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師修學之次第
現在講到科判中的第二部份 —— 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這部份對應【廣論】中的「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對照本論,此部份乃論中的第二至第十二偈。此部份又分爲二支,一爲應善用此身命之原因,亦即第二偈;二爲善用身命的方法,亦即第叁至第十二偈。此二支分別對應【廣論】中之「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及「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應善用身命之原因
現在我們講至第二偈:
僥幸一次得此具暇身 當知最極難得具大義
遍諸晝夜相續恒無間 生起取堅實心求加持
在六道輪回中,雖然許多人以爲錢最重要及難得,但其實具足各種利于修行的條件之人身轉生方是最爲珍貴的。在六道中,我們經常生于惡鬼、地獄及畜牲道中,但卻極少生于人間,要同時具足各種有利修行的條件則更難得遇上了。甚麼是有利修行的條件呢?它們稱爲「有暇」及「圓滿」,共有十八種。
「有暇」的意思是「有機會作修行」或「免于不能作修行之情況」。不利修行之情況有八種。我們現在之情況,並未遇上這八種限製,所以我們具備了八種「有暇」。八種不利修行的情況是哪八者呢?它們是生于地獄、生爲餓鬼、生爲畜牲、生于天界、生于邊地、具殘障、執邪見及生于無佛教之地此八種。
若生于地獄,日夜都在受大苦折磨,不可能有心力作佛法上之修持。
若生于餓鬼道中,經年累月在捱肚餓及口渴之苦,心又被大苦所充斥,故亦無法修持。如果我們對一只餓鬼說法,牠只會發脾氣,肯定不會安靜下來聽法,更別說進一步的修持了。
畜牲一般來說都是愚癡的。牠們不明佛法,亦無能力修持佛法。如果我們對畜牲教授皈依法門,牠們只會呆呆地看我們,不可能領悟甚麼。
生于欲界天者,享樂十分豐富,所以無心向佛。若我們對欲界天衆生說法,他們只會忙玩樂,不會理會我們,甚至只會取笑、作弄我們。其它天界中的衆生,除出生及死亡之時外,長期地住于定中,其間不起一念,就有點兒像老人癡呆症似的,所以他們亦不可能學法和修持。
「生于邊地」即是生在無佛法的蠻荒地域。在西藏,有些部落極爲落後,而且他們亦不信佛法。衲在年少時常常好奇想看看「邊地人」是怎麼樣的。衲在後來曾見過這些「野人」,發現他們過的生活和野獸分別不大。他們赤身露體,常常持尖茅,動不動就殺人,極爲殘暴。若生于這類地方,別說修行了,就連「佛」這個字也不會聽到,亦無法作善業。若生于這些地方,雖生爲人,但卻無法利用人身而作善業。
天生具殘障的人,修行亦十分困難。若生爲盲、聾或缺了手及腳,還算有可能修持,只是比較麻煩而已。若生爲弱智或瘋狂者,則很難利用人身作善業了,因爲他們很難明白佛法道理。
執邪見者,無法對叁寶、因果、業力及輪回生信,所以亦無法進而修行。
若生于無佛示現之年代,則無法可修。
以上說完八種不利情況,我們應生慶幸之念:「幸好我未遇上這八種情況!」而心想:「趁此大好機會,我必須好好利用人身以作修持!」
除「有暇」外,又有十種稱爲「圓滿」的有利條件。它們是生于人間、具智力、生于有佛法之地、未作無間罪業、對法生信、有佛示現、佛已說法、法仍住世、能見他人得證及有施主給予順緣。
我們生于人間有佛法之地方,而又具智力,且對佛法生信了,又未曾造殺父、殺母等無間重罪,所以我們具備了前五條件。爲甚麼要特別提「未作無間罪業」呢?這是因爲曾作如殺父、殺母等最重罪業者,修行極難有成的緣故。至于後五條件,我們則並不算圓滿地具備,只可說是近乎具足。只有如阿難(Ananda)及舍利弗(Shariputra)等佛陀在世時之親弟子,方可說是圓滿具足後五種條件。
具足八有暇及幾乎具足十種圓滿的人身轉世,是十分難求的。從數量來說,這是極希有的。從因上來說,必須過往生作很好的布施及持戒修持,方能在今生得遇這些條件全湊在一起的機會。如果它仍可再次獲得,我們尚可不必珍惜,問題是我們以後很難指望再次有這等條件了。
偈文說:「我現在僥幸一次得到了具備八種有暇之身,所以應當知道其意義重大及極爲難得,故此我當日夜不停地利用它而作修持!祈請令我能做得到這些事!」文中的「僥幸」一詞並不是指我們憑運氣而得此有暇人身,而是指應慶幸的意思;文中的「一次」並不指真正的一次,而是指其少有、難得。爲甚麼文中說有暇人身「具大義」呢?因爲它不單難得,而且利用價值很高,我們藉它可以成就佛境。「生起取堅實心」是指生起願修持的決心。偈文中提及「有暇身」而並未提及十圓滿,是因爲我們雖肯定具足八有暇,但卻不能說是完全具足十圓滿,只能說我們幾乎具足十圓滿而已。
在禅參時,我們應問自己:「佛說人身難得,到底有多難呢?」,然後我們細思得人身之因,及其數量之希有,又由經中所述比喻等角度來想。我們又想:「有暇有甚麼用處呢?如果我現在生爲畜牲,情況又有何不同呢?」如果生爲無暇的人,一輩子可能只庸庸碌碌地忙生活,爲衣食住行而奔波,根本無機會修行。然後我們想:「幸好我並不生地獄道......等,但願我永不生地獄......等」最後,我們想:「既得此人身,我應如何善用這個機會呢?」,然後我們細思利用人身修持的利益,以培養全心全意投入修持之決心。對于以上所說之思維過程,我們應利用師長口授、經論所載、邏輯及自己之判斷而由不同角度想,關鍵是要令自己慶幸並不處不利修持的八種狀態、發心好好修持及祈願以後亦不遇上這八種不利條件。以上叁者必須具足,否則便未成功。若常常這樣祈禱,我們便結下了因,以後亦會常享有暇之條件。
我們作以上禅思,然後觀面前叁尊放甘露,去除了我們的業障,並加持令我們明白有暇人身可貴、難得及意義重大,更令我們能真正發起欲善用人身作修持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