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集谛

  集谛

  剛才說的是四谛中的苦谛,現在說集谛,亦即前述種種苦之來源或成因。在講集谛時,分叁大支來講說,一爲煩惱之發生過程,二爲由煩惱衍生業之過程,叁爲由煩惱及業引致的生死之過程。

  

  煩惱

  前面說過六道之苦,但六道轉生到底由何而來呢?爲什麼我們無自主地在輪回呢?答案是因爲煩惱及業。在此二者間,何者爲主呢?無論我們有多少業,若無煩惱而光靠業,不能衍生出結果。單獨來說業本身不足爲患,它們就似存在瓶中的種子般,雖有潛力,但尚待遇到水份及養份方能發芽。另一方面,即使此刹那沒有存積下來之業,但若有煩惱,下一刹那便馬上會衍生出業。所以,在二者之間,煩惱是主,業是副。

  有關煩惱之發生過程,《廣論》比較概略地解釋了,但《掌中解脫論》則更爲詳細地解釋。現在,衲分四大點講述,先說煩惱之定義,二說煩惱生起過程,再說煩惱之成因,最後是煩惱的禍害。

  

  煩惱之定義

  爲什麼要先明白煩惱定義呢?因爲這是我們必須去除的東西,若根本不知要對治的東西是什麼,當然無法斷除。

  “煩惱”是任何令我們的心不得安甯者。它有許多種,但可被歸納爲十種主要的煩惱。

  

  (1) 貪

  “貪”可以指對物品、對人、對事、對覺受、對外境等等所生之欲望,譬如說我們見到一輛新車便想:“哇!這真漂亮!我要把它弄到手!”,這便是“貪”了。由今早起床始,我們不知已經曆了多少個貪念了。這些貪念是生死之根本,極難斷除。它就似油印在布上般印在我們的心上,不易被剔除。

  (2) 瞋

  “貪”是指對自己喜愛的事物等所發之心,“瞋”則是對自己不喜愛的對象所發之心。瞋心不限于對人而發,亦包括對畜牲、對死物、對天氣等等所發的心。瞋能壞一切善根于一刹,所以它能徹底禍害我們的今生及未來生,導致我們生于叁惡道。

  在共中士道中,我們只在此略提一下瞋心,但在上士道教至安忍時,我們會較深入地講解它的禍害及對治方法。

  (3) 慢

  這是指目空一切、以爲自己較他人高超的心態。

  (4) 無明

  “無明”是智慧的相反情況。是非顛倒、黑白不分,便是“無明”。對叁寶、四谛、因果或善惡分別不明白,都屬無明之列。順帶一提,前面講了我們會對親愛的人有貪、對討厭的人生瞋。對陌生人,我們可能會産生漠不關心的心態,這也是無明的一種。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沒有看到他其實是我們之“母親”。有關這點,在上士道中之修心法部份會談及。

  (5) 疑

  作爲凡夫,我們自然會有疑心。對修行人來說,疑心是成就之障礙,所以必須努力除去。

  (6) 壞聚見

  “壞聚見”是指把無常的我誤以爲真實有我。

  (7) 邊執見

  此即執我爲實有及恒常與認爲我死即不複存在之錯誤見解。

  (8) 見取

  以爲自己的見解乃殊勝至上的心態,稱爲“見取”。

  (9) 戒禁取

  有些外道作拜火、自殘身體等苦行,並說這些便是解脫之道,誤把荒唐的行爲視爲清淨的戒行,這便是“戒禁取”的意思。

  (10)邪見

  把不存在的視爲存在、把存在的視爲不存在、虛構、歪曲等,皆屬邪見範圍。

  

  現已說畢十種主要煩惱。十種中之後五種,主要與外道思想有關,所以它們是解脫之障礙。對後五煩惱之細微分別及定義,我們目前略知即可。若要詳細通達它們,必須多年之根基才能做到。目前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莫要生起這五種煩惱中之最後一種 —— 邪見。

  

  煩惱之生起過程

  以上所說之主要煩惱,俱源自我執,而我執正是無明之一種。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舉一個例:在別人批評我們時,我們心中馬上會生出一種心在想:“他怎能侮辱“我”呢?”,“我”和“他”便馬上明顯地分化了。由于這種我執心,我們便自然對親友生貪、對仇人生瞋、對陌生人生漠視之態度 —— 癡。所以,貪、瞋、疑、慢等等煩惱,俱源出我執。這個“我”其實本無自性,只是我們誤執以爲有真我、有自性而已,所以這是一種無明。

  

  煩惱之成因

  煩惱並非無因而生。它們的成因有六類。

  

