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忏罪法是以清淨的信心念誦佛名或其咒,這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法門。在【菩薩墮忏】中,我們便念誦叁十五佛洪名以作忏罪(注:見法師著作【孝份無量】),這是其中一例。
對佛、菩薩衆供養也是忏罪之有效法門,但作時必須注意供品來源清淨及動機爲欲淨化罪業等,供品也要放得極爲莊嚴(注:見法師著作【福慧明燈】或【甘露法洋】等)。
造佛像或建塔亦可淨罪,譬如說我們聘工藝師代造一尊佛像或請畫師代繪一幅佛畫等等。在西藏社會中這很容易辦到,但在西方國家就比較難找到適當的人選了。在聘人代造時,我們必須在心中有追悔念及信心力,否則單單花錢叫人代勞,是無法淨化罪業的。順帶一提,建塔本來是一件美事,但我們也應謹慎處理。在尼泊爾等地有許多佛塔。在古代,這是極好的事,可是現代許多人用佛塔來晾衣服或者喜歡攀爬佛塔,若有更多佛塔,反令更多人作罪,本爲美事的反而變了是不太美妙的事。
此外,我們可誦金剛薩埵咒以作淨化。這位本尊對忏罪至爲有效,尤其曾受此本尊灌頂者,又再更加能迅速地淨罪。如果能修滿十萬遍金剛忏埵百字明咒,便可淨化許多罪業,有大信心者甚至或許更可淨化全部罪業。這又再順帶一提,如能每天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可保證起碼當天所作之不善業都被淨化了。如能每天這樣做的話,雖未能馬上淨化所有罪業,但起碼能令罪業不致累積下來(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I】)。
有關密法方面的罪業,例如破犯密戒等,必須在本尊之壇城前以特定的方法淨化,方算圓滿。其它方法雖可淨罪,但並不圓滿。同道理,破犯僧戒的人必須在僧團羯摩法會上還淨,方算圓滿。今天在座中沒有太多出家人或受過灌頂的人,所以我們亦無必要多作解釋。
以上方法全都對忏罪有效,但這並非說其它方法無忏罪淨化作用。事實上任何佛法修行皆有此作用。強調以上各法,乃因爲公元九世紀的寂天祖師特別重視它們的原因。
以上介紹了對治力,現在講解誓願力。誓願力是指我們必須發願不再作同類惡業。在很多時候,譬如說對妄語、绮語或對人發脾氣等惡業,我們大概暫時無法杜絕,所以必須量力而爲。一方面,無誓願力的忏罪並不完整,因爲這等于是小孩犯了錯向父母道歉,父母問:「明天還敢嗎?」而孩子答:「噢!明天倒還是要做的!」一樣,這是無力的忏罪。另一方面,若明知做不到,卻對佛衆發誓絕不再犯,在下次作惡業時不但積下惡業之業因,且額外更積下了欺騙聖衆之不善業,反而不妙。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應量力而爲,譬如說我們可以誓願當天或當月不再作同業,漸次把時限延長而訓練自己。以上乃指易常犯的惡業,對殺生等重惡業,我們宜發願永不再作。
在我們平時修誦皈依時,便是依止力。在修金剛薩埵時,我們對本尊一心依止;在修【菩薩墮忏】時,我們對叁十五佛一心依止;這都是依止力。
不論我們用何種對治法門,都必須具足其它叁力而修,方會最有效力。有些人由于根器所限,四力不具足,但他們如盡一切力量去修,則也會有一定的作用。
在平時,我們一旦作了不善業,便應當天忏淨,以免令它增長、累積。過往的阿底峽祖師(Atisha, 982-1054)有時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曾犯某支戒時,便會馬上在路邊坐下來忏罪,不待到才修。我們應以祖師之行持爲模範,尤其出家人更應如此。
現在已講完因果及業力部份的教法。因果、業力及皈依是共下士道的主要內容,亦爲任何其它修行的基礎。現在衲略說一下有關皈依的教法。
皈依是修行上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們常說「皈依」,哪到底皈依誰或皈依甚麼東西呢?世間的衆生,上至天神,下至鬼物、龍王等,連自己亦未能脫輪回,如何能令我們脫苦乃至成佛呢?所以,世間衆生並非皈依的對象。我們應皈依的,是已成辦自利,並能利他的對象,亦即佛、法、僧叁寶。佛是開示正法、令得樂離苦的導師,也是開路的聖人;法是主要的皈依,亦等同道路;僧寶是同行的前輩及模範。佛寶分住持佛寶及勝義佛寶,住持佛寶乃佛像等代表物,勝義佛寶乃指具足功德及圓滿證悟的覺者。法亦分住持及勝義兩種,住持法寶是代表了法的經書,勝義法寶是教法及證法。僧寶也分兩種,住持僧寶乃指四位或以上的凡夫僧,勝義僧寶乃指已見空的聖者。
皈依亦分多種層次。小乘者,爲求解脫而皈依。大乘顯學者,爲求成佛以利益衆生而皈依。這種心又分爲裝作的菩提心及真正已發起菩提心兩種層面。我們一輩凡夫未見真菩提心,但我們認同這方向,所以我們致力于刻意造作一點類似的願,這屬裝作的菩提心類別。大乘修密的人,是爲了以最迅速之方法成佛,此乃他們的皈依目的。
叁寶各有其功德,今天衲不把它們逐一列明了,大家自己看菩提道次第有關論著即可。我們並非只用腦記下這些一條條列出的功德,而應心生尊敬、贊歎及欲求得同等功德的願望,以這種心來依止叁寶。
以上講完了共下士道的教法部份。修誦時,我們應參照以上內容,並祈請面前之師徒叁尊去除相關之障礙,令我們對業、因果真實生信,並依因果規律行持,及令我們能有堅定的皈依心。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論 釋義開示 共下士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