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中士道
现在我们讲至共中士道教法了。此部份在本论中是第五及第六偈,这两偈对应【广论】中的「于共中士道次发心」部份。第五偈是共中道中教授培养出离心的部份。第六偈讲在有了出离心后,应如何修持解脱、出离之道。出离心及解脱道是小乘的教法,但出离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础,所以欲修大乘必须先修出离心,而解脱道的内容,则是大乘者亦必须经过的修持。换言之,小乘者以为求解脱的心,修令能解脱的法门,而大乘者以为求成佛的心,也要修同样的内容。
出离心
刚才说完的部份之主题是「罪」,现在将说之主题是「苦」。世间的福乐都不久、都是变幻无常的。所谓「乐」只是仿似快乐,但其实它的本质便是苦。佛陀在初转*轮时,讲的内容是四圣谛,苦正是其中的第一圣谛。按常理说,我们应先讲一件事的成因,然后才讲其结果。集谛是苦谛的因,所以正常来说佛陀应当先讲集、后讲苦,为甚么苦谛却排在第一位置呢?这正突显了知苦的重要性。
世间的苦有千千万万种,无法一一详说,但佛陀把它们归纳为三种角度解释,一为归纳成三种苦,二为归纳成六种苦,三为归纳成八种苦来说明。三苦、六苦或八苦,都解释六道轮回之中共通的苦,只是从不同方法归纳及说明而已。六道轮回之中,每一道又有与其它道不共通的苦,例如说天界有天界的苦、地狱有地狱的苦等等,但所有众生都经历共通的三苦、六苦及八苦。
三苦是指苦苦、坏苦及行苦。苦苦是粗显的痛苦,譬如说生于地狱中所受之苦,或我们烫伤了手指之痛苦等。坏苦是变幻之苦、乐苦交杂的苦。我们的手指烫伤了感痛,所以我们把手指泡在冰水中,顿然感到清凉了。这种清凉是「乐」吗?当然不是!这只是痛苦相对减弱了之状况而已,但我们误以为它便是快乐。在一阵儿后,痛苦还是会再来的。世间之所谓「快乐」亦如此。它们只是相对苦苦之说、暂时较为少一点苦的状态,而不是本质上的快乐。它们的本质其实仍然是苦。这便是坏苦的意思。行苦比较细致,大家会比较难理解,所以今天不解说了。
如果把三苦铺展开来讲,便可说成六苦或八苦。
六苦的理解对明白苦之本质十分有用。现在我们讲一讲它们。六苦分别是于轮回中身体不久、于轮回中亲友不久、于轮回中福乐不久、于轮回中共处不久、于轮回中永无满足及于轮回中转生不息此六者。
在六道中,我们无可选择地一次又一次与身体分离、寿命不定,有些转生只有一天寿命,也有些是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在寿命尽后,我们无奈地与身体分开,再度投生。
在六道中,友变敌,敌变友,甚至夫妻也有翻脸成仇的。在轮回中,我们无法肯定谁是久的朋友。在大家友好时,可以亲至无所不谈。在反目时,大家却可能欲置对方于死地。
在六道中,贫者可在一夜之间致富,富者也可能在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
于六道中,我们其实是很孤独无援的。现在大家聚首一堂,但在你死时,有谁能陪你上路呢?根本没有!其它人只能在你的坟前献点花、哭一场,仅此而已。除了业力外,我们没别的人或事相伴。
由于人永不心足,所以始终只会受苦,永无心境安宁的一天。即使是贵如国王,仍不感满意,他们仍欲求更广大的国土或更大的权势,但在人拥有更多时,他们又会要求再多一些。我们全都如此,只懂在不断要求更大的、更多的、更好的......这正是痛苦的来源。心越感不足便越痛苦。所以,所谓「贫穷」只是指心境,而真正的「富足」是心足。
今天我们仍在人间,但在没多久后,我们便会在三恶道中了。自无始以往以来,最高的天界我们去过,最大的享受我们尝过,但最深、最黑的地狱我们也住过,最大的痛苦我们亦受遍了。六道中的每一道,我们都住过无数次,始终还未逃出这个轮回。若我们能选择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则还尚可说情况不太差,问题是我们无从选择。若我们能记忆前生,则还算情况不太糟,因为我们尚可从以往的痛苦中学到一些经验,问题是我们记不起前生。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以致一次又一次地轮回,永无出逃之日。
以上以六苦的方式说明了六道共通的苦。总结来说,在六道之中永无真正的欢乐,亦没有甚么是肯定的。今天欢喜,明天就可能是痛苦;这刻与友人聊得很合拍,下一刻可能便一言不合,不欢而散。所以,我们在顺境时也勿太忘形,在逆境时亦不必过份担忧。
说此三苦及六苦,以及今天不准备说及的八苦,是为了让我们培养出离心或求解脱的愿望,而非为了增长佛学知识。我们必须以此作禅参的内容,把它们与自己连接起来,务求令心生觉受,并向面前的三位祖师祈求加持。衲的恩师铃仁宝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宝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曾多次说过,若只听而不修至心有所感动,则一切学问犹如不属自己的财宝,再听多少也终究无用,反而会令我们对教法生厌烦。若真正禅参,心便会有转变,以后就对六道之诱惑有了防疫力,修行也有了动力,以致行、住、坐、卧、谈吐及思想也会有所转变,犹如脱胎换骨。
