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中士道
現在我們講至共中士道教法了。此部份在本論中是第五及第六偈,這兩偈對應【廣論】中的「于共中士道次發心」部份。第五偈是共中道中教授培養出離心的部份。第六偈講在有了出離心後,應如何修持解脫、出離之道。出離心及解脫道是小乘的教法,但出離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礎,所以欲修大乘必須先修出離心,而解脫道的內容,則是大乘者亦必須經過的修持。換言之,小乘者以爲求解脫的心,修令能解脫的法門,而大乘者以爲求成佛的心,也要修同樣的內容。
出離心
剛才說完的部份之主題是「罪」,現在將說之主題是「苦」。世間的福樂都不久、都是變幻無常的。所謂「樂」只是仿似快樂,但其實它的本質便是苦。佛陀在初轉*輪時,講的內容是四聖谛,苦正是其中的第一聖谛。按常理說,我們應先講一件事的成因,然後才講其結果。集谛是苦谛的因,所以正常來說佛陀應當先講集、後講苦,爲甚麼苦谛卻排在第一位置呢?這正突顯了知苦的重要性。
世間的苦有千千萬萬種,無法一一詳說,但佛陀把它們歸納爲叁種角度解釋,一爲歸納成叁種苦,二爲歸納成六種苦,叁爲歸納成八種苦來說明。叁苦、六苦或八苦,都解釋六道輪回之中共通的苦,只是從不同方法歸納及說明而已。六道輪回之中,每一道又有與其它道不共通的苦,例如說天界有天界的苦、地獄有地獄的苦等等,但所有衆生都經曆共通的叁苦、六苦及八苦。
叁苦是指苦苦、壞苦及行苦。苦苦是粗顯的痛苦,譬如說生于地獄中所受之苦,或我們燙傷了手指之痛苦等。壞苦是變幻之苦、樂苦交雜的苦。我們的手指燙傷了感痛,所以我們把手指泡在冰水中,頓然感到清涼了。這種清涼是「樂」嗎?當然不是!這只是痛苦相對減弱了之狀況而已,但我們誤以爲它便是快樂。在一陣兒後,痛苦還是會再來的。世間之所謂「快樂」亦如此。它們只是相對苦苦之說、暫時較爲少一點苦的狀態,而不是本質上的快樂。它們的本質其實仍然是苦。這便是壞苦的意思。行苦比較細致,大家會比較難理解,所以今天不解說了。
如果把叁苦鋪展開來講,便可說成六苦或八苦。
六苦的理解對明白苦之本質十分有用。現在我們講一講它們。六苦分別是于輪回中身體不久、于輪回中親友不久、于輪回中福樂不久、于輪回中共處不久、于輪回中永無滿足及于輪回中轉生不息此六者。
在六道中,我們無可選擇地一次又一次與身體分離、壽命不定,有些轉生只有一天壽命,也有些是幾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在壽命盡後,我們無奈地與身體分開,再度投生。
在六道中,友變敵,敵變友,甚至夫妻也有翻臉成仇的。在輪回中,我們無法肯定誰是久的朋友。在大家友好時,可以親至無所不談。在反目時,大家卻可能欲置對方于死地。
在六道中,貧者可在一夜之間致富,富者也可能在一夜間變得一無所有。
于六道中,我們其實是很孤獨無援的。現在大家聚首一堂,但在你死時,有誰能陪你上路呢?根本沒有!其它人只能在你的墳前獻點花、哭一場,僅此而已。除了業力外,我們沒別的人或事相伴。
由于人永不心足,所以始終只會受苦,永無心境安甯的一天。即使是貴如國王,仍不感滿意,他們仍欲求更廣大的國土或更大的權勢,但在人擁有更多時,他們又會要求再多一些。我們全都如此,只懂在不斷要求更大的、更多的、更好的......這正是痛苦的來源。心越感不足便越痛苦。所以,所謂「貧窮」只是指心境,而真正的「富足」是心足。
今天我們仍在人間,但在沒多久後,我們便會在叁惡道中了。自無始以往以來,最高的天界我們去過,最大的享受我們嘗過,但最深、最黑的地獄我們也住過,最大的痛苦我們亦受遍了。六道中的每一道,我們都住過無數次,始終還未逃出這個輪回。若我們能選擇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則還尚可說情況不太差,問題是我們無從選擇。若我們能記憶前生,則還算情況不太糟,因爲我們尚可從以往的痛苦中學到一些經驗,問題是我們記不起前生。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同樣的錯誤,以致一次又一次地輪回,永無出逃之日。
以上以六苦的方式說明了六道共通的苦。總結來說,在六道之中永無真正的歡樂,亦沒有甚麼是肯定的。今天歡喜,明天就可能是痛苦;這刻與友人聊得很合拍,下一刻可能便一言不合,不歡而散。所以,我們在順境時也勿太忘形,在逆境時亦不必過份擔憂。
說此叁苦及六苦,以及今天不准備說及的八苦,是爲了讓我們培養出離心或求解脫的願望,而非爲了增長佛學知識。我們必須以此作禅參的內容,把它們與自己連接起來,務求令心生覺受,並向面前的叁位祖師祈求加持。衲的恩師鈴仁寶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寶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曾多次說過,若只聽而不修至心有所感動,則一切學問猶如不屬自己的財寶,再聽多少也終究無用,反而會令我們對教法生厭煩。若真正禅參,心便會有轉變,以後就對六道之誘惑有了防疫力,修行也有了動力,以致行、住、坐、臥、談吐及思想也會有所轉變,猶如脫胎換骨。
