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類的話。作爲叁寶弟子,當然應該尊重別人的信仰,但若同時亦依止別的宗教或對象,則有違本來對叁寶之依止。
以上說完皈依之方法。自此時起,我們應當知道,修皈依並非單指一次性的參加皈依儀式,亦不單指口頭上之念誦皈依偈而已。我們已依次講完皈依動機、對象及方法了。跟著下來,我們要學習皈依後必須注意的事項。
皈依後應注意的事項
皈依學處散見于不同經論中,《廣論》把它分爲兩組而歸納教授,第一依《瑜伽師地論》教法所說,第二依曆代師承所說。
《瑜伽師地論》中有關皈依學處之教授
在皈依後,應認定佛陀爲堪依止之大師,並認定法爲主要之依止對象,對煩惱應努力滅除,更應如法地作聞、思、修。此外,行者應戒除放逸、培養悲心、常作供養及避免傷害衆生。
曆代師承有關皈依學處之教授
在皈依叁寶後,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爲“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分爲叁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的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叁寶後該守的行持,普遍適用于叁寶之總體的教授;不共的學處是指因爲皈依了叁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忌的事行,是針對叁寶中的某一者而講的。
皈依叁寶後之不共學處
在不共學處中,分爲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皈依叁寶中之其一後不應作的事稱爲“不共遮止學處”,該奉持的事行稱爲“不共成辦學處”。
皈依叁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遮止學處有叁條,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皈依佛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因爲皈依了佛,我們不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他們並未超脫生死,所以他們根本無能力利益我們的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象。這些凡夫衆生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這類衆生時,他們或許會給我們少許世俗上的好處,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爲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在供養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于未來生成爲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皈依法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少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余,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並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去餐廳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爲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漢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與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爲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牠們曬幹或活蒸等,由于這種殺法令衆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衆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皈依僧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不善友來往,這一點在現今社會極難做到,但衲身爲師長,便有責任這樣地教授。什麼是“不善友呢”?“不善友”並非什麼叁頭六臂、頭上長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衆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于我們自己對叁寶的依止未爲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了真正的依止心”之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學校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占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依止叁寶,堅持叁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甯舍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不恰當。
以上爲叁條遮止學處。
皈依叁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成辦學處也有叁條,亦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 皈依佛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既依止了佛陀,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爲真正的佛,不論其爲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爲世間財寶般而把金佛像的放在壇中央,卻把泥佛像隨便地亂擱。既然我們把這些佛像都視爲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彌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彌陀真醜!”一類的話。
(2)皈依法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法寶乃叁寶中的正依止對象,所以它在定義上地位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論爲真正的法寶,不可把它們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書以糊口。在現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賣經書作爲僧衆的生計,這是很大的錯誤。在西藏曾有一富戶延請一高僧到家中作法事,並對高僧供養飲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難當,他自覺此並非尋常病痛,便以神通觀察,竟見無數佛經咒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觀音祈請,觀音現身向他說:“你今天應供時所吃東西,乃富戶賣大藏經所得,幸好你業障輕,此業馬上顯現爲輕微之果報,如果換了是業重者,此不善業不馬上輕報,而會在來生招致極重之果!”由此可見,即使只在無意中犯了這類業,後果亦很嚴重。 如果我們住在售賣經書或佛像維生的寺院中,吃用了由售賣經書或佛像所得盈利買來的食品,即使本人並沒參與售賣經書或佛像,也或多或少會沾上一點業,所以必須忏業淨化。此外,有些漢人習慣用經書將佛像墊高,這也是不正確的。法寶乃正依止對象,所以它在定義上比佛寶還高。把經書放在佛像頂上是沒錯的,但把經書用來墊佛像卻會違犯學處。
(3)皈依僧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若有四位凡夫僧聚在一起,我們就必須視其爲住持僧寶,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衆,就連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說完叁條不共成辦學處。
皈依叁寶後之共通學處
除了以上六條不共學處,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共通學處共有六條∶
(1) 皈依後,我們應不斷地每天想念叁寶功德。
(2) 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叁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爲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爲表尊敬而作的,並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稀罕我們的討好。
(3) 在日後,我們應隨自己的能力引導他人學法。
(4) 皈依後,我們應每天日叁次、夜叁次想念叁寶功德而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叁句了。如法地修任何本尊法前行或日修道次第的人,其實在日常功課中已經包括了誦念皈依在內。
(5) 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至心依賴叁寶。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至在隨便開玩笑的戲言中,我們都不能放棄對叁寶的皈依。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忏悔,在叁寶前重新依止。
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我們雖然不能把它們盡說,但衲分八點來略說一下。
(1) 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爲了叁寶弟子。
(2) 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礎,但皈依爲受戒之基礎。在皈依後,我們才有資格進一步求受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 因爲依止了叁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消退。
(4) 罪障與功德及福報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 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憶及叁寶,我們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叁惡道。
(6) 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之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等痛苦所煎熬,但在至心皈依叁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
(7)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長了,我們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8) 一旦依止了叁寶,我們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最終決定成佛。
以上乃八大利益之略說。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利益未來生之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