说完了共通的苦,现在我们由六道各别的角度来看苦。在未讲六道轮回前,首先衲要讲一讲死亡过程,因为这与我们下生投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很有关系。
死亡有三种不同境界。今天我们不谈圣者之示灭或有修行者的死亡过程,而单讲凡夫的死亡经历。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必须理解凡夫的死亡经过。
人的身体由地、水、火及风四大元素组成,外在宇宙万物亦由这四元素组成。我们内在的四大与外在的四大,在正常情况下有所交流、沟通。生命主要是靠外在与内在的四大交流而维持。当然,若从另一层面来说,生命之维持是看寿元与福报。以上所说是从生理及物质层面来解说,所以二说毫无矛盾之处。在临死时,内在与外在四大之正常交通会停止,然后体内之四大便逐一分解、失效。首先是身体开始凹陷、无力,心识开始向内收摄。跟下来,血液循环会开始失效,然后体温开始下降,当事人会感冷,此时心识越来越变得专注了。再下来,体内的气开始散乱,呼气重且长,入气轻而短促,最后呼出一口长气,身体便变得似是无生命的死物了,这是世俗人称为「死亡」的时刻,但在佛教定义上这并未完成了死亡过程,心识尚会经历称为「黑」、「红」及「白」的三种阶段,然后会有一种称为「净光」的经历,最后心识离体,进入中阴身阶段。
我们的一生中,以及过去生中,曾积集许多善业及恶业,这些业影响我们的未来生,尤其在死亡时更甚。于上述过程中,我们的善业或恶业便会发挥其作用。恶业重者,会经历山崩、地裂、火烧及溺水等等内在幻境,而且会感到很热或很冷,体温会由头部先退。善业较重者,不会感到上述幻境及痛苦,其体温则由脚部先退。此段死亡过程对下一生之生处极有取决性。心识会停留于临死时刻所生的念,所以在佛教传统中,我们有风俗习惯不让弥留者听到或见到亲友争吵,这正是为了避免让将死者生瞋心。如果死前一念为爱心、善心、慈心、悲心、信心或平静的心等等,此念将引发曾作之善业因,令下一生转世于善道之中。反过来说,若临终一念为贪、瞋或痴等烦恼或恶念,则曾作之恶业力将被引发,导致下一生转生于三恶道中。
中阴期是此生与下一生之间的状态。恶业极大者,中阴期十分短,甚至会短至几乎没有中阴期。譬如说,曾作杀父或杀母等重罪者,若临终时此业因被引发,死者会一剎那入于中阴期而下一剎那便投生地狱去了。他的死亡、中阴期及转生几乎是同一剎那发生的,所以我们亦可说三者是同时发生的(注:详见法师著作【生死之轮】及【生死自在】)。
投生的去处有六种可能性,善业者生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恶重者则生地狱、饿鬼或畜牲这三恶道。这六种去处,每一种我们都多次经历过了。在菩提道次第系列论著中,【速道】及【乐道】对六道之苦况有特殊的教法。我们今天对六道只作一个轮廓性的描述。
若以苦的大小来说,地狱道之苦为六道中之最甚者。生于地狱道的众生寿命极长。这究竟有多长呢?在佛经中有讲及地狱众生寿元之计算方法,但我们今天没必要研究这方面的技术性学问,反正我们知道地狱道众生之寿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够了。
地狱有许多类,其苦各有不同,投生的因缘亦有所不同。在佛经中有说及地狱的地理位置之教法,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它们,是因为我们并无地狱道众生的共业。
在等活地狱中,其众生有很长的寿命,而牠们的一天便等同人间的五百年。在地狱中,众生每天互相砍杀多次,但因其业力,牠们不会死去,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受砍及受苦。在这,牠们有形形式式的武器以供互砍。这些武器并非买来的,而是业力之显现。生于此地狱中的众生,多为多次杀生者。
在黑绳地狱中,由业力幻化的狱卒把众生放在铁床上,以烧红了的铁线在牠们的裸身上烙出一条条印记,然后再依烙痕把牠们切割,但牠们却不会死去,直至业力尽了方会脱苦。
在众合地狱中投生之众生会幻见各种形状之大石块把牠们压扁。这些石块之形状与被压之众生的杀业有关,譬如说曾杀羊者会因业力而幻见羊头形的山石等等。
在号叫及大号叫地狱中,众生被困于铁笼屋内被烧。
在烧热与大烧热地狱中,众生被放在熔铜巨锅中煮至皮破肉烂。
平时我们观察一盏油灯,可以看到火焰,也能见到灯芯。在无间地狱中的众生,就似是灯芯,但这的火却猛烈得连火与灯芯亦无法分别。曾作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或杀阿罗汉这些最重恶业者,会生于无间地狱中。
八个寒地狱各各之痛苦程度不…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