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論 釋義開示 共下士道

  善用身命之方法

  現在講到「善用此身命之方法」這一支了。這一支分叁部份,分別爲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上士道叁者。第叁及第四偈爲共下士道教法,對應【廣論】中之「于共下士道次修心」。第五及第六偈爲共中士道教法,對應【廣論】之「于共中士道次修心」。由第七至第十二偈,呼應【廣論】中之「于上士道次修心」。

  甚麼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上士道」呢?菩提道次第模式的教學把成佛之道劃分爲叁個階段,我們先入共下士道而修學,然後進階至共中士道,最後才有資格入于上士道的大乘修持。

  

  共下士道

  現在衲講共下士道部份,亦即第叁及第四偈: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 速疾壞滅之故當念死

  死後如影于形緊相隨 黑白善惡業果恒隨逐

  于此獲定解已罪過聚 縱極細微亦當作斷除

  盡力成辦一切善資糧 常不放逸謹慎求加持 

  共下士道的修學內容,主要包括了念死無常、皈依、業力與因果規律及十善業等。這些教法能令行者免于下世墮入叁惡道中輪回。

  

  在第叁及第四偈中,我們祈求:「請加持令我得到身命脆弱、生死無常之覺受!請令我得到死後去處由善及惡業所決定之覺受!請令我能常常努力地積善及斷惡!」文中的「水中泡」這幾個字,形容人身及生命之短暫及脆弱。

  我們首先講一講有關念死的教法。佛陀在印度鹿野苑(Sarnath)初轉*輪時,便講及無常教法。在座中有些聽衆曾去印度拘屍羅什(Kushinagar)朝聖。在此地,佛陀向弟子說:「我將示滅了。這是你們親見如來色身之最後機會了!」

  此時極多已達羅漢境界的弟子亦相繼入滅,只余下四百九十九位羅漢弟子在世。最後,佛陀以吉祥獅子臥姿躺下入滅。許多人見過作吉祥獅子臥姿的佛像,並稱此爲「睡佛」,其實這便是紀念佛陀示滅的佛像,並不稱爲「睡佛」。作爲佛教徒,稱佛陀「睡」了是很過份的,此亦爲末法期的其中一可悲現象。總之,這是佛陀示滅的形像,並非佛陀在睡覺。佛陀及羅漢等早已超越生死,祂們爲何要示現入滅事業呢?這是爲了示現無常,教導我們:「即使佛陀聖身尚會有盡,何況凡夫的不淨肉身呢!」佛陀在初次說法時教示無常,在最後一次說法時也是開示無常,由此可知無常教法之重要性。真心欲修持有成的行者,必須致力于培養出及長期保持念死心,尤其出家人更應每早一睜開眼睛,第一件事便是誦念無常偈,起碼用半分鍾或一分鍾想一想生死無常。衲希望大家不論出家或在家,每天早上都這樣做。若不這樣做,我們的所謂「修持」很難有成,成佛或解脫遙遙無期。有些人非常忌諱思及死亡,其實這沒一點可怕。思及死亡不但不會令你早死,反而會帶來許多大利益。若以念死心修善,一切善業皆成爲成佛或解脫的因。若不以念死心修善,則善業不算清淨的修行,而且不會有力量。故此,佛經中說念死乃一切念中之最大力量者。

  哪到底如何念死呢?這有許多種有效方法。小乘教派中常常修白骨觀,觀想有光由眉心進入,令肌肉溶化,最後只剩下骨頭,以此修生死無常之覺受,這是其中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對治欲望尤其有效。如果我們貪著美女的美色,在用心觀想她的內在血、肉、骨及內髒等後,便能令欲望息止。在西方,衲常見到小孩的玩具店有售骷髅模型玩具。我們買一套這種玩具回家,常常看它、想它,這也可說是訓練生起生死無常覺受的有效方法。如法的僧人浴室會有骷髅的繪畫,也是爲同樣的目的。藏傳佛教利用人骨做法器,亦是爲了提醒無常的目的。在我們的傳承中,則較重運用「叁根九支叁決定」的念死法門。

  這種叫「叁根九支叁決定」的法門,顧名思義是依各有叁分支章題的叁主題來思維死亡及無常,以期生起叁種決定或覺受。這法門對體悟生死無常極爲有效,大家可參考【廣論】中所教詳細內容,現在衲亦將濃縮地講解它的實行方法。

  所謂「叁根」便是叁個有關生死無常的真相,「九支」便是其理由,「叁決定」則是在禅參後所得的結論。由于叁根各有叁支理由,故一共有九支。

  第一根是「我們必死」,第二根是「死期不定」,第叁根則爲「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現在先說第一根 ——「我們必死」。這一點彷佛誰都知道,但我們卻對它並無覺受,而且總會努力地避開思想這個話題。修生死無常便是強逼自己去面對這真相,而並非有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內容。我們必將死亡是一件事實,無法改變或逃避。當業力成熟時,這是必然的結果。避開這個話題,並不等于我們能避開死神的來臨。

  我們客觀地想一想,曆史上有誰人能不死呢?一個都沒有!此身乃由地、水、火、風等元素組成,它們最終亦必分解、失效,然後心便無法再依附這個肉身而存活,死亡便來臨了。在那時候,縱管全世界的醫師會診,也無法救活病人。即使你飛到天上,或潛入海底深處,乃至鑽入地心,仍然躲不過死神。

