母恩,念恩便生不出來,所以後來的其它重因果亦無從生起。有孝心的人,修這重時會比較容易。在某些邊地,子女既無孝心,父母亦對子女不聞不問。這樣的人連今生之母親的母恩亦感受不到,所以他們便很難生念恩心。衲並非說他們的母親無恩,而是說他們在修念母恩時會有困難。事實上,單單把我們生出來,令我們有了這個肉身,令我們從而可以修行佛法,這已是極大的恩德了。我們常說應當發願不生邊地,便是這個原因。漢人向有孝道,在此處大概問題不大。順帶一提,漢人有拜祭祖先以求保佑的習俗,衲推想這大概是源自孝道的衍伸習俗。孝道是很好的美德,但對先人骨灰上香或對其靈位獻花,卻不但不會爲他們或我們帶來利益,反而是不符合佛法的。若欲利益父母及祖輩,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他們肉身的延伸品 —— 我們的肉身,作種種善行,例如禮佛等修持(注:有關符合佛教之孝行開示,見法師著作《孝份無量》)。
單單念恩並無意義,我們必須生出報恩的心,這是七重因果中之第叁重。我們的母親現在有貪、瞋、癡等病,猶如發了瘋般,我們必須因感恩而生欲報恩之心。
依以上所教地參思,我們便能依次修出知母、念恩及報恩心。
修利他心之正行
此即爲慈心、悲心及增上心之修持,我們把叁者分開教授。
修慈心
“慈心”是指願一切衆生得樂之心。慈心是一股大力量,當年釋迦太子在菩提樹下修道時,魔軍及魔女等來故意幹擾其修行,但正因釋迦太子之慈心力,它們全被降伏了。在一個有慈心的人之附近地區,自然便無天災等災害。這是很奇妙的。
在修時,我們次第對親人、陌生人、仇人,乃至一切衆生生出慈心,以此爲修。在修至不必刻意而自然流露此心時,便是慈心成功生出了。若平等心及前叁重因果修得如法及穩固,修至慈心時便能很自然地發起心量。
修悲心
“悲心”是指願一切衆生離苦之心。在前面共下士及共中士道中,我們已體悟了叁惡道苦、叁苦、六苦、八苦及其余之六道個別苦況,生出了出離心,此可說爲“對自己的悲心”。在上士道中,我們推己及人,依次對親人、陌生人、仇人乃至一切衆生修平等心乃至悲心等,思及其叁惡道苦、叁苦、六苦、八苦及六道各別之苦,並願其離苦,以此參思,便油然生起對他們之悲心。若前果未得,此時亦必不能有成!這裏又一次證明了依次第而修之必要性。再者,悲心及任何覺受之生起與否,亦建基于功德之有無及罪障之多少。在每座道次第修行的前行中,我們修皈依及七支修持,便正是爲了積累功德及忏淨罪障而作。如果這些前行及前面部份修得好,悲心不難生出。
悲心生起之准則與判斷出離心及慈心等生起與否的方法一致。我們由最初的理解,修至于刻意時可生起此心,再修至不刻意時亦具此心,便告成功。
修增上心
“增上心”是由自己一己承擔令如母衆生得樂及離苦之大任的決定心。這一點與前面之報恩相似,但不相同,報恩心好比一種意願,增上心則是一種決定。慈悲二心又好比見到親母掉入火坑時欲母脫難之心,增上心則好比承擔起自己親手救母的決定,後者乃慈心及悲心之延續,但並不完全相同。
小乘亦修慈心及悲心,其與大乘之差別在于小乘並不進而修此增上心。
以上慈心、悲心及增上心叁者,我們在座上固然要修,在座下之日常生活中亦應常持。
由利他心進而修菩提心之方法
在依次修起以上六重因果後,我們再想:“如何能令衆生得樂離苦呢?以我現在之能力,…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