說完了共通的苦,現在我們由六道各別的角度來看苦。在未講六道輪回前,首先衲要講一講死亡過程,因爲這與我們下生投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很有關系。
死亡有叁種不同境界。今天我們不談聖者之示滅或有修行者的死亡過程,而單講凡夫的死亡經曆。因爲我們都是凡夫,所以必須理解凡夫的死亡經過。
人的身體由地、水、火及風四大元素組成,外在宇宙萬物亦由這四元素組成。我們內在的四大與外在的四大,在正常情況下有所交流、溝通。生命主要是靠外在與內在的四大交流而維持。當然,若從另一層面來說,生命之維持是看壽元與福報。以上所說是從生理及物質層面來解說,所以二說毫無矛盾之處。在臨死時,內在與外在四大之正常交通會停止,然後體內之四大便逐一分解、失效。首先是身體開始凹陷、無力,心識開始向內收攝。跟下來,血液循環會開始失效,然後體溫開始下降,當事人會感冷,此時心識越來越變得專注了。再下來,體內的氣開始散亂,呼氣重且長,入氣輕而短促,最後呼出一口長氣,身體便變得似是無生命的死物了,這是世俗人稱爲「死亡」的時刻,但在佛教定義上這並未完成了死亡過程,心識尚會經曆稱爲「黑」、「紅」及「白」的叁種階段,然後會有一種稱爲「淨光」的經曆,最後心識離體,進入中陰身階段。
我們的一生中,以及過去生中,曾積集許多善業及惡業,這些業影響我們的未來生,尤其在死亡時更甚。于上述過程中,我們的善業或惡業便會發揮其作用。惡業重者,會經曆山崩、地裂、火燒及溺水等等內在幻境,而且會感到很熱或很冷,體溫會由頭部先退。善業較重者,不會感到上述幻境及痛苦,其體溫則由腳部先退。此段死亡過程對下一生之生處極有取決性。心識會停留于臨死時刻所生的念,所以在佛教傳統中,我們有風俗習慣不讓彌留者聽到或見到親友爭吵,這正是爲了避免讓將死者生瞋心。如果死前一念爲愛心、善心、慈心、悲心、信心或平靜的心等等,此念將引發曾作之善業因,令下一生轉世于善道之中。反過來說,若臨終一念爲貪、瞋或癡等煩惱或惡念,則曾作之惡業力將被引發,導致下一生轉生于叁惡道中。
中陰期是此生與下一生之間的狀態。惡業極大者,中陰期十分短,甚至會短至幾乎沒有中陰期。譬如說,曾作殺父或殺母等重罪者,若臨終時此業因被引發,死者會一剎那入于中陰期而下一剎那便投生地獄去了。他的死亡、中陰期及轉生幾乎是同一剎那發生的,所以我們亦可說叁者是同時發生的(注:詳見法師著作【生死之輪】及【生死自在】)。
投生的去處有六種可能性,善業者生天、人、阿修羅這叁善道,惡重者則生地獄、餓鬼或畜牲這叁惡道。這六種去處,每一種我們都多次經曆過了。在菩提道次第系列論著中,【速道】及【樂道】對六道之苦況有特殊的教法。我們今天對六道只作一個輪廓性的描述。
若以苦的大小來說,地獄道之苦爲六道中之最甚者。生于地獄道的衆生壽命極長。這究竟有多長呢?在佛經中有講及地獄衆生壽元之計算方法,但我們今天沒必要研究這方面的技術性學問,反正我們知道地獄道衆生之壽元是一個天文數字就夠了。
地獄有許多類,其苦各有不同,投生的因緣亦有所不同。在佛經中有說及地獄的地理位置之教法,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它們,是因爲我們並無地獄道衆生的共業。
在等活地獄中,其衆生有很長的壽命,而牠們的一天便等同人間的五百年。在地獄中,衆生每天互相砍殺多次,但因其業力,牠們不會死去,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受砍及受苦。在這,牠們有形形式式的武器以供互砍。這些武器並非買來的,而是業力之顯現。生于此地獄中的衆生,多爲多次殺生者。
在黑繩地獄中,由業力幻化的獄卒把衆生放在鐵床上,以燒紅了的鐵線在牠們的裸身上烙出一條條印記,然後再依烙痕把牠們切割,但牠們卻不會死去,直至業力盡了方會脫苦。
在衆合地獄中投生之衆生會幻見各種形狀之大石塊把牠們壓扁。這些石塊之形狀與被壓之衆生的殺業有關,譬如說曾殺羊者會因業力而幻見羊頭形的山石等等。
在號叫及大號叫地獄中,衆生被困于鐵籠屋內被燒。
在燒熱與大燒熱地獄中,衆生被放在熔銅巨鍋中煮至皮破肉爛。
平時我們觀察一盞油燈,可以看到火焰,也能見到燈芯。在無間地獄中的衆生,就似是燈芯,但這的火卻猛烈得連火與燈芯亦無法分別。曾作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或殺阿羅漢這些最重惡業者,會生于無間地獄中。
八個寒地獄各各之痛苦程度不…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論 釋義開示 共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