  (1) 過往之煩惱種子

  因過往習氣,我們的煩惱一待遇上少許外緣便會發作。

  (2) 能引煩惱之外境

  對外境,我們見悅意者便生貪、對不悅意者便生瞋,所以外境是誘發煩惱之其中一類導因。

  未能斷除煩惱者住在深山中修行,便是爲了暫時避開外境。大修行人因能斷除煩惱,他們就算坐在鬧市中亦能不動心,所以不忌外境。

  (3) 惡友

  惡友並非什麼叁頭六臂的魔鬼,而是引誘我們作惡的人。他們並不一定是教我們作奸犯科的那類人,但他們可能說:“來吧!這魚反正遲早也會死,我們一起把牠烹宰吧!別那麼古板啦!修行人應該不拘小節嘛!”等等的話,漸漸便令我們漂離正法。社會風氣之影響,亦算入此列成因。

  我們作爲佛教徒,應聽佛及師長的話,而並非聽社會風氣或大多數人的意見。

  (4) 不恰當之言教

  邪說、色情或暴力等著作,會誘發我們之煩惱。即使是正法,若說法者不對機而講,把太深的法義說予低根器的人聽,亦可能令聽者不單不信服,反而更長煩惱。

  (5) 煩惱之串習

  由于過往以來之串習,有些人即使對微不足道的外境,也會發很大的貪、瞋等念。

  (6) 自己意念之誇張因素

  假如有一只狗在吠,我們的心並不止于想:“噢!有一只狗在吠!”,而會想:“這吠聲真煩人!狗主爲何不管教牠呢?豈有此理!這太過份了……”本來只是一只小狗在吠,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我們在思維、誇張以後,瞋心便越來越熾盛了,這便是由自己意念影響而生煩惱的一例。

  

  以上講完六種主因。有能力的人,應極力斷除煩惱。暫時無此能力的人,則宜盡力防止以上的因及加以對治。

  

  煩惱之禍害

  若不知某件東西之害處,便不會堅定生出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所以我們有必要明白煩惱之害處。在世俗上,哪怕我們得罪了最凶惡的敵人,頂多亦只不過會被他殺死而已。可是,煩惱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因爲它可以禍延所有未來生。我們在六道中不能自主地輪回生死,便正因煩惱而致。我們辛辛苦苦修來之善根,可以在一彈指間便被煩惱毀滅于無形。又因著煩惱,我們的正見無法生起。故此當知,煩惱才是我們真真正正的宿敵。

  

  業

  講完了煩惱,當講業是如何由煩惱衍生出。首先我們講明業之定義,然後再講業之發展過程。

  

  業之定義

  業分爲思業與思已業兩大類別。

  

  思業

  假設我們在走路時,路上有一朵花,這朵花與我們的目光遇上了,眼識生起作用,心裏面便生出喜、不喜或既不討厭也不喜歡之心,這便是“思業”。

  

  思已業

  “思已業”的意思便是始自思業、由思而起之身業及語業,譬如說我們因喜歡剛才提到的花朵,出于這思想,我們動手摘花,這便是“思已業”,亦即任何基于思業而作之行爲或語言。

  

  由煩惱衍生業之過程

  不論是思業或思已業,凡不是基于出離心或菩提心而發生的,便肯定是令致輪回的因。我們因貪、瞋等煩惱,便衍生出不同的善、不善或中性之種種身、語或意業,這些業便是直接導致我們輪回的因。不善業感召叁惡道之轉生果報。非基于出離心或菩提心而發之善業,則感召人、阿修羅及天界中之欲界天果報。不基于出離心或菩提心爲動機的禅定修持,則頂多只會令我們生于色界或無色界天中,絕不可能令我們徹底解脫。雖然人、阿修羅及天界是善道,但它們卻仍屬輪回監獄中的部份,所以根本不值得我們希罕。在修行人證得無我之境界後,便不會再因煩惱而作能導致輪回之新業,唯過往已曾積下之業仍需經曆。

  剛才已講完由無明我執衍生其它種種煩惱之過程,也解釋了由煩惱衍生出業的流程,現在馬上要說業所導致之生死過程了。

  

  生死及中陰之過程

  我們分五點來講述生死及中陰過程,分別爲死因、臨終之念、體溫消退之不同情況、中陰過程及受生過程。前叁者與死亡過程有關,第四點是介紹今生與下一生之間的情況,最後一點講及受生。死、中陰及受生加起來,便剛好是一次生死循環。

  

  死因

  死亡有叁種可能性,一爲因壽元耗盡而死,二爲因福報已盡而死,叁爲壽元未盡但因種種原因夭折的情況。

  

  臨終之念

  人死並不如燈滅,而有輪回及未來生。未來生之去處取決于業力,但臨終之一念極爲關鍵性。在死時,由于此刻的特殊性,少許力量便足以引發很大的後果。臨終之念可能是善念,亦可能是不善念。善念乃指皈依心、信心、出離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不善念乃指貪欲及瞋心等。