  自入娘胎始,我們便開始變老的過程,亦等于正在步向生命之必然終點。

  今生只有幾十個寒暑,但可用在修行上的時間不多。仔細盤算一下的話,我們能用于佛法修持上的時間極爲有限,但我們卻往往沒有利用這些有限的時間。衲屈指一算,回顧過去的六十八年間,往往忙于瑣事,真正好好地專心修行的時間極少。我們許多人都說自己是爲求佛境而作修持,但這是經不過審察的。一旦審查,我們發現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謊言,因爲我們根本沒花多少時間在真正的修行上。如果我們一天修一個小時,一年亦只不過是叁百六十多小時而已。可是,在這短短叁百六十多小時內,有多少時間我們是毫無分心的呢?其實大部份時間我們都不專心,或者是參雜了爲世俗名利而求利益自己的目的而念誦,又或者這只淪爲每天做功課的一種習慣而已,大家可以各自在內心審察。誰知道呢?或許你們不是這樣的,但衲撫心自問,衲本人正是這樣,故此十分慚愧。衲現在已老了,但諸位尚年輕。在六十歲以後修行,其實往往力不從心。人的最初十多、二十年,估計亦不太懂修行。在二十歲到六十歲間,大部份人忙于生計及養家活兒。我們看一看,前二十年不懂修,中間四十年沒空修,六十歲以後的時間力不從心,哪我們到底何時修行呢?這一點衲希望大家回家想一想。修持幾乎可說是與閻王鬥快,看是他先到,或是我們先得成就。如果要找暫時不勤修的借口,我們永遠都能找到,最後我們到死的一天都沒有作過真真正正的修持。我們真心想修持的人,應每天分析一下:「今天是閻王占了上風或是自己的修持占上風?」

  透過禅思第一根的叁支,我們能培養出「因爲我遲早必死,所以我必須修持!」的決心。

  第二根是「死期不定」。前一根說我們遲早必死亡,但最糟的是我們不知何時會死。

  如果我們能准確地預測死期,我們大可以先忙到的世俗事,在最後才狠修幾年以准備來生。問題是,我們無法預知死期。以佛教宇宙觀來說,我們的世界處于南瞻部洲。其它部洲的人壽元固定,譬如說那的人都能活至一千歲等等,但南瞻部洲的人壽量不定。死亡並非依出生次序先後,老的先死,少壯的後來老了才死。死亡表面上亦並無合理性,所以我們歎說:「這麼年輕的人,怎麼會這麼早死?」是沒意義的。有些人年輕時便死去,有些人在孩提年歲便死去,更有許多在母胎中便夭折了。

  環顧外在環境及因素,利于活命的因素極少,能威脅生命的因素卻很多,任何一個小小的病便足以奪去我們寶貴的性命,尤其在現今的五濁年代,太多飛機失事、汽車意外、工業意外及天災橫禍了,所以我們橫死的機會十分大。

  即使不論外在因素,單觀我們自己的肉身,它亦是十分不可靠的。我們身體的設計,似乎並不利于生存。只要我們隨便踩到一根毒刺,或被毒蟲叮了一口,這便足以致死。如果要作比較的話,恐怕一只普通的貓也比我們的生存能力爲高。第叁偈說我們的身命猶如「水中泡」,正是指我們身體及生命之脆弱不堪。我們現在似乎很健康,但其實這就如水上的一個泡泡,隨時都可能破滅。

  透過禅思第二根的叁支,我們培養出「我不可再延誤了!因爲我不知何時會死,所以我必須馬上修持!」的決心及覺受。

  第叁支是禅思在死亡時及死亡後有甚麼能幫助我們。

  我們花了大半生追求的金銀珠寶,在死時有用嗎?如果財寶有用,皇帝就不必怕死了。可惜的是,在死時財寶是毫無幫助的。

  當我們臨終時及在死後,今生的親人或朋友等,能陪我們或幫上忙嗎?他們不單幫不上忙,甚至有時還會爭家産,令我們死時更加忿恨。

  不單財物及親友靠不住,就連我們最呵護的這個肉身,到頭來也帶不走,到頭來它也不會幫上忙。

  透過參想以上叁點,我們可生出「因爲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所以我應當專心地修持,不被其它人或事幹擾!」

  以上是「叁根九支叁決定」的念死修持方法。到這,便講完第叁偈之首二句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速疾壞滅之故當念死」—— 的解釋了。我們在修誦本偈之時,應想面前之宗喀巴師徒叁尊由心放光入我們頂中,令我們修念死無常之障礙 —— 執著以爲自己永恒不死的心 —— 被淨化了。這些障礙化爲黑水、黑煙及毒蟲等,全離開了我們的身體而排出體外,然後光明由腳底至頭頂充滿了身體,令我們對死無常之教法有了體悟。

  現在已講了敬師、人身難得及生死無常這叁個章題。我們在修誦時,應依次第致力于某章題的思維上,以期培養覺受,譬如從我們修敬師時,每一次修誦本文均用心在這章題上,其它只略爲涉獵誦過去。到了某一天,我們真正生起了敬師之覺受了,便移至下一章題 —— 人身難得,也是在每一次修誦時致力于培養這章節的覺受,但仍不失前面已生之敬師的覺受,不能學新的就丟了舊的,而要慢慢…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論 釋義開示 共下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