  在最後一口粗氣呼出後,粗顯心念便不複運作,只余細微心念運作,不再會有善念與不善念的分別,所以臨終一念是指粗顯的思想仍在運作之時,而非指這以後。臨終一念可以由他人引發,亦可以是自己引發。此時若有師長或朋友助念,或令將死者發起叁士道相應之任何一種發心 —— 皈依心、出離心或菩提心,便能令臨終一念固定在善的方面,所以便會引發已往之善業種子,直接導致下一生起碼不生惡道。無人引發者,此時之念便會傾向向來之業力中的強者,若善業較強則自然會起善念,惡業較強者則起不善念,若二者相當則視乎平時習氣孰強孰弱,若善惡習氣亦相若則視乎善惡何者先習,先習者會有取決性,這是一般的情況。一輩子行善的人,死時心中存善是很自然的。一生不斷有惡念的人,死時大概亦很難突然會心生善念。所以我們平日應多作善行、多習善心,便是這個道理。然而正如剛才所說,臨終一念可由他人誘發改變,而且也的確存在一生具善心,但臨終因外緣引發惡念而導致墮叁惡道的可能,所以我們必須盡力確保臨終之念爲皈依心、出離心或菩提心等(注:有關利益臨終者之方法,見法師著作《生死自在》)。

  此外,在死亡的過程中,尤其在四大分離之際,會有種種由業而生之主觀幻象。善業力強者,多會見光明及舒適之幻象。惡業力強者,則見種種恐怖的景況,例如山崩、地裂、火災及海嘯等等,痛苦非常,甚至他人亦能從將死者之神情或動作中看得出他們正在被恐懼所折磨。在四大分離時,肉體亦會有很強烈的痛楚。

  

  體溫消退之不同情況

  人之心識住于心髒之中,心識于死時亦由此處離開。善業力強者,死時體溫先從下身向心部消退,所以會出現腳部已冷但心髒仍暖之情況。惡業力強者,則頭部先冷。

  

  中陰過程

  在心識從心部離開時,便是今生及死亡過程之終結,中陰期亦于同一刹宣告開始。在佛學研究中,有些宗派認爲上述定義不精確,而主張今生之終結、中陰之開始,應以心識從身體而出的一刹爲正確定義。前者認爲心識在離開心髒但未離開身體之際,已屬中陰期,後者則把心識完全與身體分開的一刹才定義爲中陰之始。有關這些技術及學術上之爭議,與在座大家的關系不大,衲只是想到了而順口提一提而已。

  “中陰”是指今生及下一生之間的時段。在這時段中,心識會擁有一種稱爲“中陰身”的載體,可是這並非很實在的肉身。我們的凡眼不能見到中陰身,但聖者之眼則能見得。

  中陰身具有眼、耳、鼻等的有限神通。這些神通是中陰期自然出現的,不同于由修行所得之神通。此外,中陰身可以隨念即達幾乎任何地方,山、川、牆等都不能障礙中陰身的行動,此中只有其下生當生之母胎,及印度佛陀成道之菩提樹下金剛座,是中陰身不能穿越的。

  中陰身之眼雖有神通而能看到許多我們看不到的事物,但卻只能看到同類的中陰身,例如當生爲人的中陰身可見其同類,但看不見當生爲餓鬼的中陰身等。

  中陰身之形相,如同其下生之相,例如當于下生爲人者,其中陰身便是人形,下世當生爲畜牲者,則現畜牲之形。許多人說他們曾見到死去之親友的鬼魂,這純屬錯誤見解。中陰身之形相,根本並非其前生、死前之相。況且,中陰身會于四十九天內投胎,並不會像民間傳說所講地終年流連在前生居所或死亡現場。

  剛才所說之四十九天,是以下生當生之道的時間單位計算的,但這並非說中陰期必定有四十九天,而是指極其量有四十九天。在這四十九天內的任何時間內,一待因緣適合,中陰期便結束,心識便會投生。善業或惡業力重者,中陰期多半不太長,所以極可能沒有四十九天。此外,當生于無色界天者,死時即生無色界天,根本沒有中陰期。在這四十九天內,親友、師長或高僧等若爲其超度及行善,中陰身及下世去處有可能被改變。由于此原因,不論是漢傳或藏傳佛教,都有在人死後四十九天內爲他舉行法會之傳統。

  

  受生過程

  在《廣論》中,詳細講及了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這四種出生方式之受生過程。在這裏由于時間限製,衲只能對受生過程作很簡略的講解。

  當生爲人者,其中陰身見男女交合,當生爲男者對女方生起愛欲,當生爲女者則對男方生愛欲,然後中陰身盡,心識投于父精母血中。在入胎後之情況,前面已說過,這裏不必重複了。有關住胎及出生過程,在《佛說入胎經》中有詳述,其內容與現代醫學所說很吻合。

  不生爲人者,其中陰身大致上亦是因見喜欲之事物而投生,例如當生熱地獄者因思暖而投生、當生寒地獄者因感熱欲得清涼而投生,當生欲天者因見同類而奔赴投生…等等。

  以上說完依苦谛及集谛修出離心之方法。另一種修出離心的方法是依十二因緣參思,我們馬上將作教授。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集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